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的“关切的变异株”(variantof concern, VOC)有 5 个,分别为阿尔法(Alpha,B.1.1.7)、贝塔(Beta,B.1.351)、伽玛(Gamma,P.1)、德尔塔(Delta,B.1.617.2)和奥密克戎(Omicron,B.1.1.529)。 奥密克戎 5 个亚型(BA.1、BA.2、BA.3、BA.4、BA.5)已经先后演变成系列子代亚分支 709 个,其中重组分支 72 个。随着新冠病毒在全球的持续传播,新的奥密克戎亚分支将会持续出现。全球数个月以来流行的奥密克戎变异株主要为 BA.5.2,但是 2022 年 10 月份以来免疫逃逸能力和传播力更强的 BF.7、BQ.1 和 BQ.1.1 等亚分支及重组变异株(XBB)的传播优势迅速增加,在部分国家和地区已经取代BA.5.2 成为优势流行株。 (一)轻型。 以上呼吸道感染为主要表现,如咽干、咽痛、咳嗽、发热等。 (二)中型 持续高热>3 天或(和)咳嗽、气促等,但呼吸频率(RR)<30 次/分、静息状态下吸空气时指氧饱和度>93%。影像学可见特征性新冠病毒感染肺炎表现。 (三)重型 成人符合下列任何一条且不能以新冠病毒感染以外其他原因解释: 1.出现气促,RR≥30 次/分; 2.静息状态下,吸空气时指氧饱和度≤93%; 3.动脉血氧分压(PaO2)/吸氧浓度(FiO2)≤300mmHg(1mmHg=0.133kPa),高海拔(海拔超过 1000 米)地区应根据以下公式对 PaO2/FiO2进行校正:PaO2/FiO2×[760/大气压(mmHg)]; 4.临床症状进行性加重,肺部影像学显示 24~48 小时内病灶明显进展>50%。 儿童符合下列任何一条: 1.超高热或持续高热超过 3 天; 2.出现气促(<2 月龄,RR≥60 次/分;2~12 月龄,RR ≥50 次/分;1~5 岁,RR≥40 次/分;>5 岁,RR≥30 次/ 分),除外发热和哭闹的影响; 3.静息状态下,吸空气时指氧饱和度≤93%; 4.出现鼻翼扇动、三凹征、喘鸣或喘息; 5.出现意识障碍或惊厥; 6.拒食或喂养困难,有脱水征。 (四)危重型。 符合以下情况之一者: 1.出现呼吸衰竭,且需要机械通气; 2.出现休克; 3.合并其他器官功能衰竭需 ICU 监护治疗。 1.治疗原则: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积极防治并发症,治疗基础疾病,预防继发感染,及时进行器官功能支持。 2.呼吸支持: (1)鼻导管或面罩吸氧 PaO2/FiO2低于 300 mmHg 的重型病例均应立即给予氧疗。接受鼻导管或面罩吸氧后,短时间(1~2 小时)密切观察,若呼吸窘迫和(或)低氧血症无改善,应使用经鼻高流量氧疗(HFNC)或无创通气(NIV)。 【干货】新冠感染后,您关心的血氧都在这里(点击获取:关于无创呼吸机的使用) (2)经鼻高流量氧疗或无创通气 PaO2/FiO2低于 200 mmHg 应给予经鼻高流量氧疗(HFNC)或无创通气(NIV)。接受 HFNC 或 NIV 的患者,无禁忌证的情况下,建议同时实施俯卧位通气,即清醒俯卧位通气,俯卧位治疗时间每天应大于 12 小时(“阳”了后胸闷气短咋办?不趴就OUT了!点击蓝色获取:关于无创呼吸机的使用)。部分患者使用 HFNC 或 NIV 治疗的失败风险高,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症状和体征。若短时间(1~2 小时)治疗后病情无改善,特别是接受俯卧位治疗后,低氧血症仍无改善,或呼吸频数、潮气量过大或吸气努力过强等,往往提示 HFNC或 NIV 治疗疗效不佳,应及时进行有创机械通气治疗。 无创呼吸机使用教程(适合收藏)(点击获取:关于无创呼吸机的使用) (3)有创机械通气 一般情况下,PaO2/FiO2低于 150mmHg,特别是吸气努力明显增强的患者,应考虑气管插管,实施有创机械通气。但鉴于部分重型、危重型病例低氧血症的临床表现不典型,不应单纯把 PaO2/FiO2是否达标作为气管插管和有创机械通气的指征,而应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器官功能情况实时进行评估。