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战云密布: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战始末(41)争夺摩尔曼斯克(上)

 梦想童年594 2023-02-16 发布于江西

在“巴巴罗萨”行动的最初计划中,还列出了一个目标——摩尔曼斯克。

这个鲜为人知的地名,与莫斯科、列宁格勒、基辅、罗斯托夫这些重要的战略目标排列在一起。

摩尔曼斯克是苏联摩尔曼斯克州首府,北冰洋沿岸最大港市和铁路站,位于科拉半岛东北,临巴伦支海的科拉湾,与格陵兰巨大的冰川处在同一纬度。

由于受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虽地处北纬69°,终年不冻。

这里南距列宁格勒1300多千米,在市区西南部,竖立着一个标志塔,书写有北纬68度58分、东经33度03分的字样。

1941年夏季时,摩尔曼斯克仅仅拥有十万名居民,这里,每年有3个月是炎炎夏季,8个月则是严寒和极夜,四周都是荒凉的冰原,没有树木,也没有灌木丛。

摩尔曼斯克的地理位置

那么,这座凄凉的城镇,为何会与那些重大的目标一同被列入“巴巴罗萨”行动的秘密草案呢?

它为何能苏联首都莫斯科,或是列宁格勒,或是顿涅茨工业区,或是乌克兰产粮区,亦或是高加索石油区相提并论呢?

后面的这些地区都已被完整的集团军群、航空队和装甲集团军列为目标,并为此进行历史上最激烈的战斗。

在1915至1917年间,大约有7万名德国和奥地利战俘被流放至圣彼得堡与摩尔曼斯克之间的原始森林、沼泽和北极冰原中,参与修建一条铁路。

这条铁路动工于1914年,最初是由罪犯充当劳工,这些战俘所遭受的艰难万苦难以言述,短暂的夏季,他们被伤寒击倒,北极寒冬的8个月中,他们又在寒冷和饥饿中死去,这条1360公里长的铁路线,每公里的代价是29名死者。

在1941年4月21日,希特勒在柏林的帝国总理府,迎接山地兵上将爱德华·迪特尔时,并未向后者展示修建摩尔曼斯克铁路线所付出的生命代价的清单,而是罗列了沿基洛夫铁路(苏联人用这个名字来命名这条莫斯科至北冰洋的铁路线)运输货物、武器装备和部队所需要的货运列车数量。

在1940年12月底,“挪威山地军”军长迪特尔将军已经就知道第21号指令——“巴巴罗萨”行动。

与大多数德军将领一样,他第一次看见这份秘密文件时,也是大吃一惊,但作为一名军人,他开始认真为自己在进攻发起日的任务,做好准备。

根据该指令,他的任务如下:“挪威山地军首先应保护佩萨莫(今天被称作佩琴加)地区的矿山,以及北冰洋公路,随后,与芬兰军队会合,向摩尔曼斯克铁路线推进,切断摩尔曼斯克地区的陆地补给线。”

接着,此后的三个半月以来,迪特尔和他所信赖的4名参谋人员,一直在研究自己的这些任务。

一直到4月21日,庆祝完自己52岁生日的一天后,希特勒想知道“巴巴罗萨”行动这一部分计划的进展情况,此刻才召见了迪特尔。

当时,他和迪特尔都丝毫没有想到,摩尔曼斯克铁路线将在日后为苏联的战时经济发挥重要作用。

他们也没料到,德国与苏联开战后,美国的船队会驶入北冰洋,在摩尔曼斯克卸下他们援助给苏联的军用物资。

当时,在希特勒看来,这不过是一条交通线,沿着这条铁路线,斯大林可以将大批部队、大炮、飞机和坦克,从苏联中部调至位于北冰洋的苏芬边境,以阻止德国人获得佩萨莫的镍矿和纳尔维克的矿石。

对希特勒而言,这将是个噩梦,但另一个更大的,可能是决定性的危险,潜伏在摩尔曼斯克铁路线后,他在当时并没有看出,自然,对其全面性影响的了解也就无从谈起。

可是,他或他那些战略家,本该能预测到这一点,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俄国沙皇匆匆修建这条铁路线时,并不是为了征服挪威或夺取佩萨莫的镍矿,而是为了利用他这个帝国内唯一的不冻港。

通过这唯一的港口,俄国便能不受束缚地进入世界各地,而且,摩尔曼斯克是唯一的不冻港,而且能自由出入大西洋。

摩尔曼斯克的不冻港口

当然,白海上的阿尔汉格尔斯克也是个与公海相连的港口,尽管其位置比摩尔曼斯克更靠南,但每年却有三个月的时间被冰冻所封闭。

而符拉迪沃斯托克,这个名字的意思是“东方的统治者”的港口,每年同样有100多天受到冰封的限制,况且,这座港口位于俄国的后门、通往俄国欧洲部分的铁路线长达6960公里。

