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战云密布: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战始末(38)德军在罗斯托夫止步后撤

 梦想童年594 2023-02-16 发布于江西

罗斯托夫位于苏联北高加索经济区,是苏联机械制造和金属加工重地,地处顿河下游右岸高地上,西南距亚速海塔甘罗格湾46公里。

就在曼施泰因第11集团军进攻克里木半岛的时候,“南方”集团军群司令伦德施泰德麾下其他的集团军正在内陆作战,他们进一步向东推进,到达了第聂伯河与顿涅茨河之间。

克莱斯特指挥的第1装甲集群升级为第1装甲集团军以来,一直追逐着向后退去的苏军,他们目前已集结起来,准备进攻罗斯托夫。

10月12至17日之间,经过激烈的战斗,亚速海上的塔甘罗格港被德军攻占,这一这一来之不易的成绩,可以用“阿道夫·希特勒警卫旗队”步兵团第3连的覆灭说明战斗的激烈。

战斗结束后,这个连只剩下7个人,其他士兵都已阵亡,但是,德军还是成功地渡过了米乌斯河。

1941年10月20日,德军第1山地师从苏军第12集团军手里夺下了斯大林诺,这样一来,顿涅茨地区主要的武器装备生产中心,苏联最重要的工业区,落入到德军手中。

德军攻占苏联工业城市

根据希特勒的理论(他一直用这个理论对付他的总参谋部和总司令部,这个理论就是,夺取敌人的工业中心将决定这场战争的胜败)斯大林的失败现在已被确定。

10月28日,冯·克莱斯特大将率领第1装甲集团军的所有部队抵达了米乌斯河,冯·施蒂尔普纳格尔将军的第17集团军到达顿涅茨。

四天前,位于集团军群北翼的赖歇瑙指挥的第6集团军,夺取了哈尔科夫这一巨大的工业中心。

哈尔科夫被认为是苏联最重要的具有战略意义的铁路枢纽和航空运输基地,它不仅是乌克兰东西南北交通的要冲,也是苏联克里米亚、高加索、第聂伯河流域和顿巴斯地区的中心城市。

哈尔科夫是苏联最大的工业中心之一,其中最大的贡献之一就是著名的T-34坦克,这种坦克是该城的哈尔科夫拖拉机厂设计和生产的,该厂也被认为是苏联最大的坦克工厂。

该城还建有哈尔科夫飞机制造厂、哈尔科夫内务部工厂、哈尔科夫涡轮机制造厂等等。在此战之前哈尔科夫城出产的武器包括:坦克、Su-2攻击机、火炮牵引车、82mm迫击炮、冲锋枪、弹药和其他军事装备。

德国人的主要目的就是占领铁路和兵工厂,所以他们拼命地想让哈尔科夫工业区保持完好。甚至希特勒本人也强调这些军工厂的重要性,他曾经说:

“…第二重要的就是南俄地区,特别是位于顿涅茨盆地,散布在哈尔科夫州的工业区,那里是整个俄国经济的基础,如果控制了这个地区,那么整个俄国的经济将会崩溃…”

