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军成功的卡拉奇围歼战发生地距离伏尔加河64公里。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里,在斯大林格勒的门外,第6集团军再一次证实了他们在机动作战上远胜于兵力占尽优势的敌人。 因为苏军的顽强抵抗,卡拉奇地区的据守维持以及夺取顿河上桥梁,还有桥头堡的行动又持续了两周。在此期间,第24装甲师和第297步兵师从第6集团军又重新回到霍特第4装甲集团军的麾下。 斯大林预见到即将发生重大战事,遂指派总参谋长华西列夫斯基作为最高统帅部代表,率领一个军官小组到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去,他的主要任务是到第一线了解情况,并协助方面军首长工作。 7月25日夜,斯大林指示华西列夫斯基亲自同斯大林格勒方面军联系,并转达严肃的警告: “最高统帅部坚决要求方面军军事委员会……竭尽全力迅速肃清突入之敌,恢复防御态势”。 7月26日,斯大林指示华西列夫斯基传达更加严厉的指示:“最高统帅部很不满意斯大林格勒方面军首长的行动……最高统帅部要求,近几日内务必毫无条件地恢复斯大林格勒地区——从克列茨卡亚到卡尔梅科夫防线,必须把敌人赶到奇尔河一线以外。如果方面军军事委员会不能保证做到这一点,那就请直爽坦白地提出来。最高统帅部要求斯大林格勒方面军首长对是否准备执行这一指示做出明确答复。” 华西列夫斯基在发报机旁,一直等待斯大林格勒方面军首长的答复,但戈尔多夫将军到第62集团军部队去了,没能马上找到他,因此答复迟了一些: 方面军首长向最高统帅部保证,完全执行最高统帅部的一切指示。 斯大林收到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军事委员会关于坚决执行最高统帅部指示的保证后,心里还不那么踏实。 他依然认为,有必要再次派华西列夫斯基到苏德战线最紧张的地方去,这是形势的需要。 7月27日凌晨1时,总参谋长就已经在斯大林格勒方面军的指挥所了。 随后,斯大林吩咐准备一份特别严厉的命令: 要求各部队无条件地扼守所占领地区。 斯大林认为,苏军若继续东撤,苏联整个国家就有遭到沉重灾难的危险,他口述了命令的基本原则,并命令总参谋部一丝不苟地监督各部队,无条件执行这一命令。 斯大林的这份口述命令是一份极其重要的军事文件,它简明扼要地评估了国家的总形势,描绘了各个战线的总形势和敌情的真实情景,给苏军下达了最紧迫的任务: “我们的祖国正经历着艰难的日子……必须彻底铲除这样一些议论……如说我们国家幅员辽阔,资源丰富,人口众多,粮食永远过剩。这种议论是自欺欺人的,是有害的,它只会削弱我们自己而增强敌人。因为,如果我们不制止退却,我们就会没有粮食,没有燃料,没有金属,没有原料,没有工厂,没有铁路……该是结束退却的时候了。不得后退一步!现在该成为我们的主要口号……不管付出多大的代价,部队必须坚守所占领的地区,然后赶走和消灭敌人。” 斯大林口述命令中关于敌情和战争现阶段性质的论断也是非常有远见的,这些论断堪称科学战略预见的典范。 他在口述命令中明确指出:“德国人并不像一些惊慌失措的人所描绘的那样强大,他们只是强弩之末。只要现在,在近几个月内顶住他们的攻击,这就意味着保证能赢得胜利……我们能顶住攻击,然后把敌人赶回西方吗?是的,我们能,因为我们后方的工作现在干得很出色,我们的前方正在得到越来越多的飞机、坦克、火炮和迫击炮……我们现在还缺什么呢?我们的连、营、团、师、坦克部队和飞行大队缺少制度和纪律。这是我们目前的主要缺点。