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外用益生菌在痤疮治疗中的应用

 蔚蓝色淼 2023-02-16 发布于河北


丛林博士 梅斯皮肤新前沿 2023-02-13 20:13 发表于河北

痤疮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其发病机制复杂。近年来,皮肤微生态失衡和肠道菌群失调被认为参与了寻常痤疮的发病。其中,皮肤微生态失衡和肠道菌群失调分别通过不同的机制影响痤疮的发生,而口服或外用益生菌治疗痤疮的机理也不同。本篇文章将着重介绍外用益生菌治疗痤疮的作用及机理。

外用益生菌治疗痤疮的学术研究


1999年,Di Marzio 等[1]的研究发现,在体外,嗜热链球菌以时间依赖性方式提高角质形成细胞中神经酰胺的水平。而在健康志愿者皮肤上外涂含有嗜热链球菌的霜剂7天,发现皮肤神经酰胺总的含量显著增加。研究发现,某些种类的神经酰胺(如植物鞘氨醇)具有抑制痤疮丙酸杆菌(C. acnes)和抗炎作用,可促进炎症性痤疮皮损(丘疹和脓疱)的消退[2]因此,外用益生菌增加神经酰胺有利于痤疮的消退。

2006年,有研究发现口腔中的共生菌唾液链球菌(S. salivarius)能够通过产生细菌素样抑制物质 (BLIS) 在体外抑制C. acnes的生长[3]

此外,S. salivarius还可抑制上皮细胞和角质形成细胞中的促炎细胞因子 IL-8,表明其具有免疫调节作用[4]。这些研究支持应用唾液链球菌治疗痤疮的潜在价值。

2009年,韩国学者发现,从人类粪便标本中分离出的一种益生菌:粪肠球菌CBT SL-具有抗C. acnes的抗菌活性和直接抗炎活性。并且,与安慰剂乳液相比,含CBT SL-5 的乳液显著减少了脓疱等炎症性痤疮皮损[5]

2022年,韩国学者进一步观察了含有粪肠球菌CBT SL-5的乳霜对轻度至中度痤疮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结果显示,外用含粪肠球菌CBT SL-5的乳霜可明显改善痤疮的严重程度,且对皮肤微生物群产生有益影响。试验组未发现任何不良反应,提示外用粪肠球菌CBT SL-5 提取物可成为改善轻度至中度痤疮和皮肤微生物群失调的可行且耐受性良好的治疗选择[6]

植物乳杆菌是一种可促进抗菌肽产生的益生菌,当应用于皮肤时,可起到抗炎作用并增强皮肤的抗菌作用。

2012年,Muizzuddin等[7]进行的临床研究显示,外用5%的植物乳杆菌可明显减少轻度痤疮皮损和炎症性红斑,且皮肤屏障得到改善。但外用1%植物乳杆菌未发现这种作用[7]

2021年的一篇研究显示,绿色魏氏菌(Weissella viridescens,又名绿色乳杆菌)UCO-SMC3菌株具有体外抑制C. acnes的活性。该研究还制作了C. acnes皮肤感染的小鼠动物模型,给小鼠口服及外用绿色魏氏菌,发现小鼠模型皮肤样品中的C. acnes显著减少,且局部给药比口服能更有效地减少皮肤C. acnes负荷。该研究还观察了外用含UCO-SMC3菌株乳膏对13名痤疮患者皮损的影响。结果显示,7 名患者 (55%) 的痤疮皮损有中度改善,而 4 名患者 (30%) 的皮损有高度改善。未观察到明显不良反应[8]

2022年的最新研究,探讨了外用含有 10 8 CFU 活乳酸杆菌乳膏对轻度至中度痤疮的疗效及对微生物群的影响。每天涂2次,共8周。在使用第4周、第8周、第10周及第12周进行评估。结果显示,在外用乳酸杆菌乳膏第4周和第8周,C. acnes以及葡萄球菌属的相对丰度下降。而与安慰剂对照组相比,外用乳酸杆菌乳膏第4周后,炎症性皮损及粉刺都出现了显著减少。在第8周时,粉刺数量下降更多,而炎症性皮损有持续性改善。在停用该产品4周后,炎症性痤疮皮损仍有持续性减少,这提示乳酸杆菌可能具有免疫调节作用。

此外,外用乳酸杆菌具有良好的耐受性,甚至可以改善保湿(使用 14 天后皮肤水合增加 37.3%,使用 28 天后增加 45.6%)[9]

图片
外用乳酸杆菌治疗痤疮的机制
10.1016/j.xcrm.2022.100521

外用益生菌产品的应用挑战


根据来源和作用机理,对微生态有调节作用的益生菌类成分可分为三类:益生元(Prebiotics)、益生菌(Probiotics)和后生元 (Postbiotics,也称益生素)。

益生菌(probiotics)指“当给予足够的量时,能够给宿主带来健康益处的活的微生物”。

益生元能够选择性地调控皮肤正常菌群生长的化合物,通俗来讲就是有益菌的食物,主要包括低聚果糖、乳糖、山梨醇、木糖醇等。

后生元也称为益生素,它是益生菌的代谢产物或者由益生菌释放的对宿主有直接或间接作用的一类化合物。后生元包括益生菌的细胞壁碎片成分或益生菌细胞分泌的代谢产物以及各类多肽分子[10]