苏军的第38集团军奉命坚守哈尔科夫,为的是把该城的工厂的机器设备拆卸装车运输到东部大后方而争取时间。

德国第6集团军必须拿下哈尔科夫以便关闭第4装甲集群和第17集团军之间逐渐扩大的缺口。

1941年10月20日德军已经到达了哈尔科夫城的西郊。

10月22日,该城所有工厂的生产机器被送上火车,当时德军距离铁路线不足11英里。

罗斯托夫战役示意图

10月24日,德军第6集团军及第17集团军分别从南、北两翼包围该城。同日,第57步兵师已经将哈尔科夫占领,那时候,该城大部分工业设备已经被疏散。

但随后,南部战场与东线其他地区一样,秋季的泥泞阻止了一切行动,德军停顿下来。

直到11月17日,霜冻降临后,克莱斯特才得以恢复他在右翼的推进。48小时前,陆军元帅冯·博克指挥的“中央”集团军群已在中央战线上,展开了对莫斯科的进攻。

但是,苏军已经充分利用了泥泞提供的喘息之机,在高加索地区,铁木辛哥元帅组织了新的师、军和集团军。

在他西南方面军的军事委员会中,有一个在当时几乎不为人知的成员,他的名字是尼基塔·谢尔盖耶维奇·赫鲁晓夫。

就在苏军最高统帅部不断组建起新的部队时,德军方面却越来越感觉到自身资源的短缺,他们在各处都没有预备队。

如果苏军在某个地段达成突破,德军就不得不从其他地段抽调部队,以堵上缺口,南方、中央、北方等战线的战场形势很明显,每个集团军群至少缺乏三个集团军。

对于紧张形势的一个严峻地阐述,“南方”集团军群对参与罗斯托夫战役的部队提出了过度的要求。

11月17日,冯·马肯森将军的第3摩托化军,以第13、第14装甲师、第60摩步师和“警卫旗队”发起了对高加索这一门户的进攻。

“警卫旗队”得到了第13装甲师第4装甲团的加强,在苏丹萨雷,他们突破了苏军的外围防御,11月19日,德军击退了的苏军反击,并在“斯图卡”轰炸机的掩护下,兵临罗斯托夫城下。

在“警卫旗队”左侧,第14装甲师对大萨发起攻击,率领苏军第56集团军守卫罗斯托夫的列梅佐夫将军,对此作出的回应是,猛攻第14装甲师的侧翼。

于是,第3摩托化军马肯森将军投入麾下的第60摩步师,向东进行侧翼攻击,以掩护自己的侧翼。

11月20日,德军的3个快速师攻入这座当时有50万人口的城市,随即径直向顿河冲去,“警卫旗队”第1营冲过罗斯托夫铁路桥,并将其完整夺取。

与此同时,第60摩步师向东面和东南面一路猛冲,以掩护全军暴露出的侧翼,并攻占了阿克赛斯卡亚,而第13装甲师正在西面勇猛地追逐着后撤中的苏军。

罗斯托夫,这座进入苏联石油天堂的门户,落入到德军手中。

这是个决定性的胜利,罗斯托夫的顿河桥梁,远非单纯的河流渡口可比——这些桥梁通往高加索和波斯。

英国和苏联于1941年8月底占领波斯,并建立起一条从波斯湾经大不里士,通往高加索前线的补给道路不是没有道理的。

通过这种方式,苏联获得了一条,也是唯一的一条,直接与其富裕的西方盟国相连接通道。

古老的格鲁吉亚军用公路,从捷列克峡谷经过高加索,通向第比利斯,这条公路,在十九世纪中期被俄国人征服,现在发挥了新的重要作用。

其结果是,罗斯托夫成为了一个交通中心,一个英国从波斯湾向苏联运送补给物资的中继站。

苏军总参谋部必须想方设法从德国人手里重新夺回这座城市,并阻止克莱斯特的装甲集团军挺进高加索。

德军占领罗斯托夫的8天前,也就是11月12日,苏军制订了反攻计划,以第37集团军全部兵力,第9集团军的1个步兵师、1个骑兵师,第18集团军的第96、99步兵师(11月14日起这两个师转隶第37集团军)实施这次反击,以上部队应于11月16日晨起,向巴甫洛夫卡镇—大克列平斯卡亚—塔甘罗格方向实施突击。

其中,北面的第18集团军攻击季亚科沃—德米特里耶夫地区,打击第1装甲集团军左翼的第49山地军,第37集团军则主攻大克列平斯卡亚,直接对抗第1装甲集团军最精锐的第14摩托化军;而第9集团军则进攻博尔德列夫卡地区的德军第16装甲师,以配合第37集团军的反击。

第37集团军成为苏军在罗斯托夫方向发动反击的生力军,截止11月15日,刚刚成立仅10天的第37集团军,已经拥有了6个步兵师、5个炮兵团、4个反坦克炮兵团、3个坦克旅、2个火箭炮营。

第37集团军和独立第56集团军的存在,让苏军在罗斯托夫方向的兵力增强了一倍,到11月17日,苏军在这一地区的4个集团军共有21个步兵师,10个骑兵师,8个坦克旅,总兵力接近35万人,其中用来反击的坦克大约120辆。

苏军用于反击的坦克部队

随后,以洛帕京将军指挥的第37集团军和哈里东诺夫将军率领的第9集团军展开了一场极为娴熟的反击行动。11月19日,苏军的独立骑兵军和第295步兵师就已经迂回到了季亚科沃德军的后方,11月22日,第14摩托化军实在顶不住苏军的猛攻,丢弃了重型装备,开始向南撤退,紧随其后的苏军则向图兹洛夫河一线挺进。

