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对三部六病学说理论的思考

 萃萃婆婆 2023-02-16 发布于广东

图片

        最近购得一本著作《三部六病薪传录(2)》,使我更深入了解三部六病学说,感叹于刘绍武老前辈13岁立志于中医,24岁有成,历80载学医、行医、悟医之路,学以致用、救死扶伤、上下求索,诸老前辈们之中医精神,实乃后学中医人之楷模。读完后,我个人对三部六病学说理论有许多思考,现整理如下,供读者再思考。

一、三部六病之三部

        刘老在早期学医过程中,受到汤本求真比较大的影响。我个人认为,这位日本老前辈确有所长,尤其是他发展了伤寒论方的辩证手段,特别在望诊和腹诊等方面有很大的发现,包括合方的广泛运用等,这些直接或间接影响现今国内对仲景方的研究和临床实践,如方证派体质派包括三部六病派等,这可谓是好的一面。别人的长处我们要主动学。但是别人的短处我们要认清,不能学,否则就带来不好的一面。日本人对中医的认知,所谓汉方,主要体现在他们对汉仲景方效用的认可上,他们并不认可《内经》阴阳五行等理论,他们认为这样的理论过于空洞缥缈,他们说阴阳五行等是文化,不是中医理论,更有人说这是中国人的迷信思想。(我个人对中医理论认知是否定五行和易作为中医核心理论绝对地位,但不否认五行和易等作为中医理论工具延续至今的现实。

        这里反映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日本人认识汉方,并无确切的理论依据,不论这个理论依据正确与否。毕竟他们是中途学去的中医,他们没有经历也不能感受中医核心理论的演变和发展,自然不理解五行和易等理论脉络,与仲景方证的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自然不能利用还原论等方法来认识和重建仲景方证背后之理。他们选择利用现代科技来探究仲景方,诸如对麻杏石甘汤葛根汤白虎汤等效用进行科学性实验,他们做的比谁都早,做了几十年也没有发现中国古人为何这样组方,这造成了日本人的矛盾,既仰慕汉方之神效,又诋毁《内经》等传统中医之理。这种思想不仅在中医方面,乃至今天大多数日本人对中国文化的整体认识都具这样的普遍性,他们大多数欣赏古代之中国,轻视后世之中国,这是题外话。汉方的理无从追溯,汉方效用这么好,自然要扩大汉方应用的范围,所以他们发展了方证的辩证手段,探索方证和当代医学的结合,包括合方的广泛使用,并且自创方法欲重新对仲景方进行分类归纳,使自己加强和促进对方证进一步应用和认知。(在我看来,这个汉方之理他们可能永远也不能自主发现,因为这是由他们的先天劣势造成的,就像先天目盲者无法感知色彩。

        这个新的分类归纳方法,即他们把人体分为表、半表半里、里三个部分去认识,表部为人体接触空气的部分(皮肤、刘老把肺归纳在表部),里部为人体接触食物的部分(食管、胃、大小肠等),半表半里为表里之间的部位,为气血接触的部分(肝脾肾胆心等),这是利用人之视觉和触觉等基本感官而产生的分类,很简单明了,人们容易接受。但这样的分类方法,实际已极大地背离了我们的传统中医理论,不论五行还是易或藏象气血营卫等,在这样的三部大框架下,这些传统理论想要发挥自身作用必然是分裂的碎片化的。理论上,如果三部学说去利用五行易藏象等理论,就必然导致这些传统理论主体不复存在,它们和三部存在永不调和的矛盾,因为这些传统理论核心思想都绝非按照三部来认识人体。

二、三部六病之六病

        刘老继承了三部分类,三部六病中的三部确定后就要说六病,六病从仲景书而来,即三阴三阳病,如何解释三阴三阳,首先要确定何为阴阳。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此学说的怪异之处,先定三部再论阴阳,这背离了我们的传统认知。那么何为阴阳呢?因为汤本求真等日本人反对阴阳五行等传统中医理论,但仲景书中无法回避阴阳,所以他们对仲景书中阴阳的理解就是寒热虚实的二分法,其本质只是一种分类法,刘老也遵循了汤本求真对阴阳的理解。这里的阴阳已不同于我们传统阴阳的内涵,只是限定在寒热虚实四字之中,它不同于道之一生二之阴阳,不同于易之太极生两仪之阴阳,道易之阴阳是指世界的最基础组成单元。所以我们说传统阴阳时,其实包含本义和衍生义两层意思,前者为事物的本质,后者衍生为对事物的分类归纳方法。三部六病之阴阳属于后者,并且将其设定在四个字之中。从此处可知,三部六病学说和传统中医理论中的寒热虚实有了初步的联系,由于其遗弃阴阳本义内涵,这种联系只是单纯地限于这四个字,用以表示病性概念。

