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经,俗称大姨妈,这个每个月都来一趟的亲戚虽然挺麻烦,却是我们了解自己身体的重要窗口。 观察月经的方面有很多,包括来的早晚、持续时间、颜色、质地、气味、身体感觉等等,不过对大多数女性来说,最直观的还是看颜色,所以今天我们就从月经颜色的角度,教您发现身体存在的失衡,再去有针对性地调理。 正常来讲,月经期间,经血颜色每天都是有变化的,开始颜色偏淡,到中期颜色加深,呈暗红色,经期即将结束时,颜色再次变淡,是比较有规律的一个过程,但因为每个人身体状况不一样,月经颜色上也会有差异。 正常的月经是暗红色、不稀不稠、不凝结、无血块,无特殊气味。周期一般为28天左右,每次行经持续时间为3-7天,经期一般无不适感觉,有轻微的腰酸,小腹发胀,情绪变化等,也属正常现象。 鲜红色(饱和度过高的艳红色) 月经呈鲜红色,往往提示体内火热过盛,多见于湿热内蕴和阴虚血热这两种情况。 湿热内蕴: 多是因长期食用过多辛辣刺激油腻食物导致。阳盛则热扰冲任,迫血妄行,以致月经过多,或淋漓不尽。还表现为面部多油、痤疮,舌苔黄腻,或带下色黄、异味等。 日常生活中要饮食清淡,尽量避免辛辣、烧烤、煎炸、牛羊肉等热性大的食物。 日常可饮用公英陈皮茶调理体质: 公英陈皮茶 蒲公英2克、陈皮1克。 用法:热水冲泡,代茶饮用。 阴虚血热: 第一是阴虚,第二是血热,往往是热病后体内余热未消、五志化火、房事不节,过服温燥等原因导致机体阴液大量消耗,以致阴不制阳,虚热内生,迫血妄行而形成的。除了经量过多,还表现为颧红潮热、五心烦热、夜寐不安、咽干口燥、唇红、舌质红,少苔或剥脱苔。 平时生活的环境注意不要过于干燥和温热,时刻保持凉爽湿润。饮食上面禁忌辛辣刺激油腻的,多吃一些雪梨、藕有润燥生津的作用。 日常可饮用杞菊芦竹茶调理体质: 杞菊芦竹茶 枸杞10粒、玉竹1克、芦根2克、菊花1朵 用法:热水冲泡,代茶饮用。 Part.1 淡红色(粉色) 粉红色、质清稀的经血一般是虚证的表现,多见于气血两虚。 气血不足可能导致冲任血海不能按时满溢,遂至月经周期推迟、量少,也可能气不统血导致月经提前、量大、淋漓不尽。 此外还表现为还神疲乏力,不想动、不想说话,动不动就出汗,气短、头晕、唇淡、舌淡、怕风,小腹有空坠感、痛经等证候。 可在足三里、气海穴、血海穴上按揉或艾灸。 ![]() 足三里可调理脾胃,在小腿外侧,位于犊鼻(外膝眼)下3寸。 ![]() 气海穴是补气要穴,在下腹部,脐中下1.5寸,前正中线上。 ![]() 血海穴为补血、活血的要穴,位于大腿内侧,髌底内侧端上2寸,当股四头肌内侧头的隆起处。 日常饮食上可以多吃山药、党参、当归、黄芪、小米、土豆、胡萝卜、红糖、红枣、桂圆等补气补血的食物,尤其是经期后,是最佳进补时机。 日常可饮用桂圆红枣茶调理体质: 桂圆红枣茶 桂圆2粒、红枣片2克、人参0.5克 用法:热水冲泡,代茶饮用。 Part.3 红褐色(发黑) 月经发黑是提示体内有瘀血了,造成瘀血的原因也有很多,常见的有气滞血瘀和寒凝血瘀两种。 气滞血瘀: 多由情志不舒导致肝气久郁不解,进而造成血瘀,除了经血紫暗有块,还有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拒按,血块排出则痛减,情绪急躁易怒,乳房胀痛等证候。 平时可多按揉血海穴、三阴交穴、行间穴等穴位。 ![]() 三阴交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常肉此穴可调补肝、脾、肾三经气血,疏肝理气。 ![]() 行间穴在足背侧,当第一、二趾间,趾蹼缘的后方赤白肉际处,为疏肝理气的要穴。 日常饮食可多吃些疏肝理气、活血化瘀的食物,如陈皮、柑橘、香菜、玫瑰花、山楂、葡萄酒、洋葱、韭菜、木耳、茉莉花、桂花、三七、当归等。 玫瑰当归茶 配方:玫瑰花1朵、当归1克、红枣2克 用法:热水冲泡,代茶饮用。 寒凝血瘀: 身体由于受到外在风寒侵袭或者内在寒邪,以致阳气受损,阳气温煦推动的功能减弱,经络气血阻滞,造成瘀血。 除了经血黑褐色,还有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拒按,得热痛减,肢寒怕冷,肌肉紧张拘急,肢体关节疼痛,腹痛,腹泻,肢体末梢皮肤颜色改变(变紫变暗)等。 调理时除了活血化瘀,还要注重温经散寒,可用艾灸灸肚脐,或用红豆包温敷腹部。还可以艾灸大椎穴、足三里、关元穴、命门穴。 ![]() 大椎穴隶属于督脉,位于颈后部,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后正中线上。艾灸大椎能提升阳气,驱散体表风寒。 ![]() 关元穴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3寸。艾灸关元能够温补下焦。 命门穴位于第二、三腰椎棘突间。在腰背筋膜、棘上韧带及棘间韧带中,与肚脐正对。艾灸命门穴能够温阳益气,改善阳性体质。 平时要多吃桂圆、榴莲、核桃、姜等温热的食物,切忌生冷寒凉,住处和穿衣也要注重保暖。 平时可用桂花干姜茶调理体质: 桂花干姜茶 配方:桂花1克、干姜1.5克、红枣2克 用法:热水冲泡,代茶饮用。 近期导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