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论 第380条诸家解说

 rainsman 2023-02-16 发布于湖南

太空游客 独秀经方 2022-09-03 08:39 发表于安徽

第380条

大吐大下之,极虚,复极汗者,其人外气怫郁,复与之水,以发其汗,因得哕。所以然者,胃中寒冷故也。


金·成无己《注解伤寒论》

大吐大下,胃气极虚,复极发汗,又亡阳气。外邪怫郁于表,则身热,医与之水,以发其汗,胃虚得水,虚寒相搏成哕也。

清·吴谦《医宗金鉴》


伤寒大吐、大下之后,津液极虚。其人面赤,表气怫郁,渴欲引饮,复与汤水,以助发其汗,因得哕。所以然者,大吐、下已虚其中,又发其汗,阳从外亡,故曰胃中虚冷故也。宜以吴茱萸汤,温中降逆可也。

胃主纳,下通地道。若胃病失职,则不下输大小肠,不纳而反出也。物出无声,谓之吐;声物并出,谓之呕;声出无物,谓之干呕;干呕者,即哕也,以其有哕哕之声,故名曰哕也。论中以呕为轻,以哕为重。盖以胃中有物,物与气并逆,所伤者轻;胃中空虚,惟气上逆,所伤者重故也。哕,与三阴证同见者,为虚为寒;与三阳证同见者,为实为热。虚寒者,四逆、理中、吴茱萸等汤;实热者,调胃、大小承气等汤,择而用之,勿谓哕者胃败不可下也。论中云:伤寒哕而腹满,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则愈是也。又世有谓哕为呃逆、吃逆、噫气者,皆非也。盖哕之声气,自胃出于口,而有哕哕之声,壮而迫急也;呃逆之声,气自脐下冲上,出口而作格儿之声,散而不续也。夫所谓呃逆者,即论中平脉篇所谓者,气噎结有声也。观呃逆之人,与冷水实时作格,哕则不然,自可知也。吃逆、噫气者,即今之所谓嗳气也,因饱食太急,比时作嗳,而不食臭,故名曰吃逆也。因过食伤食,过时作嗳有食臭气,故名曰噫气也。哕嗳噫,俱有声无物,虽均属气之上逆,然不无虚实寒热,轻重新久之别也。甚至以欬逆为呃逆者,殊不知欬逆即今之喘嗽也,兹乃与呃逆混而为一,皆不考之过,而得失利害系焉!不可以不辨:干呕即哕,欬逆即喘嗽。详在『金匮要略』中。

集注

程应旄曰:哕之一证,有虚有实。虚自胃冷得之,缘大吐大下后,阴虚而阳无所附,因见面赤,以不能得汗,而外气怫郁也。医以面赤为热气怫郁,复与水而发汗令大出,殊不知阳从外泄而胃虚,水从内搏而邪格,胃气虚弱矣。安得不哕!

汪琥曰:伤寒既大吐、大下之后,已极虚矣!复极发其汗者何也?以其人外气怫郁,面上之气,恰如外来之邪怫郁于表也。此系阳明胃府虚极,浮热之气上升于面,医人认以为邪热胃燥过极,不得汗,复与之水以助其汗,因而得哕。


清·柯琴《伤寒来苏集》

阳明居中,或亡其津而为实,或亡其津而为虚,皆得转为阳明。其传为实者可下,其传为虚者当温矣。


清·黄元御《伤寒悬解》

吐下亡阳,中气极虚,而卫泄失敛,复极汗出者,以其人表阳拂郁,离根外浮,误谓表邪,复与之水,以发其汗,土败胃逆,故作呕哕。

清·曹颖甫《伤寒发微》

伤寒,大吐大下之,极虚复极汗者,其人外气怫郁,复与之水,因得哕。所以然者,胃中寒冷故也。

伤寒大吐大下,则津液内损。极虚而复极汗,则津液外损。外气怫郁者,阳气因极汗外浮,而表热不彻也。津液内损则渴,若以发热而渴之故,而误为实热,复以冷水与之,即病寒呃,此无他,汗吐下之后,胃本虚寒,复与之水,以益胃中之寒,必且呃而愈逆,盖「以发其汗」四字,实为衍文。遍考古方,未闻有以水发汗者,即服五苓散后,有多服暖水发汗之条。要其所以发汗者,在五苓散而不在水。况按之本文,初未尝言暖水乎。向来注家,含糊读过,可笑亦可叹也。