如果我们想要扭转局势,保卫我们的祖国,我们就应该在我们的军队里建立起来最严格的制度和铁的纪律……今后,没有上级的命令,不得后退一步,这一要求,应是每一个指挥员、红军战士、政治工作人员的一条铁的纪律法规。” 7月29日,斯大林以国防人民委员的名义,签署了第227号命令,原文印发到作战部队,并向全体军人进行了宣传。 苏军总政治部颁发了向指战员宣传这一命令的指示,军队中共产党员的巨大政治作用表现在绝对执行“不得后退一步”的要求,总参谋部也责成驻部队的参谋人员,现地检查这一命令的执行情况。 ![]() 在废墟中坚守的苏军士兵 苏德双方在顿河大弯曲部展开的激烈的交战,成功地稳定了斯大林格勒方面军第62和第64集团军的防御,为下一步战事赢得了至为宝贵的时间。 苏军总参谋部采用一切手段向斯大林格勒地域集中预备队,有10个步兵师开到了那里,在斯大林格勒的远、近接近地上构筑了野战工事。 斯大林格勒的党组织动员成千上万的市民挖掘防坦克壕、堑壕,构筑斯大林格勒外围防御的支撑点。不过,这时,侦察人员带来了一个令人不安的消息,使构筑防御工事的工作更加紧张和急迫。 原先在巴甫洛夫斯克、韦申斯卡亚地段担任防御任务的德军第6集团军的兵力,被意大利第8集团军的部队替换下来,集中到斯大林格勒方向上了。 于是,苏军总参谋部向最高统帅部报告,德军近期内将在斯大林格勒附近展开积极的作战行动,随后,他们认真地研究了斯大林格勒地域部队指挥的能力。 这里的战线太长,德军不仅能向斯大林格勒,而且能向斯大林格勒以南发展进攻,苏军第51集团军在斯大林格勒方面军编成内,却在顿河对岸、齐姆良斯卡亚以南组织防御。 苏军总参谋部设想,如果在斯大林格勒方向不是一个方面军,而是两个,那就更好了,当了解到敌坦克第4集团军已转向东行动时,华西列夫斯基更加坚定了这一想法,并以总参谋部的名义上报最高统帅部。 8月5日,苏联最高统帅部下令,将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分为两个方面军——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和东南方面军。 分界线沿第62和第64集团军的接合部,从莫罗佐夫斯卡亚、经上奇尔斯卡亚至斯大林格勒,斯大林格勒在东南方面军地带内。 德军在收拢和调整兵力后,于8月6日转入进攻。德军对顿河以西防御的苏军南、北两翼实施突击。苏军总参谋部知道,德军统帅部的企图是切断苏军第62和第64集团军与斯大林格勒的联系,但目前无力实施对抗措施,因为预备队尚未到达,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地带出现了令人不安的情况。 8月16日,德军克莱因约翰少尉带领着第16工兵营第3连,以一个大胆的突袭夺下了卡拉奇的大桥,并扑灭了桥上燃起的大火,桥面和桥梁结构的损坏被迅速修复,而后,德军一个个进展接踵而至。 8月21日,冯·赛德利茨将军的步兵部队第76和第295步兵师从两个地点渡过顿河,那里的河面约有100米宽,河水奔流于陡峭的河岸间。 随即,他们在卢奇涅斯科伊和韦尔佳奇建立起桥头堡,保卢斯的计划很明确:他打算冲过从顿河至伏尔加河的通道,在北面对斯大林格勒加以封锁,从南面夺取这座城市。 第16装甲师师长胡贝中将是一名由步兵成长起来的装甲部队指挥官,他与第2装甲团团长西克纽斯中校一起,蹲在韦尔佳奇浮桥旁一座农舍的花园里。在他们面前的一片草丘上,摊放着一张地图。 胡贝的右手划过地图。他军装的左衣袖是空的,袖端被塞入军装的口袋里。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胡贝失去了他的一条胳膊,是德国国防军中唯一一位独臂装甲指挥官。 “我们正处于顿河与伏尔加河之间狭长地带的最窄处,这里只有40英里宽。”