尽管近两年涌现出有不少外用益生菌治疗痤疮的临床研究,但将益生菌活菌添加到护肤品中,可能导致产品腐败,而化妆品中的防腐剂可能会杀死益生菌。

根据我国现行的《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化妆品中对微生物指标限值为:菌落总数 ≤1 000 CFU/g或CFU/mL。显然,在目前法规下,尚无法解决益生菌活菌的微生物超标问题,而怎样保证益生菌活菌的活性,也是尚未突破的技术瓶颈。

上文提到的外用乳酸杆菌治疗痤疮的最新研究,采用了水包油的活性益生菌配方,该配方采用微胶囊包裹冷冻干燥的活性乳酸杆菌,微胶囊中心的悬浮的活性细菌[9]这种配方和包裹技术使活性细菌可以在4°C-25°C下存活9个月,尚不清楚该技术是否已经用于化妆品工业。

实际上,目前已经作为化妆品原料上市的皮肤微生态调节成分,主要为益生元及后生元[10]

这些成分被发现具有抑制病原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改善皮肤菌群多样性、修复皮肤屏障、调节抗菌肽的表达等作用。

不过,目前尚无应用市场可用的益生元及后生元成分治疗痤疮的相关研究。

图片

市场上皮肤微生态相关化妆品原料

图源:皮肤微生态相关化妆品原料研究进展


小结

1. 大量研究证实了外用益生菌具有抑制C. acnes、抗炎、增加神经酰胺、免疫调节等作用。小规模的临床研究发现,外用益生菌可减少粉刺及炎症性痤疮皮损。
2. 尽管,外用益生菌理论上对改善痤疮有益。但目前相关研究比较分散,尚未有公认的具有治疗痤疮肯定疗效的具体菌种。
3. 目前,尚无法解决益生菌活菌的微生物超标问题,而怎样保证益生菌活菌的活性,也是尚未突破的技术瓶颈。
4. 目前的研究足以说明,外用益生菌是很有前景的痤疮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 Di Marzio, L., Cinque, B., De Simone, C., & Cifone, M. G. (1999). Effect of the lactic acid BacteriumStreptococcus thermophilus on ceramide levels in human KeratinocytesIn vitro and stratum corneum in vivo. Journal of investigative dermatology, 113(1), 98-106.

[2] Pavicic, T., Wollenweber, U., Farwick, M., & Korting, H. C. (2007). Anti-microbial and-inflammatory activity and efficacy of phytosphingosine: an in vitro and in vivo study addressing acne vulgari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smetic science, 29(3), 181-190.
[3] Bowe, W. P., Filip, J. C., DiRienzo, J. M., Volgina, A., & Margolis, D. J. (2006). Inhibition of propionibacterium acnes by bacteriocin-like inhibitory substances (BLIS) produced by Streptococcus salivarius. Journal of drugs in dermatology: JDD, 5(9), 868.
[4] Cosseau, C., Devine, D. A., Dullaghan, E., Gardy, J. L., Chikatamarla, A., Gellatly, S., ... & Hancock, R. E. (2008). The commensal Streptococcus salivarius K12 downregulates the innate immune responses of human epithelial cells and promotes host-microbe homeostasis. Infection and immunity, 76(9), 4163-4175.
[5] Kang, B. S., Seo, J. G., Lee, G. S., Kim, J. H., Kim, S. Y., Han, Y. W., ... & Park, Y. M. (2009). Antimicrobial activity of enterocins from Enterococcus faecalis SL-5 against Propionibacterium acnes, the causative agent in acne vulgaris, and its therapeutic effect. The Journal of Microbiology, 47(1), 101-109.
[6] Han, H. S., Shin, S. H., Choi, B. Y., Koo, N., Lim, S., Son, D., ... & Sul, W. J. (2022). A split face study on the effect of an anti-acne product containing fermentation products of Enterococcus faecalis CBT SL-5 on skin microbiome modification and acne improvement. Journal of Microbiology, 60(5), 488-495.
[7] Muizzuddin, N., Maher, W., Sullivan, M., Schnittger, S., & Mammone, T. (2012). Physiological effect of a probiotic on skin. Journal of cosmetic science, 63(6), 385-395.
[8] Espinoza-Monje, M., Campos, J., Alvarez Villamil, E., Jerez, A., Dentice Maidana, S., Elean, M., ... & García-Cancino, A. (2021). Characterization of Weissella viridescens UCO-SMC3 as a Potential Probiotic for the Skin: Its Beneficial Role in the Pathogenesis of Acne Vulgaris. Microorganisms, 9(7), 1486.
[9] Lebeer, S., Oerlemans, E. F., Claes, I., Henkens, T., Delanghe, L., Wuyts, S., ... & Lambert, J. (2022). Selective targeting of skin pathobionts and inflammation with topically applied lactobacilli. Cell Reports Medicine, 3(2), 100521.
[10]林广欣,刘艳红,李雪竹.皮肤微生态相关化妆品原料研究进展[J].香料香精化妆品,2020,(6):86-90.

来源:丛博士护肤课堂

编辑:niya
声明:本文转载,仅用于学习交流,非营利性目的,喜欢本文章可以关注原作者。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内容或图片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会立即删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