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作为一名患者,你的理想型医院是什么样的?

 脊索瘤互助邦 2023-02-16 发布于北京

  

01

作为一名患者,你理想中的医院是什么样的?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想先问这样一个问题:

作为一名患者,最让你焦虑的事是什么?

说实话,生病期间,我最焦虑的不是对手术和疼痛的恐惧,而是对未来治疗的迷茫与焦虑。

通过与病友的交流,我了解到脊索瘤单靠手术很难控制。我该如何走下去?去找什么样的医生?该选择什么样的治疗?成了每天让我苦思的问题。

那时的互联网上,这方面的相关信息还不甚发达。周围也没人可以商量,也找不到治疗经验借鉴。

为了寻找下一步的治疗方案,我从北京天坛医院跑到上海华山医院,又从神经外科跑到放疗科……

回想起来,对于我这种患了罕见肿瘤的患者来说,看病的过程有点像开盲盒。想要找到正确的路径,到达希望的那个终点,需要一些盲目的坚持,也少不了一点好运气。

而我是个受过高等教育,有首都医保的年轻人。如果看病这件事对我这种人尚且如此,那么外地人、老人、儿童,恐怕只会更艰难吧。

  

02

最近读到《无国界病人》作者师永刚说的一段话,让我产生了深深的共鸣。

他说,在国内时,他觉得科室之间是分割的,比如在外科进行手术后,得自己到肿瘤内科重新挂号约医生化疗,手术医生与内科治疗是分割开的。各科医生之间互不通联,也无法再关心后续的治疗情况。

“看病是有门槛的,光是疾病的名称,就容易让一个不解内情的人陷入困扰。”

就拿脊索瘤来说,光发病部位就分很多种:颅底、脊柱、骶尾骨。还有不同的病理分型:经典型、低分化、去分化等等……

寻找手术治疗方案更是复杂。例如,颅底和颈椎交界脊索瘤,可能涉及神外、耳鼻喉、甚至骨肿瘤科等多个科室。

而这仅仅是开始……

还有医生的选择。因为即使是同一医院、同一科室的医生,擅长专业范围也不同。

比如神经外科,有的医生擅长治疗脑肿瘤,有的擅长治疗帕金森,有的擅长开颅手术,有的擅长内镜治疗。

不同医生的治疗范围是有局限的。但患者要搞清楚这件事,需要很长时间。

师永刚说:“我需要化疗时,哈勃(主治医生)会负责把我转到有相关诊治经验的泌尿科医生处化疗,化疗无效后,我又会再回到哈勃处,他再负责帮我寻找新的治疗科室,我会感到在医院内一直有人在管我,心里很踏实。”

这种医疗环境,正是我在治疗期间所向往的。对于患者来说,病痛已经让人难以忍受,还要面对如此复杂和困难的治疗抉择,实在是心神俱疲……

03

“科室间的边界影响的不仅是病人就医的便利性和心理状态,还可能对病人的治疗效果产生深远影响。”

肿瘤的治疗有时间窗口的:术前可能要接受化疗,术后几周之内就要接受放疗。患者一旦错过,就可能与理想的预后失之交臂。

如何在时间上做出最合理的安排,这需要专业的医疗知识,只靠患者自己很难做到。

如果医生们能打破科室之间的界限,共同帮助患者做出整合性的治疗计划,患者是不是就能少一些手足无措和疲于奔命?

另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是,在国内,医生的职责是从患者入院到治疗结束出院。至于疾病科普、随访和后期康复,更多的是患者自己的事情。

但医疗的目的不仅在于治疗的短期效果,还要关注患者的长期生存质量。

一些治疗,比如手术、放疗,会有很多长期副作用,有些副作用是非常严重的。比如放疗引起的放射性脊髓病(链接),严重的可能导致瘫痪。但很少有医生告诉患者应该如何注意和治疗。

当然,这也不能完全怪罪于医生。中国医生确实非常的忙碌,要门诊要治疗要带学生要搞科研,他们的一天也只有24小时。

然而,一旦发生这样的问题,患者又如何知道该找什么医生治疗呢?


04

在《无国界病人》中,师永刚曾定义他理想中的医院应该是一所“傻瓜式”医院。病人只需要告知自己的病情和要求,就可以预约到合适的医生,病人所有的医疗信息可以在不同的医院互通互认,有至少15分钟以上的医生问诊时间。

想要达到他这样的期望,目前还很难。但通过MDT诊疗的模式,打破科室之间的壁垒,为患者制定出整合性的,高质量的治疗方案,或许还是有可能的。

MDT在医学中是指多学科诊疗,MDT的英文意思是多学科团队协作(Multiple Disciplinary Team)。

例如,针对某个肿瘤患者的治疗,肿瘤外科、内科、放疗科、化疗科、普外科、胸外科、介入科及影像、病理、超声等各学科积极参与,共同为患者制定一系列的综合诊疗方案。

这种MDT模式的好处是,最大程度的避免人为疏忽和某一专科医生的知识局限,有利于改善患者预后和生存质量。

患者也能省心省力,不用奔波于各个医院和科室之间,为寻找治疗方案而焦虑迷茫。

当然,现实中MDT诊疗的普及还面临着种种障碍。

例如,由于医疗体制的局限性,医疗资源不足等,很多医院无法把患者的整体生存质量作为评判医疗质量的标准,更多的是追求短期的医疗效果甚至医院、科室的增收等等。

不过,在神经内镜发展论坛上,让我看到了不同地区、不同科室、不同级别医生的交流和探讨,经框、经鼻、经口入路,涉及神外、耳鼻喉、骨科等多学科。

期待这场始于神外领域的顶级医院的多学科探讨,也能发展到放疗、内科、康复领域,并且在更广泛的地区和医院得到开展与推广。

“医疗应无界”。相信那一天到来的时候,将是国内肿瘤治疗的历史性飞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