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战云密布: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战始末(41)争夺摩尔曼斯克(中)

 梦想童年594 2023-02-16 发布于江西

1941年6月22日凌晨2点,蒙着一层薄雾的太阳仍悬在地平线上,像一轮巨大、苍白的满月,在田野上洒下清洌的光芒。

整个欧洲大陆,从波罗的海至黑海,三百万名德军士兵沿着一条2000公里长的战线等待着进攻令的下达,以开始这场庞大的战争。

但在北方,苏联摩尔曼斯克的门前,午夜的月光下,突袭的想法从一开始便被放弃。

因为,德国军队的在北方的进攻出发点在挪威,与苏联边境之间隔着芬兰的领土。

另外,在芬兰佩萨莫还驻有一名苏联领事,他会留意6月22日前的一切进驻行动,并向莫斯科报告情况。

驻挪威的德军若稍稍轻举妄动,整个“巴巴罗萨”行动可能就会受暴露。

所以,在获得芬兰同意的情况下,德军的一个工兵连于6月20至21日的夜间进入芬兰国境,他们分成小股,穿着便装,以便为跨越佩萨莫河进行准备工作。

从外表上看,芬兰人的举动毫无异常之处,他们的边境哨兵百无聊赖地等待着,手表上的指针滑向东部时间2点31分。

现在,一切禁忌都不存在了:一分钟前,对苏战争已经打响,边境处的拦阻杆升了起来,来自施蒂利亚、蒂罗尔和萨尔茨堡的德军士兵出发,投入到北极圈以北的这场冒险战斗中。

6月22日前,边境对面的情况都已被侦察清楚,当地的芬兰向导带着德军先头部队跨过山谷,穿过溪流,向苏联境内推进。

德军遇到的第一个主要障碍是季托夫卡河,这是一条冰冷的山区河流。靠近其河口的东岸,有一座同名的小镇坐落在附近,苏军在镇内设有兵营,派驻了一支NKVD边境团的部队据守。

此前,芬兰侦察人员还发现这里有一座机场,另外,还有一个特殊的问题,雷巴奇半岛——或称之为渔民半岛,目前尚不清楚岛上是否有守军。

施莱默少将奉命以自己第2山地师的部队,从狭窄的颈部将其切断,以保护全军侧翼免遭突如其来的袭击。

同时,他的第136山地猎兵团将在季托夫卡河汇入峡湾的河口附近,夺取河上的桥梁。

起初,一切顺利,第136团封锁了雷巴奇半岛,他们夺下桥梁,渡过了季托夫卡河,苏军丢弃了他们的兵营和机场。

但是,该师第137山地猎兵团却发现进展越来越困难,他们要对付的是苏军沿边境精心布设的一道防线。

但很幸运,这时起雾了,尽管雾色妨碍了德军炮兵和斯图卡轰炸机为步兵进攻苏军碉堡线提供支援,但也使步兵们在突破苏军防线时,没有遭受太大的伤亡。

他们绕过苏军的碉堡继续前行,这些碉堡将由德军后续部队在斯图卡和高射炮的支援下予以摧毁。

德军进攻摩尔曼斯克示意图

在碉堡内,来自西伯利亚和蒙古的苏军士兵所进行的抵抗,预示着进攻者,在随后的战斗中可能会遭遇到什么,因为他们非常顽强。

碉堡里的苏军士兵寸土不让,即便火焰喷射器也无法迫使他们丢弃阵地,他们拼死抵抗,直到几乎全部英勇牺牲。

在这里,苏联空军几乎没有任何行动,他们在摩尔曼斯克附近的两个机场上留下了一百架“拉塔”飞机,未加保护,也未加以伪装,甚至在6月22日后亦是如此。

德军轰炸机对这些机场的攻击,使得大部分苏军战斗机被摧毁。

6月30日晚,施莱默少将的第2山地师的先头部队到达了利察河,而克赖辛少将的第3山地师还在艰难地向前跋涉,他们穿过恰普尔湖,寻找着地图上,通往莫托夫斯基湾的道路标识。

如果一切顺利的话,他们现在应该与冯·布尔斯汀少校所率的第40特种装甲营的第1连会合,该营配备着缴获来的法国坦克,正沿新修建的俄罗斯公路向摩尔曼斯克推进。

德军第40特种装甲营的法国坦克

但德军的进展很不顺利,他们没能找到任何道路,传令兵们来回奔波,情况也被通报给军部。

德国空军奉命进行空中侦察,结果发现,根本没有通往莫托夫斯基湾的道路——就连一条小径或供骡子行走的路也没有。

很快,第2山地师也发现,在其作战区域内,根本没有道路从季托夫卡河通往西利察河,也没有道路通向莫托夫斯基湾。

而德军最高统帅部内的地图分析员们认为,苏联地图使用的图示符号与中欧地图相同:俄国地图上的双行虚线代表着道路。

实际上,这种虚线表示电报线路以及冻原游牧民族或拉普人在冬季大致的迁移方向。

因此,第3山地师原定的行动计划就此告吹,没有道路,他们哪儿都去不了。

诚然,如果必要的话,他们在无路地区向前渗透8至16公里是可以做到的,但无法坚持下去,更别说继续推进了,除非,能修建起供大车行进的道路,才能将最急需的补给物资前运。

