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椰风携来的湛江风味

 一葉一如来 2023-02-17 发布于广东
上海之大,总是给美好的事物留下了足够的空间,饮食男女也是一样。近年来,许多以前闻所未闻的风味美食穿越万水千山,来到“魔都”,延展了上海的美食地图,也给自己找到了新的平台。“渔哥·湛江”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来到上海,值得喝彩。以湛江风味立身扬名,在“魔都”独此一家。

湛江,不应成为被遗忘的美食宝地


年终的一个暖阳,我与几位朋友聚集在延安西路美丽园大厦底楼的“渔哥·湛江”,仅有的几间包房早被其他客人订走了,我们只好坐在大堂。老板之一兼行政总厨宜哥(与“渔哥”谐音)早在3个月前就邀请我去华山路上的第一家“渔哥·湛江”品鉴,无奈我俗务缠身,一直未能前往。这倒好,第二家说话间就开到延安西路358号来了,再不去捧场就不够朋友了。一干吃客团团坐定,吃了几筷,眼睛放光,沪上餐饮江湖真是山外有山啊!
关于湛江菜,本人有许多盲点。这几年去广东湛江旅游度假的上海人与日俱增,不断带回南国粤海的消息,特别强调海鲜如何如何好,而且便宜。从小在湛江海边长大的宜哥用他那口不标准的普通话对我说:“相比粤菜中的广府菜、潮汕菜、客家菜,湛江菜似乎微不足道,一直被人定义为渔家菜。其实湛江的海鲜以新鲜、质优、价廉闻名遐迩,只是长期以来交通不便,新鲜的海产品保鲜和运输都比较困难,上海人对它就比较陌生。随着近年来物流水平的提升,湛江的名气越来越响,'要吃海鲜到湛江’这一说法逐渐深入人心,但是上海没有湛江风味的餐厅,这就给了我机会。”
湛江东连南海,西枕北部湾,海岸线绵长,海域广阔,滩涂众多,是鱼、虾、蟹及一众花式贝壳的温柔乡。湛江的海蟹非常肥嫩,别具一种野性的美。湛江所辖的不少乡镇渔港都有“名蟹”,比如吴川的芷寮米蟹、麻章太平和东海岛民安的灶蟹等。湛江水域还是虾的乐园,如今湛江已成全国最大的对虾种苗繁育、养殖、饲料生产和加工出口基地。在湛江的渔市上,一年四季都能买到价廉物美的各式海虾,白灼、椒盐、油焗、串烧等风味是饭店酒楼吸引四方食客的亮点。
湛江还有各种小海鲜,比如海虹、香螺、泥螺、扇贝、生蚝等。宜哥说:“生蚝是湛江的城市名片,全国各地烧烤摊上的生蚝中一大半来自湛江。湛江人还喜欢用肥蚝煮汤来招待客人,蚝汤鲜美甜口,呈奶白色,有'海中牛奶’的美誉。生蚝还因为有滋阴养颜的功效,被称为'海上人参’”。

图片

腌蚝仔

当蛤蒌叶撞到湛江安浦鸡


煮茶温酒,笑语盈盈,冷菜中有腌蚝仔、湛江腌葱、甜酸萝卜丝、油煎鳗鱼仔、爽口湛江海蜇头、白切湛江番鸭、头翅掌拼等。腌蚝仔看似生腌,其实是汆过沸水的,掐分掐秒的时间掌控,又加了自制的蘸料,吃起来就有了生腌海鲜的鲜润与爽滑。湛江腌葱看上去像韭菜,其实是用当地的野葱经海盐稍腌制即上桌,吃起来很香。甜酸萝卜丝与上海人家冬天常吃的萝卜丝差不多,但厨师加了一些花椒油,就打开了味蕾。湛江番鸭与海南岛的番鸭应为同宗,海南岛一贯是画风浓郁的煲仔,做成白切,彰显的是本味。

图片

白切湛江番鸭

在湛江,逢年过节的家宴首先会上一盘鸡,这道鸡又必定要用当地的土鸡来做。农民家里的鸡都是散养的,果林里有的是虫子和果子,一般要养足9个月。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和微生物丰富的土壤,使湛江鸡有了与众不同的品质。公鸡一般白切,在加了五花肉的高温原汤里浸至断生,一口咬下,汁液饱满;个体小一点的母鸡就用来煲。“渔哥·湛江”选用当地优质的安浦镇散养土鸡,做成红、白两款,白切鸡限量供应,卖光算数,这次我们去晚了,就先吃一吃脆皮蛤蒌湛江鸡吧!
脆皮蛤蒌湛江鸡的做法颇具民间智慧:治净后的整鸡先腌一下,腌料中有切碎的蛤蒌叶、蒜、姜、芹菜、洋葱、酱油、沙姜、五香粉等,腌制4小时后再冲洗一下,沥干,刷上脆皮水,吊在风口吹干,然后下油锅炸熟,再换口锅,将滚油不停地淋在鸡身上使其皮脆,斩件后铺排在预热过的砂煲内,下垫适量的蛤蒌叶增香。

