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皖南事变”后,江南新四军部队艰难发展,多位领导成员牺牲

 兰州家长 2023-02-17 发布于甘肃

“皖南事变”后,江南新四军面临敌伪顽(日伪及国民党顽固派军队)的夹击,在恶劣条件下艰难发展,新四军军部重建后,活跃在江南地区的新四军部队有第六师、第七师等部队。

新四军苏南部队在获得发展后,自1939年春开始逐步向北发展,开辟了以黄桥为中心的根据地,同时苏南部队不断受到国民党第三战区顽固派军队的进攻,为避免两面受损,江南新四军主力逐步向北转移。

1940年下半年,江南指挥部转到苏中并改称苏北指挥部,留在苏南新四军部队分为两部分,一部是活动在茅山地区的新江南指挥部,后改为第二支队,一部是“江抗”西撤后,以留守江南东路的伤员为基础发展而来的江南人民抗日救国军东路指挥部,后改为第三支队。

文章图片2

1941年初“皖南事变”后,新四军苏南部队整编为新四军第六师,以第二支队编为第六师十六旅,以第三支队编为第六师十八旅,总兵力八千余人。第六师师长兼政委为谭震林,参谋长罗忠毅,十六旅旅长由罗忠毅兼任,政委兼政治部主任为廖海涛,参谋长王胜,第十八旅旅长江渭清,政委温玉成,参谋长夏光,政治部主任张英。

第六师成立后,积极开展抗日斗争。第十八旅主力于1941年8月渡江北上,11月划归第一师建制,第十六旅仍以茅山为根据地坚持战斗。

文章图片3

1941年11月底,日军重兵围困十六旅旅部及苏南机关驻地溧阳塘马村,罗忠毅、廖海涛等牺牲。后,谭震林兼任十六旅旅长,钟国楚任政委,1942年4月钟国楚任旅长,江渭清任政治委员。

文章图片4

1942年11月,新四军第一师、第六师师部合并,第一师第二旅主力一部渡江南下,与原十六旅部队合编组建新的十六旅,王必成任旅长,江渭清任政治委员,钟国楚任副旅长。该旅在1944年底、1945年初粟裕率部南下建立苏浙军区后改为苏浙军区第一纵队,总兵力八千余人。

文章图片5

新四军第七师活动在江南(皖南)的部队主要为皖南支队。“皖南事变”后,“皖南事变”突围部队及原第三支队挺进团、无为游击队等改编组建,师长为张鼎丞,政治委员为曾希圣。

第七师成立初仅三千余人,师部驻巢县南部山区,主要活动于皖江长江以北地区,后逐渐开辟了铜陵、繁昌及黄山等根据地,1943年初成立皖南支队、皖南军分区,由支队兼军区,统一指挥铜陵、繁昌及黄山等根据地军事斗争。黄火星、梁金华(原副司令员)先后任司令员,政委最初由黄火星兼任,后为黄耀南。

文章图片6

抗战大反攻时期,第七师组织兵力歼灭日伪万余人,并一度攻入芜湖市区,抗战胜利后主力北撤。

在艰苦的江南抗战中,新四军江南部队牺牲的不仅罗忠毅、廖海涛两位,曾任第六师十六旅四十七团团长的巫恒通1941年9月牺牲,第六师警卫一团政委曹德辉于1941年牺牲,更有千千万万的抗日志士牺牲在了江南抗日的大地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