所以,所有的一切行动必须重组,配属作战部队的帝国劳工团成员,开始马不停蹄修建供大车和骡马行进的道路。

7月3日,第137山地团第1营到达了利察河西岸的西利察河渔村,该村位于河口处。

猎兵们搭乘橡皮艇渡过河去,来到一座被废弃的兵营,在营房内发现了硬面包、燕麦和马合烟烟草,出人意料的是,这里还有150辆卡车。

这是个巨大的惊喜:既然这里有卡车,附近就一定有道路,片刻后,德军在谷底处发现了一条壮观的现代化公路,直通摩尔曼斯克。

此后,山地猎兵们焦急地等待着补给物资、弹药和大炮的到来,后来,德军于7月6日沿着一个宽大的正面,发起了横渡利察河的进攻。

第3山地师的士兵利用橡皮艇渡过河去,克拉特中校第83山地工兵营的工兵们不知疲倦地划着橡皮艇,从一端赶至河面另一端,他们一次次地端起步枪,击退发起进攻的苏军。

苏军用炮兵轰击着渡口,更为糟糕的是,他们投入了对地攻击机,但是这次,德国空军没有赶来参战,而且第5航空军已被调走,以便在更南面支援第二股德军对萨拉镇以及摩尔曼斯克铁路线的进攻。

对第138山地猎兵团来说,通往摩尔曼斯克的道路已近在咫尺,要是有十来架斯图卡、十来辆坦克和一些大口径火炮,他们便能突破苏军的屏障,但他们没有,所以失败不可避免。

他们输给了这里的地形:马拉大炮根本无法通行,赶至前沿的两个炮兵连只有40发炮弹,根本无法为步兵提供支援。

而且,该师三分之二的人员被用于物资运输,只剩下三分之一的人才可投入作战,而苏军却将长长的车队直接驶入战场,运来了援兵。他们卸下一个接一个的营,部署反击,以掩护这条重要的公路。

就在这一紧张时刻,又一条令人担心的消息传到迪特尔设在季托夫卡的军部:

在第2山地师的侧翼和后方,苏联海军运送的三个营在利察湾登陆,尽管德军击退了苏军的登陆,可是代价沉重,克赖辛少将第3山地师的作战力量遭受了重大损失。

但是,来自德国施蒂利亚和卡林西亚的这些山地猎兵没有放弃,他们对一个主要的制高点发起了侧翼攻击,以获得所需要的回旋空间。

迪特尔将军希望通过这一出色的行动,获取进入公路的通道,与此同时,海军少校舒尔茨-欣里西斯率领的德国第6驱逐舰队,在利察湾挡住苏军部队的攻击。

迪特尔的详细命令从军部下达到各团,发给第136团的命令,由团部的摩托车传令兵传达,但在岩石和碎石间,他错过了自己的团部。

哨位上的德军哨兵看见后,朝他大声叫喊,最后不得不朝空中开枪以提醒他,但这毫无用处,因为摩托车的轰鸣声掩盖了一切。

这名传令兵以每小时10公里的速度挣扎着向前赶路,突然,他发现自己的前方就是苏军士兵,于是猛地调转车身,一名苏军士兵朝他开了枪了,这名传令兵被击中。

三个苏军士兵立马把他拖进一个掩体,德军见势立即发起攻击,但已经太迟了,他们早已带着这名传令兵离开,因此,德军的进攻计划落入到苏军手里。

7月13日,山地军迪特尔将军又尝试了另一个计划,对苏军阵地实施渗透穿插,但这并非一次突破,苏军并未退出“长湖”附近壁垒森严的322和321.9高地。

这些令人恼火的丘陵,高度不到300米,但德军却无法将其夺下,他们缺乏大炮,缺乏俯冲轰炸机,也缺乏预备队。

山地军指挥部人员、帝国劳工团成员和骡马饲养员们日夜不停地忙碌着,几乎没有睡眠时间。

要将一名伤员送至后方急救站,需要两次接力运送,每次四个人,因为他们要在路上奔波近十个小时,各个营连都被这种做法折腾得筋疲力尽。

7月17日夜间,迪特尔怀着沉重的心情决定停止进攻,就地转入防御,此刻,他距离摩尔曼斯克只有45公里。

今天的历史学家肯定会迷惑不解地大摇其头:这项任务明明需要的是一柄汽锤,为何要赤手空拳地去解决?

迪特尔已向希特勒明确介绍过可能遭遇的情况,希特勒自己也曾慷慨激昂地说过摩尔曼斯克的重要性,那为何以严重不足的实力,去进行这一行动?