        这样三部六病的病位和病性就确定下来了,这里存在绝对的先后顺序,就是先定病位后定病性,我在想这能不能颠倒?如果改为先定病性后定病位,那就破坏了三部六病的基础框架,不能再说是三部六病学说了,这个还真不能颠倒。如果改为六病三部,则类似历史上六气标本中学说,改是绝不能改了。从这里可知其和我们传统中医理论对待病位和病性之差别,我们是在运用中医传统理论知识基础上,通过对病因、症群、病机等综合分析提炼出病证,并结合脉象与之互参,以确定病性和病位,很多时候实际表现出来的病性和病位是模糊的,我们就主要通过抓脉证来确定治则,治则包括法方药等,这就是辨病脉证并治。后来病和脉被去掉,简称为辨证论治,去掉治,简称辨证,后衍生出辨证法、辨证唯物主义等更广泛的含义,其本义则是上述所论。在辨病脉证并治中,中医传统理论的作用是从始至终贯穿的,是不可分割的,一旦分离,我们就无法谈病证和治则,此为中医核心之理法方药和辨病脉证并治高度统一不可分割的具体体现。所以说辨病脉证并治是一项系统工程,其核心是中医理论。这样我们回头再看看仲景书之目录,就明白了其到底在说的是什么,其背后有没有理的支撑。后世中医人在理论上的发展创新,自创学说和理论,客观上为我们去寻找仲景书背后的理带来了很大的障碍,只有极少数存在部分价值。八纲辨证气血辨证等,从辨证本义角度来说,都是天然产生矛盾,这里的辨证都是属于衍生义。所以世人都说学中医难、入门更难、精深是难上加难,关键在于仲景书背后的理一直没有找出来,并且淹没于后世“百花齐放”之众多学说理论之中。很多人不能理解传统理论治则之常,更不能理解如上病下治、下病上治、冬病夏治、夏病冬治、塞因塞用、通因通用等等治则之异,后面这些违反常理的治则,在对待病性病位上很多是模糊的,没有理的支撑是难以解释清楚的。这样就为外人、初学者、未精深者所诟病,中医就走上了经验传承之路,理虽杂乱,尚可随取,经验积累,则至关重要,坚持学习摸索,未成名医,也可受用一生,成为名医,也是心中无底,不论这个名医达到何种高度。真理未现,经验传承,名医辈出,世人杂议,这就是两千年来中医的实际情况。

        因此,三部六病在病位和病性上的固化认知是违反仲景书的,是简单粗暴的。三部六病的阴阳定病性后,我们再看其对六病的划分,其是采取三部之下的二分法,三部各有二分,而成三阴三阳,表部阳性病为太阳病,阴性病为厥阴病,半表半里部阳性病为少阳病,阴性病为少阴病,里部阳性病为阳明病,阴性病为太阴病。这样三部六病学说框架就形成了。

        我们从这种框架上可知,它实际是三部二分六病。按照这样的划分,伤寒论的总体结构包括目录提纲证方药脉等,都必然需要重新归纳整理。包括太阳阳明少阳等名称,必然丧失其本义和衍生义,如《内经》中太阳膀胱厥阴肝等,都遭到完全的忽视,因为我们无法解释太阳厥阴和皮肤肺存在何种直接联系,这是其与传统的第一个割裂,是在文字方面。本质上,三部二分六病算不得理论,它仅仅属于一种直观的机械的分类方法,如果说它不仅是分类法还确实是理论,他就需要解决三之源的问题。其将人体一分三,其应是元一生三,那么它的理论结构就是一分三,三分二的先后顺序,这在数理哲学上存在必然的矛盾,没有二何来三?三和二必定永远困扰三部六病,这是三部六病的先天缺陷,永远无法弥合。并且,我尚未发现刘老表部的阴性病厥阴病的理论依据,上述三阴三阴病归入三部的配置,其确切的理论依据究竟是什么?