结果,马肯森的第3摩托化军转向南方,在第17集团军和第1装甲集团军之间出现了一个缺口,由于兵力短缺,德军无法立即填补上这个缺口。

铁木辛哥的机会来了,他挥师杀入这个缺口,命令苏军在进至图兹洛夫河后,立刻以第9、37集团军转向东南方向,直抵第3摩托化军的后方,对罗斯托夫发动突击,第18集团军则在米乌斯河阻止德军第17集团军可能发动的进攻,以保护苏军的侧翼。

德军危险的局面来临了,为了解决这一危机,马肯森不得不先把第13装甲师从前线调离,接着又抽出了第14装甲师,并将他们投入到受到威胁的图兹洛夫地区的格涅拉利斯科耶大桥和布琼尼大桥。

但是,第3摩托化军后方的危机刚刚稍得以缓解,铁木辛哥又沿着东翼和南翼,对马肯森这个遭到削弱的军发起了进攻,苏军的攻击重点落在第60摩步师和“警卫旗队”头上。

1941年11月25日,“警卫旗队”摩托化侦察营的摩托车手们,沿罗斯托夫南部边缘,面对顿河河岸,据守着一段五英里宽的区域,这里的顿河河面宽达1公里。

但此刻,宽阔的河面并不是一个障碍,因为它已被冻结,天气极为寒冷,而德军士兵严重缺乏抵御酷寒的装备。

清晨5点20分,警报响起,苏军来自步兵第343和第31师,以及骑兵第70师的几个团,沿着整个防御宽度对德军阵地发起了攻击。

这时候,德军士兵只有300人趴在防线上,他们要抵御着苏军三个师的冲锋,第一次进攻由苏军步兵第343师担任。

几个营沿着宽广的正面向德军阵地而来,他们挺着上了刺刀的步枪,就像一堵遍布长矛的生命之墙。现在,这堵墙壁朝顿河的冰面而来,随着一声令下,苏军士兵奔跑起来。他们的胳膊依然挽在一起,就这样冲过了冰面。

德军的防御阵地

第2连连长,二级突击队中队长奥尔伯特,正跟第3排的一挺重机枪守在前线上。“再等等,”他命令道。

冰面上,德军工兵埋在雪里的第一批地雷爆炸开来,在冲锋的苏军队列中撕开一个个缺口,但他们仍在继续前进。

“开火!”奥尔伯特下达了命令。重机枪吼叫起来,就像一把巨大、无形的镰刀,德军的火力横扫着冲在最前面的苏军队列,把他们射倒在冰面上。

紧接着,第二波次的队伍也被刈倒,第三波苏军越过阵亡和负伤的战友,继续前行。

每个波次都在被密集的弹雨射倒前,但他们比前一波次更靠近德军的阵地。

在第2连的防区内,苏军步兵第1151团以两个营的兵力发起了进攻,三个进攻波次被射倒在冰面上。此刻,最后一个波次以营级规模的兵力冲了上来,杀至守军的阵地。

苏军冲入阵地,对德军的机枪组展开攻击。他们将德军士兵杀死在散兵坑中,然后,他们进行了重组。除非立即发起反击将苏军击退,否则,对“警卫旗队”侦察营的摩托车手们来说,事态将不可收拾。

罗斯托夫南面的接近地,情况非常危急,而第1连防区内的情况同样变得越来越棘手。

苏军的两个步兵团:第177和第248团,在这里发起攻击,最前方的进攻波次距离德军防线仅有20米。

就在这时,三辆德军的自行火炮,炮塔上搭载着步兵,赶到了第2连的防区,他们立即发起反击,封闭了突入德军阵地的苏军士兵的退路,防线前阵亡的苏军士兵超过300人。

激烈的战斗持续了一整天,第二天,苏军卷土重来,接下来的几天同样如此。

11月28日,苏军终于杀入了第1连的阵地,他们是苏军步兵第128师的部队,7月份刚刚组建后,就从克拉斯诺达尔调来,这是他们第一次参加战斗。

二级突击队中队长奥尔伯特决定立即发起反击,此刻他只有30名部下,外加两门自行火炮。不过,首先要做的是把靴子从冻僵的脚上割掉。

他用纱布绷带、方块绒布和两块马毯把自己的双脚和双腿裹上,再用绳子把它们系紧,然后,登上为首的一辆自行火炮出发。

奥尔伯特是一名经验丰富的军官。他派一辆自行火炮攻击左翼,同时派另一辆自行火炮绕过敌人的阵地,直到它在苏军的右翼出现并喷吐出火舌为止。

奥尔伯特的部下们紧跟着两辆自行火炮,一边前进一边开火射击,他们杀入了苏军的防线,尽管用毯子裹住了冻僵的双脚,但这位二级突击队中队长不时出现在突击炮的左侧和右侧,指挥着战斗,下达着命令,并趴在雪地里用自己的冲锋枪开火射击。

