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7. 何谓“死之徒”与“生之徒”? (第七十六章) “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何谓“死之徒”与“生之徒”呢?特别是这个“徒”字是什么意思?先看古人的注解: 河上公章句:“'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以其上二事观知之,知坚强者死,柔弱者生也。”注解不是很准确,也没说清楚“徒”的意思。 王弼无对应的注解。看现代名人学者的解释: 余秋雨翻译:“因此,强硬属死亡一族,柔弱属生存一族。”(余秋雨:《老子通释》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21年,第220页。)“徒”解释为“族”。 南怀瑾说,老子强调用“柔”,也就是用“和平”。一般人解释老子的“柔”好像水一样,其实不是如此;“柔”是“和平”的原理。(南怀瑾:《老子他说》续集 东方出版社,2010年,第352页。)他着重说“柔”,从柔扯到和平,有点远。但没说“徒”字。 陈鼓应今译:“所以坚强的东西属于死亡的一类,柔弱的东西属于生存的一类。”并引述:“强悍的东西易失去生机,柔韧的东西则充满着生机。这是从事物的内在发展状况来说明的。若从它们外在表现上来说,坚强者之所以属于死之徒,乃是因为它的显露突出,所以当外力冲击时,便首当其冲了;才能外露,容易招忌而遭致掊击,这正如高大的树木容易引来砍伐。人为的祸患如此,自然的灾难亦莫不然;狂风吹刮,高大的树木往往被摧折。小草由于它的柔软,反而可以迎风招展。”(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 商务印书馆,2016年,第334-335页。)“徒”解释为“类”。 “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所以,顽固强硬与死亡同类;柔弱灵活是生长之类。如果联系到人,老子问你愿意活着还是愿意死亡?百分之百回答愿意活着。俗语说,好死不如赖活。如果问你愿意强硬还是愿意柔软?可能绝大部分回答愿意强硬,不愿意柔软。宁可前进一步死,绝不后退半步生。这就是矛盾所在,人类通病,行为与目的不一致。 何谓“生之徒”与“死之徒”呢?这个问题关键是这个“徒”。徒,本义是步行。在这里不是徒步、徒然、徒弟的意思,而是同一派系同一类别,如信徒、教徒、党徒。“生之徒”就是生的那一类;“死之徒”就是死的那一类了。接着老子进一步强调: “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