为何要在三个不同的地段,各投入两个师发起正面攻击?

德国空军又为何从一个地点调至另一个地点,而不是将所有可用的地面和空中力量集中到一个地段?

答案是:芬兰人打错了算盘,并严重误导了德国人。

芬兰曼纳海姆元帅的最高统帅部曾宣布,由于地形的原因,在拉普兰前线的任何地段,部署并补给两个师以上的兵力是不可能做到的。

这就是希特勒在三个地点发起进攻,每个地点投入两个师的原因所在。但其结果是,三个地段,没有一个达成了突破。

骑兵上将法伊格指挥的第36山地军下辖两个师:第169步兵师和党卫军“北方”战斗群,于7月1日在迪特尔南面400公里处发起了进攻,目标是坎达拉克沙的摩尔曼斯克铁路线。

无可否认,他们一路杀至阿拉库尔季,随后又冲过了萨拉镇,距离他们的目标——摩尔曼斯克只有35公里了,但就在这里,他们的力量被耗尽,进攻只得停滞下来。

西拉斯沃少将指挥的芬兰第3军,辖内的第6和第3师同样未能超过乌赫塔和克斯坚加,停在了距离摩尔曼斯克铁路线不到70公里处。

芬兰人严重误导了德国人,他们的观点是基于他们自身的军事能力和他们自己的技术装备。

但回顾起来,很明显的一点是,如果发起一场目标明确的行动,直扑摩尔曼斯克,或者,从萨拉镇冲向坎达拉克沙,在这种情况下,从罗瓦涅米通往前线的铁路,便能派上用场,这一行动获胜的可能性将会非常大。

当然,这一行动需要4到6个师,也需要创新的补给方式,进攻期间可能需要空投补给,另外还需要大规模部署配备着机械化设备的道路修建队。

但是,德军最高统帅部却不愿或不能为这一规模的行动作出努力,他们意识到目标的重要性,但夺取目标的计划,却被他们视为次要战场的行动方案。

德军最高统帅部不承认在北极冻原上的行动无法按计划进行下去,于是,他们下达了再度进行尝试的命令。

9月8日,这一天正是霍普纳将军的装甲师对列宁格勒发起攻击、古德里安的部队出发去消灭基辅包围圈的日子,迪特尔的山地猎兵再次抓住骡马的缰绳、扛起弹药箱、推着他们的山炮,再度试图击败北极冰原和苏军,进而夺下摩尔曼斯克。

在此期间,苏军除了步兵第14和第52师外,又调集其他精锐部队进入了他们的防线。

相比之下,迪特尔的山地军所获得的增援仅仅是第388步兵团和党卫军第9步兵团,而且,这两个团都没有山地作战的经验。

注定要发生的事情还是发生了,他们进行了巧妙构思地侧翼攻击,经过一个不错的开端后,停顿在摩尔曼斯克城外湖泊与沼泽间,苏军最后的防御阵地前。

德军斯图卡轰炸机不停地在空中盘旋呼啸,轰炸着苏军的阵地,第3山地师的部队一直杀至通往摩尔曼斯克的一条新道路上。

在他的左翼,第2山地师的部队驱散了来自“长湖”附近高地的苏军步兵第58团,但他们随即发起反击,附近的苏军补给基地使他们如虎添翼。

苏军一次次发起进攻,他们隐蔽在巨石后,从岩石洞穴或地面的凹陷处跳出,在德军火力的打击下,他们并未崩溃,反而人越来越多。

9月19日,迪特尔的部队被迫退回到利察河这条北极冰原上重要的河流后,跨越该河的三次尝试都以失败而告终。

这条河流已让德国人付出了2211人阵亡、7854人负伤和425人失踪的代价。

正在摩尔曼斯克港口卸下的美英援助物资

9月23日,摩尔曼斯克下起了第一场雪,北极的冬季,意味着永久的黑夜和冰冻开始了。

德军距离摩尔曼斯克只有48公里,但在北极的冬夜,这是一段遥不可及的距离。

一天接一天,摩尔曼斯克日益显露出它真正的意义,不冻港码头上的起重机忙碌着,峡湾的各个角落,停泊着标有英国和美国名称的船只,西方的大批援助物资开始流入。

由于自11月起,阿尔汉格尔斯克已经结冻,补给物资不得不通过摩尔曼斯克转运给莫斯科和列宁格勒城外浴血奋战的苏联军队。

这一股无尽的洪流,不仅不会再度停顿,而且会越来越浩大,这股洪流最终决定了苏德战争的结局。

苏联获得西方援助的第一年,十九支船队经北海航线,也就是通过摩尔曼斯克和阿尔汉格尔斯克,交付了以下物资。

3052架飞机(德军投入东线战场的飞机为1830架)

4048辆坦克(1941年6月22日,德军拥有的装甲战车总数为3580辆)

520000辆各型汽车(德军投入战争的车辆数总计为600000辆)

日复一日,北冰洋上的这扇大门变得越来越危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