刘渡舟《刘渡舟伤寒论讲稿》

这一条论述伤寒误用吐下,胃阳虚而致哕。

伤寒大吐大下后,极虚指胃阳之气虚。复极汗出者,因为胃阳之气虚了,阳虚就不固,所以就汗出。这个汗出是个证候,不是医生给发的汗,是自己出的汗。这样就造成人的外气佛郁,因为阳气不固了,阳虚于外了,所以这人有点儿热,这是个虚阳,是胃虚的阳气浮越在外。如果医生还用水疗,与之水以发其汗,叫他多喝点儿开水,要给他发汗,这样一来一出汗,因得哕,就得了一个哕,这个哕是胃中寒冷故也。这是由于胃寒,再给他发汗,胃阳更虚了。胃寒,所以作哕。胃虚可以作哕,六腑实也可以作哕。后者要是前后不利,就要泻下,要通利;前者就必须要补胃气,补阳虚,用丁萸理中汤,吴茱萸汤,甚至四逆汤。


胡希恕《胡希恕讲伤寒论》

太阳伤寒应该要发汗,大吐大下是误治的。里面没病,你大吐大下后造成极虚,这里极虚是指的胃说的。这个虚人,尤其是三阴病,这里指的是太阴病了,他不会出汗,可是却复极汗出,这是因为其人外气怫郁,大夫以为表不解给发汗的。什么是外气怫郁?外气怫郁就是出现身有微热、颜面潮红等等症候,这节的外气怫郁是不可以发汗的,大夫却复与之水,以发其汗,这个人的复极汗出是以水发汗造成的。以水怎么发汗?像茶叶水就可以发汗,也可能是喝热水后温覆取汗。

那么这里主要是经过误治后造成的一个虚脱现象,这种极虚的情况是不能发汗的。这个因为大吐大泻之后,津液丧失过多,那么再有外气怫郁的情况是不能发汗的。真正到里极虚的时候,即使有表证,也要舍表救里。前面桂枝麻黄各半汤那节也有外气怫郁的情况,但那个不是极虚的情况。这个复极汗出根本上是个脱汗,由于胃极虚,虽然有外气怫郁在表的情形,可是你再发汗,使胃气更虚,水寒往这来,一定要呕哕不止的。

王付【释疑解惑】 

①怎样理解“伤寒,大吐,大下”?

答:㈠辨识“伤寒”的临床意义有二,一是外邪乘里有失调而侵袭,演变为表里兼证;二是外邪乘夙有失调而侵入,演变为里证。㈡辨识“大吐”的临床意义有二,一是辨里证为可吐证;二是辨里证有类似可吐证。㈢辨识“大下”的临床意义有二,一是辨里证为可下证;二是里证有类似可下证,重点突出鉴别诊断在临床中的重要性与实用性。

②怎样理解“之极虚,复极汗者,其人外气怫郁,复与之水,以发其汗,因得哕,所以然者,胃中寒冷故也”?

答:㈠张仲景论“之极虚”的核心是强调因治而导致病证表现以大虚为主。㈡辨识“复极汗者”的临床意义有二,一是辨大虚病证有类似太阳病,应与太阳病相鉴别;二是大虚证与太阳病相兼,应用汗法必须兼顾大虚证,否则病证不除而加重。㈢张仲景论“其人外气怫郁”而强调在表有太阳病,辨太阳病一定要审证求机,以法论治。㈣辨识“复与之水,以发其汗”的临床意义有三,一是辨治太阳病可用水法治疗;二是用水法治疗必须切中病变证机,否则难以达到治疗效果;三是辨治表里兼证,以里虚为主,其治最好不用水法。㈤辨识“因得哕”的临床意义有二,一是因治而导致病证发生变化;二是因证变而重新确立治疗方法;病变证机是“胃中寒冷故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