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壹瞿秋白出生时,家道衰落,濒于破产,寄食乌衣巷,饱受亲戚“白眼”。瞿秋白自幼聪颖,5岁能诵读《孔雀东南飞》,7岁能读《三国演义》。他同情刘兰芝憎恨恶婆婆,他替“黄巾军”鸣不平。 后来,在与鲁迅先生通信,忆起童年所读之书,还兴味盎然道:“张飞大打督邮那一回书,我看得特别有滋味!” 家中即使到了典当衣服维持生计之时,瞿秋白的母亲金璇也极尽全力送孩子去学堂读书。 1916年,瞿秋白18岁,母亲金璇实在不堪屈辱和贫困,把红火柴头用桃花纸包成小丸,吞了下去,第二天便绝气身亡。 瞿秋白丧母后,十分悲痛,清明节祭祀母亲时,眼含热泪写下一首小诗:
1917年,瞿秋白跟随堂兄瞿纯白从武昌来到北京。他本想报考北京大学,可是高昂的学费和膳食费让他望而却步。他只得寄居在堂兄家,一边去北京大学,蹭陈独秀、胡适的课听,一边继续寻找求学和工作的机会。 他衡量再三,暑假里决定报考外交部筹办的俄文专修馆;因为这所学校免收学费、膳费,毕业后还很容易找到工作。 瞿秋白在学校里读书勤奋而刻苦,经常学到深夜二三点,他除了学习俄文,还自学英语、社会学和哲学。每次考试,他的成绩总是名列前茅。 瞿秋白因为学业优异,刚学了三年,他就被北京的《晨报》聘为去俄国的考察记者。 ![]() 贰1921年9月,瞿秋白除了完成记者日常任务之外,他还到莫斯科东方大学中国班任教。瞿秋白在中国班里担任俄语教学和政治理论课的翻译。当时,刘少奇、罗亦农、任弼时、萧劲光、曹靖华等人都在这里学习。 1922年底,瞿秋白结束了在苏俄的工作和学习,乘列车回国,在列车上,他遇到了陈独秀。 陈独秀希望瞿秋白能参加革命工作。瞿秋白在陈独秀的引荐下,直接参加了领导工作。 1927年冬天,毛泽东历时32天,行程七百里,写成了《湖南农民革命运动考察报告》,这篇结合中国实际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文章却遭到了陈独秀、彭述之的强烈反对。 瞿秋白深深为毛泽东的观点折服,他很赞同毛泽东的“国民革命不得农民参与,是很难成功”的观点。 为了辩驳陈独秀、彭述之的“右”倾错误观点,瞿秋白挥毫泼墨为该文出单行本作序。他在序言中说:
瞿秋白在序言里还给毛泽东起了一个称号:“农民运动的王”。瞿秋白与毛泽东因志同道合,在中国革命的逆境和人生的逆境之中结成了肝胆相照的好朋友。 叁1934年10月,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被转移,他因身体原因,被迫留下来打游击。 后来,瞿秋白被俘牺牲,毛泽东气愤地说:
1934年12月,中央苏区被敌人分割成几个小块,瞿秋白随护送小分队从宽田地区转移到黄龙的井塘村。1935年2月11日,又由井塘村,经瑞金武阳往福建长汀转移。 他们在到达水口乡小迳村时,遭遇宋希濂三十六师部下李玉二营的伏击,瞿秋白被捕。 肆宋希濂得知瞿秋白的身份,对他礼敬有加。一方面是因为宋希濂在长沙中学读书时曾经聆听过瞿秋白的讲课,而执弟子礼;另一方面也想用“软化”这种方式劝降瞿秋白,如果能够让瞿秋白为“党国”所用,他宋希濂在蒋介石面前无疑会增加很大的份量。 瞿秋白面对诱惑不为所动,始终秉持初心,不叛党,不出卖同志。宋希濂等人无功而返,只得把情况报告给蒋介石。 蒋介石说:
语气中透着极度的失望和无奈。然后指示:“瞿秋白即在闽地枪决,照相呈验。” ![]() 伍狱中的瞿秋白表现却完全不一样,他视死如归。面对敌人的高官厚禄的引诱,瞿秋白大义凛然地说:“你给我划定的路,我是不会走的!” 斩钉截铁,让敌人完全丧失了希望。瞿秋白被即将押赴刑场时,依然淡定从容,挥笔写下《狱中书》最后一句话:
书写完毕,将笔丢在桌上,起身整理了一下衣服,见没有什么不妥,这才跟着传令兵前往刑场。 一路上,他轻唱着由他亲自翻译的《国际歌》。 来到罗汉这里的草坪上,瞿秋白说:“此地很好,就在此地吧!”然后席地而坐,苍白的脸色映衬夕阳的余辉,从容就义,享年36岁! 纵观瞿秋白短暂而热烈的一生,著名散文家梁衡评价他说:“他目睹人民沉浮于水火,目睹党濒于灭顶,他振臂一呼,跃向黑暗。” 这就是瞿秋白辉煌灿烂的一生。历史会永远记住瞿秋白这样的革命先驱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