图片

脆皮蛤蒌湛江鸡

色泽金黄、皮脆肉嫩的湛江安浦鸡,在碧绿生青的蛤蒌叶衬托下,款款散发出迷人的香气,一口咬下,鲜汁涌来,是抵挡不住的美味。宜哥说:“在湛江农村,蛤蒌叶随处可取,端午节那天要用蛤蒌叶包粽子,平时蛤蒌叶也被用来炒饭,最好用柴灶烧,蛤蒌叶的香气是其他植物不可代替的。”
同桌的国斌兄在南方工作过20年,对粤闽一带的风土人情很是了解。他说,湛江的徐闻港是通向海南岛的必经之路,那里一年四季都有海鲜,许多鱼、虾、蟹的名目都说不上来,但随便一烹就是美味。
徐闻的羊肉也十分出名,我们就以“冬令进补”的名义点了一锅雷州红焖黑山羊煲。它与海南岛上的黑山羊大概是表兄弟,身材一样的修长健美,散养吃草,无忧无虑,养足一年也不过20多千克。羊肉焯水待用,煸香当地特有的黑豆酱、姜片等,放入羊肉,再加蚝油、糖等调味,煮45分钟即可上桌。羊肉无膻无臊,鲜嫩无比,不输上海崇明的白山羊。会吃羊肉的人,一定要连皮一起入口,肥而不腻,体味它柔柔黏牙的嚼劲。

图片

雷州红焖黑山羊煲

宜哥说:“徐闻的羊肉没有膻味,因为水土好,更因为宰杀后处理得当,需要吊干后才能运输到上海。徐闻羊的养殖历史已有2000多年了,所以当地人烹羊有一套。还有一种白切羊肉,吃起来有一股奶香味,此时要蘸湛江特有的酱料,加了花生碎和芝麻,味道超好。湛江街头还有羊肉粥卖,是老百姓冬天进补的首选,一碗下肚,浑身冒汗。”
作为徐闻特色的另一道菜就是酱油水徐闻马友鱼。马友鱼与我们平时吃到的马鲛鱼有点差异,它的学名为“四指马鲅”,“四指”大概指它起码的宽度吧!事实上,马友鱼最大可长到1米多长,肉质紧致而鲜美,吃在嘴里有海鱼油脂的特殊香味。

图片

酱油水徐闻马友鱼

“马友鱼大多生长在南海一带,东海舟山渔港偶尔也能见到,但湛江的马友鱼品质较好,在市场上每千克卖到五六十元甚至1万多元也不稀奇,这是我亲眼所见。”在众人的起哄声中,宜哥急于表白:“不是我偏爱家乡,当地人有一句老话:卖田卖屋,也要吃马友鱼。”
马友鱼的做法通常是香煎、清蒸、红烧。宜哥选择了酱油水,收汁后稍稍让鱼肉结皮,骨刺少,鱼肉肌理清晰,筷头一拨就散。那种若有若无的焦香简直让人难以抵挡。
以前我在广州吃过马友鱼炒饭,那是港式茶餐厅的招牌。腌制过的马友鱼肉质微红,咸中带鲜,经过高温与猪油的锤炼,赋予米粒特别的鲜香味。