三、三部六病三个问题的解决

        三部六病学说形成后,首先遇到三个大问题。解决三和二的理论依据问题属于往后靠,解决三阴三阳病配属三部的理论依据问题属于正自身,解决理论未来发展道路和方向问题属于往前走。首先,第三个问题我认为谈不上,三部六病追随者说以三部六病理论作为中医理论制定理论标准等等,说了很多,这些话为时尚早。我认为,由于三部六病学说本质上不是理论,想要往前追溯或往后发展,分歧和冲突必然会始终存在。下面我们首先看他们是如何解决第一个问题的。

        元一生三,三部六病追随者从时间概念上有个论述,大概意思是说人之最初通过感官认识到太阳和月亮的交替,发现昼夜循环,之后进一步发现黑和白之间存在一半是白一半是黑的交替阶段,其认为这是客观的最原始的“一天”的含义。其否定“日”和“天”为时间本质概念,然后推导出一天的时间本质含义应当为“明”,这个我们不去追着讨论它。其核心意思就是时间上的一个循环是由三个时间阶段组成,其认为这是时间上的三之源。对于三阴三阳,其又回到昼夜二分的时间观念上,各生三为三阴三阳。我总结下其思路大体是这样的:一生三为客观存在,但实际使用中不方便,所以主观上就进行了二各分三的划分。姑且我这样理解其理念,因为我不能容忍其在元一生三、元一生二再二各生三这两种之间来回自由腾挪,如果任凭其自由选择,那就成为完全唯心的自由思想,一旦进入唯心,我们讨论理之源头,就没有多大的意义。从此处可见三部六病在理上的永不可调和性。如果说三部是客观存在的,六病是主观划分得来,这种理论看似属于唯物和唯心的二元论,但作为一个医者,那还用去治什么六病,主观出来的六病,主观改造即可,这种是自我矛盾自我否定。所以不论是用唯心论还是二元论,去确定中医核心理论,都行不通。(我本人也不同意完全地使用唯物论去认知人及其意识。)所以在时间上的论述,并未解决第一个问题。

        刘老本身是研究易的名家,但众所周知,易之太极生两仪,不能得到元一生三。下面我们看看三部六病追随者关于第一个问题在空间上的论述。他们是从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入手,说生三之三,为三部的依据,二各生三为六,为三阴三阳的依据。真如此,同样会产生一个大的矛盾。不论易还是道,一生二,二为阴阳是共识,道之二各生三,后世解释三为天地人。我插一段话,这一点我极其否定,后一句三生万物,天地人可以生万物?包括外星人、地球微生物、动物如猪狗之类的存在都和人有关?这是人太把自己当回事,这是古人唯心之论,以为人是宇宙关键的存在,我想说的是,即使人之思想可以气象万千,意境可达无穷远,也摆脱不了三维宇宙形成在前,人形成在后这一事实。继续前面的话题,假设此三在方位上可以解释三部的表、半表半里、里,那我们如何解释三之母,即二之阴阳的位置何在?是阴在外阳在内还是阴在上阳在下呢,怎么解释都会导致三部位置和阴阳的位置产生永不可解决的矛盾。所以,第一个问题不论在时间还是空间上的探索都是无果的,是无法被解决的。

        我们接着看第二个问题。第二个问题,日本人和三部六病学说尚存在差异。第二个问题,我们看三部六病确定的表部阴性病为厥阴病,他们重定厥阴主方为当归四逆汤,表部为皮肤和肺,皮肤和肺之寒和虚,当归四逆汤方药组成如何能解释到皮肤和肺?所以第二个问题难说从方药药性中推导。这是其于传统的第二个割裂,是在药性方面。那是否是从方证效用来归纳的呢?既然是皮肤和肺之寒虚,为何不立黄芪建中汤为厥阴病主方?貌似小建中汤等都不错。所以第二个问题也难说从效用中推导。这是其和传统的第三个割裂,是在方和法的选择方面。又或是从厥阴病提纲来判断?厥阴病提纲原文已被三部六病完全篡改,移花接木,修枝裁叶,我们再论花木,此时花非花,木非木,他们连“厥”这个汉字都没有训诂好,文字的本义衍生义等都发生彻底的改变,我真的无从入手。篡改提纲以致面目全非,导致我们评判的现实基础不复存在,讨论伤寒论,不论本体内容,而讨论其他,难以证明这个其他和伤寒论之间有什么关联。这是其和传统的第四个割裂,是在对证和脉的理解方面(三部六病创立的聚脉紊脉等,目前破坏尚不大,其尚可反应出脉象之“象”的含义,如果彻底替换传统脉象将产生极严重割裂)。从这四个割裂来看,三部六病学说和伤寒论基本上是两回事,不论是“形”还是“神”,属于“两不靠”,其谈不上继承,也谈不上创新,其只是没有源头理论之自我发明创造。

