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战云密布: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战始末(15)马其诺防线

 梦想童年594 2023-02-16 发布于江西

一战后,法国这个名义上的战胜国,付出了极其惨重的代价,军队伤亡超过600万人,整整牺牲了一代人,北部省份被战争摧毁,国家背上沉重的战争债务,经济凋敝,民不聊生。

另外,战后的人口统计表明,法国只有4000万人口,而德国有7000万,并且出生率更高。

因为战争的影响,法国在1930年后5年,将面临严重的兵役人员短缺现象,残酷的现实令普通法国人渴望和平稳定的生活,既然国耻已雪,不愿再战的民意也令保持一支“完全攻势”的军队,得不到老百姓的支持,和平是那么可贵,谁还愿意主动发起战争呢?

正是在这种“过和平日子”思想的驱使下,消极防御的思想也在军队中蔓延开来。

消极防御的具体实践就是修建马其诺防线,这是为了防德军入侵而在其东北边境地区构筑的筑垒配系,其名称来自当时法国的陆军部长马奇诺的姓氏。

马其诺防线是法国人的一个骄傲,这个欧洲最为庞大的工程项目,将筑城技术发挥到了极致,坚强的防线,可以完全断绝敌人从侧翼迂回的可能性,法军认为,在使用少量兵力顽强守备防线的情况下,可以争取时间,调集尽可能多的预备队,对来犯之敌进行痛击。

除过消极防御军事思想的主导外,还有一战初期法国鼓吹“大规模进攻”带来的惨重损失,以及后来数次防御战役中的巨大成功的经验使然,大多数人认为,未来的战争形态不会脱离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那种类型,因此,法国人完全保留下来一战中取得的成果,即“野战炮兵掩护下的经过要塞加强的不间断线性防御”。

同时,法国人还利用现代技术对其进行改进并发扬光大,最终将这一“完全防御”的军事思想,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一战使法国人的军事思想,从一个极端跳到了另一个极端,这就是从“完全进攻”变成了“完全防守”,这种军事思想就体现在——马奇诺防线。

1919年,法国开始对边境工程设防问题研究,1925年,法国制定了在边境构筑独立筑垒地域配系的计划。

1927年,法国决定先在其东北边境构筑梅斯、劳特尔和贝尔福3个独立的筑垒地域(前两个筑垒地域在有的文献资料中也分别称为洛林、阿尔萨斯筑垒地域),并于1928年开始施工,由于德国重振武装,法国朝野强烈要求加强法德边境设防。

1930年,经时任陆军部长马其诺努力,法国国会于1930年通过了沿东北部边境修建绵亘防线的巨额拨款。

规划中的马奇诺防线自隆吉永至贝尔福,全长约390公里。包括梅斯筑垒地域、萨尔泛滥区、劳特尔筑垒地域、下莱茵筑垒地境和贝尔福筑垒地域。

马其诺防线示意图

整个防线由保障地带(纵深4~14公里)和主要防御地带(纵深6~8公里)组成。

随后,在阿尔卑斯山进行了几个月的准备工作以后,一座巨大的堡垒终于开工,由被称为“工事群”的堡垒组成,并保护着马奇诺防线的每一个独立的部分。

其实,它可以说是一种自动防御体系,由一组掩体和炮台组成,互相由地下通道连接,有的“工事群”令人叹为观止,可以容纳多达十几个战斗舱和掩体,人们征用了数千公顷的土地来给这些特殊建筑腾出空间。

仅在阿尔俾斯山,有130多个大小堡垒,其中一些,能容纳200多人的队伍。工事群配备了可移动的炮塔,还准备了反坦克炮和榴弹炮。

第二阶段是在东北部建造防御工事,从佛兰德斯,一直延伸到瑞士边境。

这其中最大的防御工事就哈肯贝格工事群,它由19个战斗区和10公里的地下通道组成,占地160公顷。

在每个炮塔下,都有可移动的反坦克炮,它精密的升降机和滑轮系统,有助于在炮管中持续供应弹药。

反坦克炮在各方向的射程可以达到20公里,钢筋混凝土区域通过20米深的隧道相互连接,士兵、弹药和食物可以通过窄轨电动列车被运送到炮塔。

马其诺防线堡垒内部示意图

工程构筑以梅斯和劳特尔两个筑垒地域最强,而马奇诺防线的防御工事,在远离敌人炮火的防线后方,可以让部队在受到攻击时,能继续维持下去。

指挥站通过电话联系观察哨收集资料,并向驻扎在装甲炮塔内的炮兵部队发送坐标,以便射击。另外,整个通道都配备了压缩空气通风系统,防止城堡受到窒息气体的污染。

驻守每个堡垒的部队由步兵、炮兵和工程兵共近1000名士兵全天候在三个小组中工作,每八小时更换一次。食堂每天提供两顿饭,这些大堡垒的设计,是为了士兵们能够在围攻中挺住,并维持几个礼拜的自给自足,那里有三个月的柴油供应,一个月充足的食品供应,而弹药的供应量则更为巨大,因为他们是基于在凡尔登战役中使用的弹药量,并以其两倍计算的。