“渔哥·湛江”何以成为厨师俱乐部

“焗”是西菜的烹饪方法,但在南粤的馆子里也是常见的烹饪手法。“渔哥·湛江”有好几道菜就是焗出来的,比如这道原味焗鲜鱿,就是在砂煲中完成整个“魔幻”过程。砂煲内下猪油,煸炒姜米、蒜粒和五花肉片出香,喷一点白兰地(只有在做家禽菜时才会加点广东米酒),让香气“尽飞一会”,然后将三四头切成圈圈的鲜鱿放下去,在猪油的滋润下,鲜鱿的本香被激发出来,氤氲而起的那种甜鲜气息令人陶醉。
用这个方法也可以做油盐水焗海钓大黄鱼,但必须用湛江农村油坊里榨出来的花生油,有一种特别的肥厚和脂香。
作为湛江菜的小炒代表,沙姜炒八爪鱼在“渔哥·湛江”点击率始终位列前三。湛江的八爪鱼在个体和形态上与浙江象山的望潮相似,也是海滩上的“小精灵”,湛江人从小吃到大,是记忆深处的妈妈味道。宜哥说:“这款小炒做起来很有难度,得花时间用手打,让它的肌肉组织完全松开。厨师的手势很要紧,有打有摔,时轻时重,起码15分钟的伺侯,不能偷懒。如此这般,猛火炒出来的八爪鱼才够嫩滑,并有脆脆的口感。即使在湛江,一般饭店的厨师也不敢做这道菜,做不好的话肉质就很硬,咬不动。”这道小炒的灵魂也是花生油,事先要加入沙姜茸后慢火炼过,假如用别的油炒,香味就不够。
说到小炒,还有一道大豆芽韭菜炒海蜇也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大豆芽”就是黄豆芽,上海人家一般用来炒油豆腐,家常味道妥妥下饭。这里是黄豆芽与韭菜一起猛火快炒,加蒜茸和辣椒酱,生机勃勃的镬气激发了大家的食欲。关键是加了湛江的海蜇皮,表皮毛糙的那种,大刀阔斧地切成粗条,焯水20秒钟,再入锅快炒,高温中倒也不见收缩,而且异乎寻常的鲜嫩。这种炒法让我脑洞大开。
有朋友说,湛江厨师不仅善用各种酱料和香料,还善用葱和韭菜,看来有道理。
品尝湛江风味,当然少不了五花八门的海鱼。我们品尝了湛江香煎白鲳鱼和清蒸湛江曹白。曹白鱼与东海常见的鳓鱼是一回事儿,鳓鱼腌制后就叫“咸鲞鱼”。鱼汛时,市场里也有新鲜的鳓鱼,一般清蒸来欣赏它的本味,在鲜嫩度上,我与不少朋友一致认为比养殖的鲥鱼更佳。湛江的鲳鱼个体不大,但肉质紧实,以香煎之法,同样也是加了几片五花肉,可以吃到鲳鱼的本味,比上海人爱吃的干煎带鱼更胜一筹。宜哥还送了一盘香煎沙尖鱼给我们,尖嘴巴的小鱼,脆脆的,骨头都能吃。

图片

湛江清水杂鱼汤

广东的米面食品总是令人期待的,它们都散发出幽幽的古早味,历经数百年也初心不改。这次尝到的田艾饼又一次让我莫名惊喜。田艾饼,雷州话称“田艾棉饼”。以前每到逢年过节之际,当地农民就会从田间采摘足够的田艾( 鼠曲草) 洗净后捣碎,和上糯米粉揉成团,包入花生碎、白芝麻、椰丝、白砂糖等制成的馅料,上下两层垫以菠萝蜜叶,上笼屉蒸熟,这样饼子就不会黏手,还可以贮存长久。临吃前蒸热,撕开叶子就能吃了,软糯香甜,老少咸宜。如果做成咸味的,馅料就以腊肠、芝麻、花生、陈皮、椰丝为主。农民下地劳作时带着它当午餐,旅人远行也可以当干粮。如果在夏天吃的话就不必回蒸了,冷食口感紧致,别有一番风味。

图片

田艾饼

最后还要推荐一道在湛江和潮汕的大街小巷里都能见到的一种小吃——糯米鸡。宜哥感慨地说:“小时候,放学时间一到,校门口就摆起了油炸糯米鸡的摊子,那股香气谁挡得住啊?我们一拥而上,两三分钱买一个,黑黢黢的小手捧着,也顾不得烫了,边走边吃,嘻嘻哈哈,这是一天中最幸福的时光。”
如今的湛江街头还有这种小吃,味道还是那个味道,售价应该翻几十倍了吧!湛江人在外打工,年底探亲回到家,母亲就会做一道糯米鸡慰劳游子。也有些人等不及,出了火车站就直奔小摊,先饱餐一顿糯米鸡才回家。糯米鸡是湛江人的童年记忆。

图片

糯米鸡
为了做好糯米鸡,宜哥特地回老家寻访在母校门口摆摊的老师傅。糯米浸泡一夜后蒸熟,摊凉后拌入鸡肉碎、香菇丁、虾米、胡萝卜丁等辅料,捏成乒乓球大小的圆子,裹上脆皮浆,下油锅炸至色泽金黄就成了,外脆里软,香气十足。
就地取材,因地制宜,靠山吃山,靠海吃海,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些道理都蕴藏在湛江的一汤一羹中,让我们在品味时涌起游子还乡般的感动。我们一桌人吃到9点半,店堂里又掀起一波高潮,涌进了好几批客人,原来是从外滩、静安寺、虹桥过来的饭店厨师,下班后到此宵夜,交流信息,沟通感情。
在这一时空里,与其说是深夜食堂,不如说是厨师俱乐部。据说业界已形成一种说法:上海滩的厨师如果没来过“渔哥·湛江”,就要好好检讨一下自己的社交能力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