胡贝说道, “高地的山脊被标注为137高地,集团军给我们下达的命令中,把这里列为我们的进攻路线,对装甲部队来说,这里的地形很理想。我们的前进路线上,没有溪流,也没有沟壑。这是个机会,我们可以利用这一通道,穿过敌军,一举到达伏尔加河。” 西克纽斯点了点头:“苏军肯定会以他们所能调动的一切力量守卫这片狭长地带。这实际上是他们一道古老的防御阵地。'鞑靼壕沟’从顿河贯穿至伏尔加河,是一道古老的防御壁垒,专事抵御从北面而来,对准伏尔加河河口的入侵。” 胡贝的食指划过鞑靼壕沟。他说道:“毫无疑问,俄国人肯定会把它开发成一条防坦克壕。但我们以前也曾夺取过防坦克壕。重要的是,动作要快,快如闪电。” 就在这时,一名传令兵驾驶着摩托车呼啸而来,他送来了军部关于向伏尔加河推进的最后命令。 胡贝看了看电文,站起身说道:“西克纽斯,明晨4点30分发起进攻。” 中校向他敬了个礼,除发起进攻的准确时间外,进攻行动的所有细节早在8月17日便已被军里所确定,现在,他们知道了进攻发起时间——8月23日清晨4点30分。 第16装甲师将以一个连贯的机动向东疾进,直抵伏尔加河,封闭斯大林格勒的北郊。 这一大胆的装甲突击,其侧翼掩护由两个师担任:右翼为来自但泽的第60摩步师,左翼是来自勃兰登堡的第3摩步师,这个行动完全合乎胡贝的口味,是战争初期装甲部队突击的方式。若是这样,明天,他们将到达斯大林格勒,将站立在伏尔加河上。 胡贝和西克纽斯都意识到,斯大林格勒和伏尔加河将是最终目标,是他们要到达的最东端,德军的攻势将在那里告一段落;“巴巴罗萨”行动将在那里画上句号,以胜利而告终。 当晚,第16装甲师庞大的队列进入了第295步兵师在卢奇涅斯科伊所建立的桥头堡,此时,苏军轰炸机不停地攻击着河上重要的桥梁,地面上燃烧的车辆为他们指引了目标。 但是,苏军的运气不是太好,河上的桥梁完好无损,午夜时刻,德军部队进入到紧贴主战线的阵地中,这里的地面无遮无掩,掷弹兵们立即为自己挖掘散兵坑,装甲车停在散兵坑上方,为他们提供了额外的掩护。 这一整夜,苏军的大炮和“斯大林管风琴”以地毯式的火力轰击着这片5公里长、2.5公里宽的桥头堡,对他们而言,这是个令人极不愉快的夜晚。 1942年8月23日清晨,第16装甲师的先头部队渡过了韦尔佳奇的浮桥,队伍的最前方呈扇形散开,形成了一个宽阔的楔形。 冲在最前方的是“西克纽斯”战斗群,在他身后,呈梯次配置的是“克鲁姆蓬”和“阿伦斯托尔夫”战斗群。 第16装甲师的坦克、装甲车和拖车,以及第3和第60摩步师的装甲部队,并未受到左右山脊上苏军部队的影响,小小的河流和沟壑也未能阻止其前进的步伐,他们一路向东而去。 在他们上方,第8航空军的轰炸机和斯图卡编队嗡嗡作响地朝着斯大林格勒飞去,返航时,这些飞机再从坦克纵队上方呼啸而过。 苏军试图阻止德国人沿“鞑靼壕沟”进行的装甲突击,但却徒劳无益,他们的抵抗很快被打垮,这条古老的壕沟及其高耸的壁垒被德军征服,面对德军的进攻,已无法组织起有效的防御。 德军装甲部队的突破通常不超过150至200米宽,胡贝将军搭乘着通信连的装甲车,在最前方带领着进攻,通过这种方式,他能随时掌握前线情况充分的信息。全面的信息是装甲部队实施突击的成功秘诀。 而对通讯中士施密特、下士昆特克斯和卢克纳来说,这是大显神通的一天,战斗发起的第一天,师里的通讯部门便处理了456条加密电文。 一个很特别的问题是苏军实施抵抗的支撑点,这些支撑点由行事果断的苏军军官和政委指挥,沿着狭窄的突破口进行顽强的抵抗。 对付他们必须采用新战术。德军侦察机用无线电或烟雾信号通报对方的位置,然后,单独的战斗群便会从实施主攻的楔形队伍中脱离出来,解决顽抗的苏军。 当天下午早些时候,德军先头坦克的车长,用喉头对讲机对他的部下们喊道:“右侧就是斯大林格勒的轮廓线。”