而在黑海上的苏联港口,被博斯普鲁斯海峡封锁,波罗的海上的那些港口则被丹麦和瑞典之间的海峡所困。

因此,摩尔曼斯克成为了苏联通向世界的唯一门户,这座偏远的小镇,其具有重要意义的地理环境得益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墨西哥湾暖流,也叫大西洋暖流。

其部分暖流穿过格陵兰与挪威之间1200公里宽的缺口,北冰洋与大西洋就在此相交,来自墨西哥湾的这一暖流,防止了挪威峡湾被冻结,这是来自阳光普照的墨西哥湾的最后一丝温暖,在被北冰洋吞噬前得以确保,因此,科拉湾即便在严酷的北极冬季,摄氏零下40或50度也不会结冻。

这也正是沙皇修建一条从圣彼得堡通至摩尔曼斯克渔村的铁路线的原因所在。

而在1917年,美国站在俄国一边,投入到反对德国的战争中后,摩尔曼斯克铁路线成为了美国与俄国之间距离最短、最重要的全天候补给线。

在柏林总理府,通往花园的大窗户敞开着,旧欧洲的君主曾在这间硕大的房间里凝视屋外郁郁葱葱的古树,希特勒这间旧总理府内的地图室,过去同样是会议室。1878年,俾斯麦曾在这里召开过会议,商讨如何遏制俄国在巴尔干半岛的霸权。

4月21日,就在迪特尔将军走进房间时,德军总参谋长约德尔将军刚刚把国防军最高统帅部的公报草案递交给希特勒。

希特勒戴着他那老式的镀镍架眼睛,看了一遍草稿,做了一两处修改。

这个公报战绩累累,在希腊,德国军队穿过拉里萨,正向南高歌猛进;在迈措翁,德军山地部队越过品都斯山脉,紧追后撤中的英军;在北非,隆美尔的部队早已到达托布鲁克的城下,目前正在通往开罗途中的哈法雅隘口激战。三天前,南斯拉夫军队投降。征服南斯拉夫只花了十一天时间,而希腊的战事也即将结束。

希特勒摘下眼镜,欢迎迪特尔将军的到来,最高统帅部副官恩格尔少校,摊开了一幅1:1000000的芬兰-挪威地图。

“您的准备工作进展得如何?”希特勒问道,“我们的时间不多了。”没等对方回答,希特勒便走到地图桌前,再次戴上眼镜,俯身查看地图。

带着十足的信心,他开始了自己的演讲,仿佛除了策划重大军事行动,他从未做过其他任何事情似的.

“摩尔曼斯克是俄国人在最北端最危险的调度中心。这里的港口和铁路线具有相当的能力,他们可能在这座城市及其机场部署了强大的兵力。对斯大林来说,派几个额外的师到摩尔曼斯克,发起一次向西的攻势,只需要很短的时间。摩尔曼斯克不会无缘无故地被扩大。

1920年,那里只有2600名居民,可现在有十万人。我们的空中侦察已经发现了庞大的铁路设施,巨大的码头、工厂、进出道路等等——总之,这里成了个现代化防御城市,是北冰洋沿岸人烟稀疏区一个危险的支撑点。”

希特勒用右手食指按住地图上的摩尔曼斯克,左手食指则放在佩萨莫上说道:“距离镍矿只有不到100公里。”

他又指了指地图上的另一点,“从佩萨莫到瓦朗格峡湾的希尔克内斯也只有50公里。苏联人存在于这一地区将是灾难性的。我们不仅会失去对钢铁制造来说不可或缺的镍矿石,而且就我们在东方的整个战役而言,这将是个沉重的战略打击。

苏联踏上北冰洋的道路,那是芬兰北部的运输生命线,这条道路深深地插入芬兰前线的后方,而且直达瑞典的后门,苏联人出现在瓦朗格峡湾,将意味着对北冰洋以及我们在挪威的港口的一个最严重的威胁。”

希特勒直起身,摘掉眼镜,看着迪特尔。“这一切取决于您的山地军,迪特尔。我们必须在东线战役刚一开始时就消除这种危险。不能等待,而应该进攻。您必须设法用您的山地兵控制住从佩萨莫至摩尔曼斯克这荒唐可笑的不到100公里,从而杜绝这一威胁。”

当时,希特勒刚刚签署的最高统帅部公报,对这位一战时的下士掌控宏观战略计划和行动问题的方式,迪特尔感到惊讶,而且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他对此深感不快。

在他看来,从佩萨莫至摩尔曼斯克不到100公里一点也不荒唐可笑,他以直率的方式对希特勒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一步步阐述了他和他的参谋人员研究的结果。

迪特尔以颇能吸引人的简单方式说:

“摩尔曼斯克城外冰原上的景观,从形成的那天起就一直是那样。没有树木,没有灌木,也没有任何居民区。更没有道路,没有小径,除了岩石和石块,那里什么都没有。

那里只有无数的激流、湖泊以及带有湍流和瀑布的奔流。夏季,那里沼泽遍地,而冬季,冰雪覆盖,温度为摄氏零下四五十度。整整八个月的极夜里,寒风呼啸。

摩尔曼斯克周围冰原带不到100公里,是一片巨大的荒野,就像个装甲屏护。这片冰原上从未进行过战争,因为没有任何道路的石漠对部队来说几乎无法通行。

当然,除非先修公路,或者,至少要有车辙印,这样,人员和驮畜才能获得补给供应。

但如果我用我的部队来完成这一切,那么,肯定要以牺牲他们为代价——我的两个山地师根本就没有完成这一任务的技术装备。

实际上,我的军官们用的是'经济装备’这个术语。我们没有得到足够的拖车,没有足够的骡马,也没有足够的机动火炮,而且每个师只有两个团。”

如果其他任何人跟希特勒这样讲话,后果肯定会很糟糕。但迪特尔可以这样。他冷静地辩论着,并不夸大其辞。

这番辩论的目的,迪特尔效率颇高的参谋长冯·勒·叙尔中校早已提供给他,就是让希特勒放弃进攻摩尔曼斯克这座城市及要塞的念头,并说服他守卫战略和经济上更为重要的佩萨莫。

在迪特尔看来,应该在更南面切断摩尔曼斯克铁路线,这对军事行动更加有利。

“苏军很可能会进攻这里,”迪特尔继续着自己的思路,他的手指,从地图上的摩尔曼斯克移至佩萨莫,

“对他们来说,发起一次进攻比我们容易得多,他们的补给基地就设在他们的防线后,他们的铁路线几乎已通入战区,而我们却不得不把每一发炮弹,每一片面包,每一捆干草,每一袋燕麦由海路,从汉堡和波罗的海港口,经希尔克内斯往前运,要么从罗瓦涅米沿600公里长的北冰洋公路运至佩萨莫,在那里,先用卡车,再用马拉大车,然后用骡子,最后靠人员背扛肩挑运至前线。但如果我们在任何一个地段切断苏联的铁路线,他们就将陷入和我们同样的困境。”

迪特尔的阐述,给希特勒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意识到,消灭摩尔曼斯克并不一定需要一场直接性进攻,这座城市的生命线可以在1360公里铁路线上的任何一点予以切断。

正在研究进攻计划的德军高级将领

这样一来,它在摩尔曼斯克的终点便会枯萎、消亡,这座优良的不冻港将变得毫无价值,因为它已失去了后方的退路。

“请把您的计划留下来,”希特勒若有所思地说道,“我会予以考虑。”迪特尔将军离开时,这个问题悬而未决,他满怀希望地对他的参谋人员报告了此次会谈的结果。

三个星期后的1941年5月7日,希特勒的决定经“挪威”集团军司令法尔肯霍斯特大将派信使传来。

这个决定既不是希特勒原先的计划,也不是迪特尔的建议,而是个糟糕的妥协结果。

希特勒命令驻挪威的集团军,担起在芬兰北部采取行动的责任,在三个地点对摩尔曼斯克铁路线发起攻击:

迪特尔的山地军以其麾下的两个师,从佩萨莫出发,对摩尔曼斯克发起进攻;

与此同时,第36山地军以其辖内的两个师,经萨拉镇直扑南面220英里处的坎达拉克沙,在那里切断摩尔曼斯克铁路线。

最后,再往南93英里,芬兰第3军也以两个师的兵力,经克斯坚加冲向洛乌希,夺取那里的铁路线。

就这样,6个师被投入到三个不同的地点。

主攻由迪特尔将军第2和第3山地师的奥地利山地猎兵担任。战役打响的当天,他们必须从挪威的希尔克内斯跨过芬兰边境,夺取佩萨莫地区。

七天后,“银狐”行动开始——穿过冰原进攻摩尔曼斯克及其港口。

不知道是谁说服希特勒忽视了迪特尔的重要建议,这些被忽视的建议造成的持续影响,仅仅是给迪特尔的作战地区派去了12个高效而又勤奋的帝国劳工组织分队。

这些分队隶属于K363和K376帝国劳工大队,由劳工领袖韦尔泽带领。

5月7日给迪特尔送去希特勒命令的信使,也给他送去了必要的地图。

在这些地图上,情况看起来不再那么糟糕,作战区域内,只有一小片边境地带缺乏道路和小径。

但是,进入国境线几英里后,道路和小径被标识出来——其中的一条从边境处的季托夫卡河上的桥梁直通利察河,另一条路在更南面,从恰普尔湖通向莫托夫斯基湾;其实,那里还有另一条路,向北通往西利察河。

这些道路都与通往摩尔曼斯克的主干道相连,作战看起来更有希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