值得注意的是,延误气管插管,带来的危害可能更大。早期恰当的有创机械通气治疗是危重型病例重要的治疗手段,应实施肺保护性机械通气策略。对于中重度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或有创机械通气 FiO2高于 50%时,可采用肺复张治疗,并根据肺复张的反应性,决定是否反复实施肺复张手法。应注意部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肺可复张性较差,应避免过高的 PEEP 导致气压伤。 (4)气道管理 加强气道湿化,建议采用主动加热湿化器,有条件的使用环路加热导丝保证湿化效果;建议使用密闭式吸痰,必要时气管镜吸痰;积极进行气道廓清治疗,如振动排痰、高频 胸廓振荡、体位引流等;在氧合及血流动力学稳定的情况下,尽早开展被动及主动活动,促进痰液引流及肺康复。 1、气溶胶:是由空气与液体表面摩擦而产生的。开盖、晃动、加样器的反复抽吸等开放式操作,形成核酸气溶胶从而导致核酸污染。 2、气溶胶传播:是指飞沫混合在空气中,形成气溶胶,吸入后导致感染。“新冠病毒直径约为0.06~0.14微米,当人在说话、大笑、唱歌、咳嗽、吐痰、打喷嚏等过程中,可以附着在尘埃、飞沫上,或者是失去水分的飞沫核上,这些微粒直径小于100微米时,以气溶胶的形式进行扩散,其他人如果吸入带有高浓度病毒颗粒的气溶胶,就容易被感染。 3、医疗执业过程中常见的气溶胶操作 医护人员在如气管插管、无创通气、气管切开、心肺复苏,插管前手动通气和支气管鏡检査等过程中,可能有大量分泌物出来,在短时间内形成气溶胶。 气管插管是高危操作,可喷溅分泌物、血液或产生飞沫、气溶胶。面对患者时,必须采用隔离飞沫及接触等防护措施。因此,对于危重患者气管插管存在可能的新冠阳性患者,应采用相同或更高水平的气溶胶保护措施。 为新冠阳性患者实施气道相关操作时,医护人员应实施标准的三级防护措施: ◆ 刷手服,一次性工作帽,一次性防护服,一次性防渗隔离衣,双层鞋套,双层手套 ◆ 医用防护口罩,护目镜,防护面屏或防护头 ◆ 有条件者可佩戴正压呼吸头套即电动空气净化呼吸器(PAPR) ◆ 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将COVID-19确诊或疑似患者安置于负压房间 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气道管理学组起草了《新冠肺炎危重型患者气管插管安全实施专家建议》,明确气管插管指征:新冠肺炎危重型患者在接受标准氧疗后呼吸窘迫和(或)低氧血症无法缓解时,给予高流量鼻导管氧疗或无创通气2小时后,病情无改善(呼吸窘迫,呼吸次数>30/分钟,氧合指数<150),甚至恶化,应当及时行气管插管。 1、型号的选择 · 男性多用 ID:8.0mm~8.5mm 女性多用 ID:7.5mm~8.0mm · 鼻腔插管多选用 ID:7.0mm—7.5mm · 小儿导管参考下列公式:ID(16+年龄)/4, 导管插入的深度:(cm)=年龄/2+12 2、气管导管插入的深度 成人深度的确定和估计: 鼻孔至耳垂+3cm。门齿至甲状软骨中部+3cm。一般成人男性经口插入22cm,经鼻25cm;女性经口21cm,经鼻24cm。气管导管前段黑色的标记线刚刚进入声门。 ![]() ![]() ![]() ![]() ![]() ![]() 1、关于气囊压力大小说法 气管插管中气囊的作用是妥善固定,预防脱管;封闭气道,防止漏气;防止误吸,减少肺部感染。而且气囊压力要维持在25-30cmH2O。
2、气囊检测方法 指触法,根据经验判断充气是否足够,但此种方法往往会导致过度充气的发生,而且结合人工气道气囊的管理专家共识:推荐意见2:不能采用根据经验判定充气的指触法给予气囊充气,(推荐级别:C级),因此,不宜采用根据经验判断充气的指触法充气。 听诊法,最小闭合技术、最小漏气漏气技术,此种方法是在无法测量气囊压的情况下,可临时采用。 气囊压力表测压法,因此种方法可靠、测压准确,操作简单,所以在我们临床上广泛使用。
3、注意事项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