        我看到三部六病追随者是这样确定第二个问题中厥阴病配置在表阴的。其找出了《内经》中《至真要大论篇》一句话:“帝曰:阳明何谓也?岐伯曰:两阳合明也。帝曰:厥阴何也?岐伯曰:两阴交尽也。”其认为“厥阴为二阴之后,阴尽阳生,阴出于阳,厥阴接太阳,形成阴阳对应,厥阴病为阴病之表。”三部在前六病在后,其表达的应当是表之阴病,其说阴病之表不对,虽然意思差异不大,但这反应了其理论形成之先后顺序,这不可错乱。我们看其依据,众所周知,《至真要大论篇》论五运六气学说,其六气概念具体为风寒暑湿燥火,这里的厥阴含义为风气,风气何来,寒湿(具体是什么我们不去纠缠)交尽方为风,这是我的解读,我不认同五运六气,我只是用五运六气理论解五运六气之言语。另外我们看追随者的话语:“厥阴接太阳,形成阴阳对应。”“接”这个字表达的是指阴阳对应关系吗?厥阴接太阳,怎么看都是生化或轮转的概念,而不是阴阳对应概念,即并非厥阴太阳互为表之阴阳对应关系。这句他自己的表述就又出了问题。三部六病不认五行和六气,结果找理找到五行六气衍生理论,这个我们就不去敲打它了,这是三部六病理论探源研究之必然。所以说引用《至真要大论篇》这句话解决第二个问题,不能成立。别急,我们再看《至真要大论篇》上述句子后面的论述:“岐伯曰:厥阴之至,其脉弦。“意思是风气至,脉弦。如果追随者关于厥阴太阳对应的推论成立,恰恰我们依据的同一篇文章的这句话,直白地否定了三部六病厥阴病的脉细提纲,这就叫“以彼之道还施彼身”,这个苦果不好下咽。所以,关于甲和乙两个不同本质问题的论述,甲之论述能作乙论述之依据?他们没有必然的相关性,所以这样强拉硬拽为依据的论述是不准确的,不成立的。那厥阴病配置为表阴病,还有其他病配属三部,依据何在?不存在!怎么办?没办法!你如何划分都首先无法统一自己学派内分支的异见,更不能够说服学派外的人,其难如无翼飞天。但其可说服西医学习中医及想走捷径的初学者未精深者,因为三部六病具备日本“传统”,日本人在没有理论依据前提下,就是通过西医结合现代科技来解释病机和效用的,创立了三部来认识六病,西医及这类初学者未精深者,学这一套东西,无需改变现代化的思维模式,很容易上手。这第二个问题,他们是无法解决的。

四、三部六病之其他

       上述对三部六病学说理论分析得出的种种矛盾,也许被刘老包括其追随者们所忽视。表和里或内和外,仲景书出现多处,半表半里四字从未出现。三部六病学说理论要正六经之名为六病,却乱解'半在里半在外 '这仲景书唯独的一句话,这种偏执认识和当时抱定“六经辩证”不动摇之人有何异?目前刘老后人包括追随者都说三部六病学说已将所有病包括在内,说除了《内经》,可以完全解释温病和仲景书,感到自豪。我对此抱有不同看法,其实伤寒一脉近两千年来名家辈出,各作阐释,大多都早有共识,在不改变仲景原文字和结构下,早已一致认为“六经钤百病”(此六经之名我是否认的),所以说三部六病钤百病这类意思的话,并无新意,体现不了自身学术价值和地位。再者说,作为一个自认的一贯之理,勘不了《内经》之正误,找不到自身理论之根与叶,其能算是真的理?