坦克车长们纷纷爬上炮塔,搜寻着古察里津漫长的剪影。 ![]() 德军装甲部队抵达伏尔加河畔 如今,这座现代化工业城市沿着伏尔加河延伸了大约40公里,矿井口的装置、工厂冒着烟的烟囱、高大的建筑群,以及更南面的旧城区内洋葱头似的教堂顶,这一切都高高地耸立着。 烟尘笼罩着城市中被斯图卡轰炸过的路口和兵营,坦克履带咯咯作响地碾过草原上烧焦的草地,尘埃在这些战车后升起。 施特拉赫维茨营里的先头坦克朝着斯巴达科夫卡、雷诺克和拉托申卡的北郊赶去。 突然,仿佛接到了某道秘密指令似的,城郊喷发出猛烈的炮火齐射——苏军的重型高射炮打响了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不过,施特拉赫维茨的营一门接一门地消灭着这些火炮,总共干掉了37门高射炮,炮弹一发接一发地直接击中苏军的炮位,那些高射炮悉数被毁。 奇怪的是,施特拉赫维茨的部队几乎没有遭受任何损失,原因很快便弄清了。 德军坦克组员进入被击毁的苏军炮位后,惊愕而又恐惧地发现,操纵这些重型高射炮的组员都是“红色街垒”兵工厂的女工人。 毫无疑问,她们接受过高射炮防空的一些基本训练,但很显然,她们不知道该如何用高射炮来对付地面目标。 8月23日即将结束时,第一辆德军坦克到达伏尔加河高高的西岸,靠近了雷诺克镇郊,陡峭的岸堤高达300英尺,耸立在河岸处,这里的河面近1.6公里宽。 从高处望去,河水呈黑色,拖船和轮船队朝着上下游而去,河对岸,熠熠生辉的亚洲草原消失进遥远的空间。 在斯大林格勒的北郊,伏尔加河旁,德军第16装甲师构成“刺猬阵地”过夜,师部位于阵地中央,无线电台嗡嗡作响,传令兵来来往往。 ![]() 在斯大林格勒郊外掘壕据守的德军士兵 这一夜,他们继续忙碌着:构建阵地、埋设地雷、维修坦克和装备、加油、为第二天夺取斯大林格勒北郊工业区的战斗补充弹药。 第16装甲师的士兵们对胜利满怀信心,对当天所取得的成功充满自豪,但是,他们当中没人想到,那些郊区及其工矿企业,将永远不会被彻底征服,也没有人想到,斯大林格勒战役的第一炮在这里打响,最后一炮也将出现在这里。 由于推进迅速,该师与后续部队失去了一切联系,第3和第60摩步师的各个团还没有赶上来。 这一点不足为奇,因为胡贝的装甲部队一天内向伏尔加河推进了64公里,他们到达了伏尔加河这一目标,顿河与伏尔加河之间的狭长地带,64公里宽的交通线已被切断。 苏军显然被德军的这一进展弄得措手不及,夜间,第16装甲师的阵地只遭到零星炮火的袭扰。也许,到了明天,斯大林格勒就会像个熟透的李子那样落入胡贝的手中。 8月24日清晨4点40分,斯图卡实施攻击后,“克鲁姆蓬”战斗群以坦克、掷弹兵、炮兵、工兵和迫击炮,发起了对斯大林格勒最北端工业区斯巴达科夫卡的进攻。 但是,这次他们遇到的苏军既未发生混乱,也没有迟疑不决,相反,德军坦克和掷弹兵遭到猛烈的火力打击。 斯大林格勒的北郊戒备森严,每一座建筑都成为了堡垒,一座被德军士兵称为“大蘑菇”的重要山丘上,布满了碉堡、机枪巢和迫击炮阵地。 在这里担任防御的是步兵营和来自斯大林格勒工厂的民兵,另外,还有第62集团军的部队,苏军顽强地守卫着每一寸地面,把他们钉在阵地上的命令说得很清楚:“不得后退一步!” 监督执行这一命令的是东南方面军司令员安德烈·伊万诺维奇·叶廖缅科上将和他的政治委员兼军事委员会委员尼基塔·谢尔盖耶维奇·赫鲁晓夫。 二十多年前,第16装甲师的军官们已经知道了这个名字街头以德军现有的兵力,显然无法夺取斯巴达科夫卡,苏军的阵地坚不可摧。 一个事实进一步证明了俄国人坚守其阵地的决心:他们对德军胡贝“刺猬阵地”的北翼发起了一次反攻,以此来缓减斯巴达科夫卡的压力,而德内曼和冯·阿伦斯托尔夫的战斗群很难抵御苏军越来越猛烈的攻击。 