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情人终成眷属”是世间所求的圆满之一。但很多人在追求感情的过程中,或深感困惑,或备受伤害。其实,世间一切皆是“唯识所现”,亲密关系如同一面镜子,照到最后,看见的只是自己罢了。所以,与其在别人身上找问题原因和突破口,不如回归自身,因上努力。 爱别人之前要先学会爱自己 在亲密关系中,很多人真正爱的,其实是对方眼中的那个可爱的自己。 当说“我爱你”时,心中早已有期待的答案,“你也要爱我”。 佛经中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 波斯匿王问王后茉莉夫人,这个世界上,谁是她最爱的人。他满心以为,答案会是自己。 但王后认真思考后,诚实地回答,虽然她深爱着国王,但她最爱的是自己。 看着国王失望的表情,王后反问国王,他内心最爱的是谁? 思索良久后,波斯匿王也终于承认,他也想不到比他自己更重要、更可爱的人了。 但波斯匿王总觉得哪里不对劲,于是前往祇园精舍请教佛陀。 佛陀听完来龙去脉后,开示道:“尽管我们的内心可以遨游整个世界,但也找不到一个比自己更可爱的人。每个人都最爱自己。” 现实生活中,当感情发生危机时,最令人难以承受的,往往不是对方不再爱,而是你开始自我否定、自我怀疑,找不到自身的可爱之处。 相比没人爱,无法自爱,才更让人绝望。 所以,期待他人爱自己之前,先得学会爱自己。 通过别人,可以更深刻地认识自己 波斯匿王接着又问佛陀:“但为什么我们又将自己深深伤害?” 佛陀回答道:“的确如此,虽然我们每个人最爱的人是自己,但却总是用不善的想法、语言、行为来伤害自己。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每个人是自己最大的敌人。” 通常,我们以为自己的痛苦,是他人或环境造成的。错在他人,而非自己这一边。 但真正的“伤害源”,往往存在于自身。外面的人和事,提供的只是一个辅助的外缘。 如果内在的苦因没有消除,即使改变环境,或是换个人重新开始,类似的情形仍将再次重现。 比如,现在人们常说的“恋爱脑”,一投入感情,就失去理智,变得盲目,迷失自我。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听上去很浪漫,但这种活在一厢情愿中的"痴",只会让自己深受伤害。 还有些人,因为害怕孤独而恋爱,但恋爱后反而更觉孤独。 这是因为内心有“贪”的苦因,会让人感到自身空虚、贫乏。于是,总想向外抓取,无有厌足。 当对方的陪伴,能够弥补内心的空虚时,会产生短暂满足和愉悦。但同时,也期待得到更多的关爱。 如果因为主观或客观的原因,对方无法再给予回应,失落感、孤独感便袭上心头。 更有甚者,因爱生恨,彼此伤害。这是“我执”所引发的占有欲和控制欲。 因为给对方贴上了“我的XX”的标签,原本独立的另一个人,在心理设定中,便成了自己的一部分,于是害怕失去。 一旦关系变化,就焦虑、恐惧,或感到被背叛而心生嗔恨。 所以,如果感情中受了伤,未必是坏事,可以借此更深刻地认识内心,究竟在痴什么、贪什么、执什么,以至于让自己这般痛苦。 真正理解慈悲自己,才懂得如何去爱他人 继续回到上面的这个佛经故事,佛陀对波斯匿王继续开示道: “当明白自己不善的言语和行为,才是痛苦的源头时,我们就会停止怪罪他人,试着去爱自己,滋养自己的身心。并且因为懂得自爱,不仅不会去伤害他人,反而更慈爱他人。” 世间的一切,本是息息相关的共生关系。在亲密关系中,我们更容易体会到这种人与人之间的连接。 不善的语言和行为,伤害的不仅是对方,同时也会伤害自己; 同样,清净调柔的身语意,利益到的也不仅仅是别人,更是为自身开启福报和安乐的源泉。 人与人之间的因缘不可思议,今生遇见的也许是善缘也有可能是逆缘,但只要以慈悲和智慧摆脱愚痴、贪著、我执的心魔,所有的因缘都可以成为认识、改善自身的增上缘,从此创造全新的善的缘起。 祝福大家珍惜因缘、善待彼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