战斗持续了两个小时,奥尔伯特带领部下席卷了苏军的阵地,他们被打了个措手不及,再加上战斗的疲惫,撤退过了顿河。

苏军的典型缺点再次暴露无遗:下级指挥官缺乏足够的灵活性,无法充分利用自己所获得的成功。

失而复得的阵地上,倒毙着300余名苏军士兵,但在他们当中,也有许多二级突击队大队长迈尔侦察营第1连的军官和士兵。

但这样一次局部胜利,不起作用,苏军继续重整旗鼓,不断地穿过顿河上的薄冰冷漠地,对德军稀疏的防线发起了大规模进攻。

德军现在面临一个无法抵消这样一个事实:在罗斯托夫及其周围的兵力太过虚弱。

三个遭受重创的师,各连队的实际兵力只有原建制的三分之一,根本无法长时间抵御苏军15个步兵和骑兵师以及数个坦克旅持续不断的进攻。

德军的致命弱点再次显现出来,这就是资源不足,第3摩托化军的战线长达70英里,以其现有的兵力根本无法守住。

1月27日,南方面军突击集团和第56集团军(11月23日编入南方面军),从西北和南向罗斯托夫转入进攻,而第9、37集团军冒着德国人的猛烈炮火不断前进,局势已经很清楚,德军再不撤退,第3摩托化军将在罗斯托夫全军覆没。

“南方”集团军群司令陆军元帅冯·伦德施泰德也意识到这一点,他给陆军总参谋长和元首大本营打去电话,要求上级批准,放弃罗斯托夫。

但希特勒不想听到“撤退”这两个字。他拒绝相信苏联比他更强大;他反复强调,只有顽强才能挽救形势。

于是,伦德施泰德接到了守住既有阵地的命令,但这次,希特勒错误地判断了自己的部下,伦德施泰德元帅拒绝服从这一命令。

因此,希特勒解除了他的指挥权,由第6集团军司令,陆军元帅冯·赖歇瑙,接掌了“南方”集团军群,并立即停止了伦德施泰德元帅经过审慎考虑并已开始的后撤行动。

但是,11月28日,苏联内务人民委员部第230团和一个民兵团首先冲进了罗斯托夫,接着,苏军第342、347步兵师先遣营也进入了市区,到了11月29日日落时,苏军第9、第56集团军已经完全肃清了罗斯托夫城内的残存德军。

第6集团军司令赖歇瑙无法对严酷的现实视而不见,他在接管集团军群指挥权24小时后,1941年12月1日下午15点30分,他打电话给元首大本营:“苏军已突入到过度稀疏的德军防线中。要想避免一场灾难,必须缩短防线,换句话说,必须将部队撤至米乌斯河后。没有其他办法,我的元首!”

24小时前,希特勒拒绝了伦德施泰德撤退的要求,可现在,他不得不对赖歇瑙做出让步:撤退,交出罗斯托夫!

尽管这不是一场灾难,但却是这场战争中德军第一次遭受严重的挫折。这是一次熟练的“弹性后撤”。接着,苏军追击被击溃的德军各师,于12月2日前出至米乌斯河,在此被德军预有准备的防御所阻止。

尽管重要的顿涅茨地区,大部分仍控制在德国人手中,但无可否认的事实是,德军在东线第一次遭受了重大的失败,德国陆军战无不胜的神话这时已经破灭。

另外,苏军第12集团军在这次战役中起了重要作用,该集团军以顽强的防御迟滞了德军进攻,使其未能突向南方面军进攻军队的翼侧和后方。

此役,苏军共毙伤德军2万余人,击毁和缴获德军坦克275辆、火炮470门,迫使德军西撤60-80公里,使其在罗斯托夫附近合围苏联南方面军和突向高加索的计划被打破。

苏军在苏德战争中第一次取得的大战役胜利,付出的代价是伤亡33111人,还失去了42辆坦克、42架飞机和1017门各种口径的火炮和迫击炮。

不过,罗斯托夫战役胜利的意义还不局限于罗斯托夫战役本身,这场胜利所引起的连锁反应,将改变整个苏德战局,正如此时正在指挥部队进攻莫斯科的古德里安所说的:“我们的灾难是从罗斯托夫开始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