崭新的T-34坦克一次次发起进攻,其中的一些既未涂油漆,也没来得及安装火炮瞄准器,这些坦克驶离“捷尔任斯基”拖拉机厂的装配线,直接投入了战场,车组成员通常就是工厂的工人。 一些T-34坦克一直突破至德军第64装甲掷弹兵团的战地指挥部,德国人不得不在近距离内将其击毁。 唯一成功的突袭,是由“施特雷尔克”战斗群的工兵、炮兵和反坦克兵获得,他们夺取了伏尔加河上大型铁路轮渡系统的栈桥,从而切断了从哈萨克斯坦经伏尔加河通往斯大林格勒和莫斯科的铁路线。 ![]() 德军士兵在斯大林格勒郊外 而后,施特雷尔克的部下们在伏尔加河岸边的葡萄园里掘壕据守,硕大的核桃树和西班牙栗子树遮蔽着他们的大炮,这些火炮被拖入阵地,以对付河中的交通和来自对岸的登陆企图。 尽管他们取得了成功,但第16装甲师的阵地仍处在极其危险的状态下,苏军控制着城市北部的接近地,同时,他们还从沃罗涅日地区调来新锐部队,对第16装甲师构成的“刺猬阵地”施加压力。 所有的一切,都取决于德军能否确保穿越这片狭长地带的通道,因此,第16装甲师焦急地等待着第3摩步师的到达。 之前的8月23日,第3摩步师的先头部队与第16装甲师一同离开顿河桥头堡,向东而去,可是,到中午时,他们分道扬镳了。 第16装甲师继续向斯大林格勒的北部而去,施勒默尔少将的各个团则向北呈扇形散开,以便在库兹米希地区沿鞑靼壕沟占据掩护阵地。 施勒默尔少将和先头营走在队伍的最前面,通过望远镜,他看见俄国人的货运列车正忙着在库兹米希西面564公里标杆处卸货。 “进攻!” 第103装甲营的摩托车和装甲车向前冲去,第312陆军高射炮营的炮手们开了几炮,苏军队列四散奔逃。 货车车厢里装载着许多有用的东西,这些美国物资横渡大西洋和印度洋,穿过波斯湾和里海,经伏尔加河运至斯大林格勒,然后再由铁路送至前线,停在了564公里标杆处。 现在,这些物资被施勒默尔的第3摩步师全盘接收,里面有性能出色的崭新福特卡车、履带式牵引车、吉普车、机床设备以及工兵部队的地雷和物资。 先头营的坦克继续前进,突然,五辆T-34坦克出现了,显然是为了重新夺回那些宝贵的美援物资。 毫不夸张地说,它们射出的76.2毫米炮弹准确地落入了德军先头部队刚刚盛起的豌豆汤里,因为他们此刻正在休息,该师师长和师参谋长丢下饭盒,赶紧隐蔽起来。 幸运的是,由于履带损坏,先头营的两辆坦克就停在货运列车旁,他们干掉了两辆T-34,剩下的苏军坦克转身退去。 就在施勒默尔的部队仍跟在第16装甲师身后时,更大的灾难出现了,苏军的一个步兵师——第35师,以强行军的速度,从北面插入了这片狭长地带。 该师的目的是封闭德军在顿河上的桥头堡,并为随之而来的后续部队保持狭长地带的畅通。 苏军步兵第35师在德军第3摩步师身后向南推进,进入到冯·维特斯海姆装甲军两个先头师的后方地区,强行插入到德国第8军构建的桥头堡与沿“鞑靼壕沟”展开的德军部队之间,阻止了刚刚渡过顿河进入“通道”的德军步兵,使其与前方的快速部队分隔开。 结果,德军两个先头师的后方交通线被切断,不得不靠自己的力量支撑下去。 确实,第3摩步师与第16装甲师已成功会合,但这两个师现在不得不构成一个18英里宽、从伏尔加河延伸至“鞑靼壕沟”的“刺猬阵地”,以抵挡苏军来自四面八方的攻击。 补给只能依赖德国空军,或是由强大的装甲车队突破苏军防线运来,这种令人极不满意且险象环生的局面一直持续到8月30日。 终于,炮兵上将冯·赛德利茨的第51军,以其右翼的两个师向前移动了,经过激烈的战斗,第60摩托化步兵师同样成功地进入到“通道”前端。 就这样,八月底前,德军从北面封闭了顿河与伏尔加河之间的狭长地带,霍特装甲集团军从南面的侧翼包抄,防止了从北翼而来的一切突发状况,对斯大林格勒发起正面攻击的条件已经形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