整个防线的造价达50亿法郎,用去15万吨钢材,700万吨砂石、132万吨水泥,每公里都有15个军事工程,一共部署了344门大口径火炮,120个炮塔,同时还拥有1533个碉堡,壕沟全线覆盖。

马奇诺防线堡垒外部

防线内部拥有各式大炮、壕沟、堡垒、厨房、发电站、医院、工厂等等,通道四通八达,较大的工事中还有有轨电车通道,至1936年基本建成。

萨尔泛滥区是利用天然的江河障碍和沼泽地构成的,1935年以后才开始构筑工事,设防最为薄弱,因为是在在法国北部与比利时接壤的平原上,几乎没有建任何的防御工事。

由于比利时是中立国,在发生冲突时,法国军队被认为是对付德国入侵更好的选择,因此,在这个区域中,只建了很少的炮塔。

下莱茵筑垒地境以莱茵河、罗讷河、菜茵河运河为天然屏障,仅在莱茵河沿岸地区构筑了由永备射击工事组成的支撑点。

1937年,法国副总理兼国防部长达拉第决定从马奇诺防线北端,沿整个法国、比利时边境直至北海边,构筑达拉第防线,并对马奇诺防线进行加强,工程一直进行到1940年5月德军对法国发起进攻时为止。

整个防线共构筑各种用途的永备工事约5800个,最坚固的钢筋混凝土工事的顶盖和墙壁厚度达3.5米,装甲塔堡的装甲厚度达300毫米,均能抗两发420毫米臼炮炮弹的直接命中。

防线内的防坦克障碍物主要有防坦克壕、崖壁、断崖及金属和混凝土桩砦,并用地雷场加强。防步兵障碍物一般为金属桩或木桩铁丝网,有的地段还设置了通电铁丝网。

马其诺防线建成后,英国陆军的一位军长艾伦·布鲁克爵士在1939年末和1940年初,曾经两度参观马奇诺防线,在日记里写下了他的感想:“不用怀疑,马奇诺的整个观点是天才的设想。但是!它只给我很少的安全感,我认为法国本来可以做的更好,如果把钱花在机动防御的装备上,比如更多更好的飞机和更多的装甲师,而不是把钱扔进地下……

马奇诺防线最危险的方面在心理上,它给人造成一种错误的安全感,躲在牢不可破的钢铁防线后面的感觉,一旦这种感觉被打破,法国的战斗意志将一起被粉碎。”

不幸的是,这名英国人的担忧恰恰成了事实。

马奇诺防线内部

1939年9月3日法国对德宣战之后,法军有39个师守卫马奇诺防线,11个师防御第二条路线,布置在前线的法国部队根本没有临战前的紧张气氛,从前线到后方的法国人,一致认为,德国人必然会在马奇诺防线面前撞得头破血流,这场战争,将会是一场“轻松的战争”。

他们整日里无所事事,既不作战,也几乎不训练,更不用提操练那些听都没听说过的步坦协同、空地协同战术。

法国士兵每天的工作,就是挖一些毫无用处的野战工事,以及享受后方提供的丰富全面的娱乐设施。

应该说,马奇诺防线有其存在的价值,它完成了预先的目标,保护了其负责的边界。它的存在使德国决定通过比利时和荷兰进攻的重要原因,阿尔卑斯山区的工事群也很容易地挡住了意大利的进攻。

但是,马奇诺防线并没有完全覆盖法国的东部边境,只在法德边境建造了工程,也许有人会疑惑为什么不把防线延伸到整个边境呢?

德国有可能绕开两国边境,从其他地方进攻法国,对于这一点,在马奇诺之后上任的达拉第也想到了,并决定将防线从法国沿着与比利时的边境,一直修到北海边,但是,这个提议遭到了比利时的反对,而且因为战争,法国经济已经大不如前,也拿不出足够的资金延长防线。

坚固的马奇诺防线堡垒

法国高层也觉得,如果德国从比利时进攻,势必会遭到比利时军队的打击,这会为法国争取一些时间,进行调兵遣将,此外,比利时地形复杂,森林山丘广布,交通不便,大规模的装甲部队几乎无法通行,所以,法国认为阿登山区是一道不可逾越的屏障,自然对这片地区的防御比较松懈。

马奇诺防线的建成,使德国军队不得不避开德法边境正面,另选进攻法国的方向,而这个方向恰恰就是——阿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