分享

【纸上谈兵】官窑和内窑

 荣纳堂 2023-02-16 发布于天津

转自 研齋 宋瓷春秋 2023-2-16

历史就像是在开玩笑!

目前最早的可以追溯官窑的古文献是叶寊的《坦斋笔衡》和顾文荐的《负暄杂录》,这两部南宋晚期文献的原文均已轶失,是被元人陶宗仪分别收录于《南村辍耕录》和《说郛》中,两部文献内容几乎完全相同,但在关键文字有相对修改的痕迹,结果造成意思满扭,结论相反。究竟谁是篡改者?是乎已不再重要!但对涉及官窑的出处的甄别却很重要,目前从学术界对该两篇文章的引用率看,《坦斋笔衡》比《负暄杂录》要占绝对上风,仅从《故宫博物院85华诞而举行的北宋官窑及官窑制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以下简称《论文集》)中对《坦斋笔衡》尽管已有诸多质疑,足说明认知方向错了的确很难掉头。

两篇原文如下(下横线黑字者是差异):

《坦斋笔衡》:“本朝以定州白磁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瓷,故河北、唐、邓、耀州悉有之,汝窑为魁。江南则处州龙泉县窑,质颇粗厚。政和间,京师自置烧造,名曰官窑。中兴渡江,有邵成章提举后苑,号邵局,袭故京遗制,置窑于修内司,造青器,名内窑,澄泥为范,极其精致,油色莹澈,为世所珍。后郊坛下别立新窑,亦曰官窑,比旧窑大不侔矣。余如乌泥窑、余姚窑、续窑,皆非官窑比。若谓旧越窑,不复见矣。”

《负暄杂录》:“本朝以定州白磁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瓷,故河北、唐、邓、耀州悉有之,汝窑为魁。江南则处州龙泉县窑,质颇粗厚。宣政间,京师自置烧造,名曰官窑。中兴渡江,有邵成章提举后苑,号邵局,袭徽宗遗制,置窑于修内司,造青器,名内窑,澄泥为范,极其精致,油色莹澈,为世所珍。后郊坛下别立新窑,亦曰官窑,比旧窑大不侔矣。余如乌泥窑、余姚窑、续窑,皆非官窑比。若谓旧越窑,不复见矣。

简单判断:

政和/宣政这是有关官窑自置烧制的启始时间问题。后者“宣政”是汉语古文法的强调之意,即原作者认为官窑始于宣和可能性大,也不排斥始于政和。这样看,无论政和或宣政都只是大致的时间跨度的差异而已,从时间上差别意义并没有多大。但问题却并不简单,在《论文集》中有专家认为:“宣政”的提法是宣和在政和之前了,是原著者的历史时序的错误。这可能是对《负暄杂录》的可信度产生质疑的主要原因,目前还没有发现还有其它原因。

 故京/徽宗《坦斋笔衡》原文中的“故京”具有明显的前后文呼应作用,极易误导“京师自置烧造”的官窑是在故京——即汴京。也会误导南宋后“置窑于修内司”的内窑是在杭州的新建窑。上述《论文集》中有很多篇幅都在纠结“京师”究竟是指朝廷还是指地名汴京。如果“京师”是指汴京,“汴京官窑”是乎是成立的。若“京师”是指朝廷,还真是不好确定官窑就在汴京。讨论不出结果,就继续把官窑放在了黄河底下去了。《坦斋笔衡》最大的问题则在于文中的关键句“江南则处州龙泉县窑,质颇粗厚”是通篇的语焉不详之处,有的学术文章把该句归到“汝窑为魁”内容中去了,有的文章则用……断章处理,几乎所有的论文的引用都回避了其与官窑有关联,该句完全成为了鸡肋之句。到目前为止,还真没有文博系统的学术文章有人能解释“江南则处州龙泉县窑,质颇粗厚”究竟是何意?这是学术上分量如此之重的《论文集》的最遗憾之处。

而《负暄杂录》中“徽宗”则不同:不但使文中的“本朝”、“遂命”、“京师”的寓意都指向了徽宗本人。也将自置官窑的原因也说清楚了,即由于“江南则处州龙泉县窑,质颇粗厚”才在宣政期间自置了官窑。并且在中兴渡江(建炎时期)就确定了高宗以后的官窑体制是“袭徽宗遗制,置窑于修内司,造青器,名内窑。”由此可见,按《负暄杂录》比较合理的推论是官窑应该就在龙泉。龙泉县窑就是唐英称之为烧制“大观釉”(见《景德镇陶录》)的窑!而“置窑于修内司”仅是指管理体制的改变而已。很显然,如果官窑在龙泉,内窑必然也在龙泉,南宋就没有理由,也没有条件在南宋早期能在杭州新设内窑。明代的《博物要览》是最早提出“修内司官窑”是在凤凰山下的。清代文献《景德镇陶录》和民国的《饮流斋说瓷》也都相继提到“汴京自置官窑”。说明叶寊的《坦斋笔衡》的诱导的影响古已有之。叶寊是南宋晚期人,距“靖康之变”已经过去了一百多年,他确实可能是认为官窑在汴京的第一人,或许这就是其有意篡改顾文荐的《负暄杂录》原因所在。最可能的情况是:从大观到南宋的绍兴三十二年高宗退位,应是官窑(内窑)最辉煌的时期,采取的是封闭的管理制度,官窑很难为外人知。孝宗以后,取消了官窑,只保留了哥窑(即原来的龙泉县窑),官窑的场地——大窑就成了龙泉窑的中心窑场。从此,龙泉窑迅速崛起,并名扬天下,南宋中期是龙泉窑最辉煌的时期,并成为南宋重要的经济支柱产业。

该怎样认识杭州老虎洞窑址的性质?笔者认为,该窑的烧制釉色普遍偏深,这是南宋晚期烧制温度普遍偏高的特征,与两故宫的清代传世的官窑和内窑的特征不符。因此,老虎洞窑址是续窑的可能性最大。续窑是谁之续?何时开始续?笔者之见,续窑应该始于南宋晚期,此时哥窑可能已停烧,龙泉窑也出现衰落。从窑址看,续窑的的烧制规模较小,其胎也是黑胎,与龙泉黑胎极相近,也确实有其瓷土主料由水路来自龙泉之说。续窑虽有“皆非官窑比”之论,但其“官”性还是无可质疑的。

“后郊坛下别立新窑,亦曰官窑,比旧窑大不侔矣”之语也颇有意思。由于该窑址在民国时期遭到大规模盗掘,已经面貌全非了。《论文集》中有文章曾引用来自日本米内山庸夫藏的明确是来自郊坛下官窑窑址的瓷片照,该瓷片内容是品种几乎囊括了大观釉、官窑、黑官窑、哥窑、龙泉窑的各种特色,太面面俱到了,已经脱离了官窑时期的青分浓淡的简约风格。这种面貌混杂恰恰是龙泉窑崛起时期伴随的特色,也许受到龙泉的影响,或与工匠的来源于龙泉有关。大不侔矣也是恰当的。

(笔者注:“本朝”之语还涉及有关汝窑的另一宗文案,即按《负暄杂录》,若“本朝”是徽宗的口吻,则汝窑的产生时间不会早于徽宗时期,与清凉寺早期哲宗时期的“汝州青瓷”无关。)

实例:

一、大观时期的粉青鬲式炉

典型的乳清釉,远看青青,近则无色。厚釉处呈碧色,犹如深潭之渊。

宽沿是北宋特征。南宋后则窄。

二、宣和时期的粉青鬲式炉

乳浊釉,多认为此类有出现在南宋。

也是宽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