        我从书中了解到刘老素来不用有毒的中药,所以连小柴胡汤里的半夏也改为紫苏子,我想说的是,作为一名中医,我们不应当将自己使用中药限定在无毒或其他范围,这属于主观意识,这直接导致我怀疑刘老对病证病机及病治等认识的客观性是否成立,我无法想象从不用毒性中药的中医,所创造的学说和理论够不够广度和深度,是否存在先天缺陷。还有一点,三部六病治疗慢性病做了疗程等很多探索,有些病案在我看来,耗费治疗时间可能过于漫长。我的一个理念和目标是始终以最短时间截断病程,这也是所有医学之根本目标。但三部六病学派不是,抱定一个处方服药过长时间。其或许欲借鉴西医采取群体化治疗,一样的慢性病,都发一样处方,按照疗程服,便于规范化。其实这丧失了中医基本的治疗精神,我们属于个体化治疗方案,即使同一种慢性病,在治疗不同人不同时段,我们都会尽量找出差异,调整处方尽可能以最快速度截断病程。西医早些年就已发现并承认,中医的个体化治疗方案明显优于西医的群体化治疗方案,所以西医也推广如私人医生、家庭医生等。从这一点来说,放弃自己的长处,学习他人的短处,这恐不是明智之举。

        另外,我纵观三部六病学说,其同样基本忽视了生化的概念(这可能是受日本人否定五行包括五行生化的影响,生化这一概念五行有,易也有)。可以说,三部六病学说是下无根上无叶,其只是一种直观分类方法,它依赖于方证效用而存在,而这是纯粹的方证使用经验。其理论往前走,他们将会发现前路到处荆棘,手中必须有刀,方能前行,一路往下,前途坎坷无尽头,身后狼藉殃后学,其破坏性从其学说产生那天就已显现。追随者衍生出的桂枝调心等五脏汤,小柴胡调心等五脏汤等,更是在三部六病学说上嫁接五行藏象理论,五行藏象理论残体为三部六病所用,此空中楼阁,海市蜃楼。自以为对三部六病理论进行了发展,其实是看不清方证组合变化后其背后的理在发挥作用,这个理根本不是三部六病的理,因为三部六病没有理。

五、结语

        也许是我比较笨,我十分不能理解这种分类法到底在找寻什么。还是只为了图方便机械地把仲景文字硬塞进三部六病学派的篮子里,仲景文字还要忍受剥皮掐叶之苦。这样的分类方法不仅割裂了传统中医理论,破坏了仲景脉证本义和结构,断绝了对很多汉文字的继承,还忽视中药药性理论等,其破坏之大,发人深省啊。

        我并非带着有色眼镜去故意诋毁刘老留下的三部六病,我在写这篇文章过程中,始终控制自己处于理性的思考。其中不免有言论上的批判,但基本属于理性批判,即使谈不上纯粹理性批判。我这篇文章表面上说的是三部六病,其实意指当世所有学派,我们要客观地认识自己学派的优点和缺点,要正确对待老前辈们留下的中医遗产,重点在于对临床经验的总结整理上,他们经历数十载,是有宝贵的临床经验的,这是我们中医两千年存在的基础,我们要把好的经验学好用好。对待老前辈们的理论成果,一定要上下求索,古今验证,前后贯通后,方能定为理论金针。目今之乱势,进退两难,我们当深刻反思,早作决断。

        作为中国中医人,不论是何派系,我们都不应忽视《内经》的作用,我们不能有类似日本人对中医的认知,伤寒论背后最核心的理必定存在。五行和易等,不是仲景书背后之理,五行和易不能解释基础的症,如小柴胡汤证之呕,阳明之濈然自汗,真武汤之振振欲擗地等,这些基于机体最基础最原始客观的意识反应,我们要认真探索总结。五行和易等,也不能解释汗吐下等法,不能解释为何命名为承气汤,不能解释桂枝汤方为何选用芍药和桂枝等。理不能解释症,就谈不上解释包含症的证,解释不了法方药,就失去作为理的地位,所以我否定五行和易,他们不是中医的核心之理。但是,欲找到伤寒论之理,我们可以从《内经》《伤寒杂病论》等传统理论中发掘。

        我们首先要继承中医经典理论,运用严谨的思维和开创的意识,抽出这条隐藏数千年的中医核心理论,此才是真的创新,彼时才能确定中医未来发展方向,这是我们今天中国中医人最主要目标和责任。在没有对经典理论有充分认识基础上,贸然想走捷径,想通过奇思妙想,想完全依赖现代科技等,为中医开出一条理论创新之路,这都是做梦。没有继承,就谈不上创新。不去做核心理论的探索,经验就永远只是经验,中医可凭的有约两千年经验,至今都没有形成一个公认的核心理论,我们再在经验里转个七八百年也不会发现我们的核心理论。

        王国维谈做学问有三个阶段,十分贴切,我感触很深,在此送给读者,望所有中国中医人学好经验,追求真理!我们共勉!

  •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潜平                                                                                                                        2017年7月7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