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人过春节系列谈:春节年味浓,三个环节环环相扣缺一不可

 茂林之家 2023-02-17 发布于湖南

引言

早在远古时期,祖先就掌握季节更迭的自然规律。春节是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也是多个节日中最为隆重的,意味着“一元复始,万象更新”。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如今的春节仅仅只有农历初一这一天,然而,对古人而言,所谓“年”,二月二之前都可称之为年。

古代的春节,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男女老少互相拜年,到处都是欢声笑语。《梦粱录》对于春节热闹的景象有非常完整的记载,而其中的一些习俗也延续至今。

文章图片1

古人春节前的各项准备

古人将年前需要准备的事项笼统的称为置办年货,直至今日,人们在过年前也会开展这一内容。

办年货不分南北,各个地区置办的内容都是紧紧围绕着衣食住行,但在古代,有一样东西是古人春节必须要置办的,那就是屠苏酒。

多数人只在王安石的《元日》中听过“屠苏”,但“屠苏”早在唐朝就有了,《岁华纪丽》中曾经提到。

屠苏酒是古人家家户户必备的药酒,由于是准备在除夕之夜与家人同饮,所以,又有“岁酒”这一名称。

历朝历代中,史上关于宋朝春节状态记载的文字最多,这也与其经济繁荣有关系。

《武林旧事卷三·岁晚节物》写到了宋朝年货的清单,有蜡药、锦装、春贴、钟馗等十九种物品。

其中欧冠,“糁盆”就是现在所说的炭火盆,除夕夜点燃,会一直烧到第二天,寓意着吉利。

为了置办年货,清朝甚至还专门设立了年货集市,古人称之为“年集”。

乾隆是众多皇帝中最爱办年货的皇帝,为了亲身感受民间烟火气,他特意找人在圆明园设立了年货街,号称“同乐园买卖街”。

古人的年货内容与现在大同小异,或者说,春节前的所有准备都是延续古人的习俗,尽管不同物品有不同的讲究,但正是这份仪式感,才让春节的氛围更加浓烈。

文章图片2

年货置办结束,就是祭灶,即每年的腊月二十三为祭灶日。祭灶,顾名思义,祭拜灶神。

古代战乱不止,百姓温饱成了头等大事,而灶神负责掌管的就是灶火与饮食,社会趋于安稳后,灶神由饮食转为监察人间罪恶,掌握寿夭祸福,为求幸福生活,百姓就将祭灶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了下来。

祭灶的第二天为扫尘日,民间有句老话:“二十四,扫房子”,这天,古人忙里忙外,屋子再破也会重新打扫一番,意在去尘迎新,将一年到头的霉运全部扫到门外,来年重新开始。

除夕的前两天,也就是二十八、二十九,古人就开始“贴年红”,其中包括春联、窗花和年画等带有新年意义的字画。

贴年红,是春节最有年味的活动,古人也会在桃木上面刻神荼、郁垒,以达到镇压邪灵的目的。

之后,道教盛行,符咒取代桃木板,再后来符咒变为桃符,即现在的春联。

吃过年夜饭,迎来的就是春节,“年夜饭”一项在古代宫廷里叫做“年终祭祀仪”,开饭前会先进行祭祀,待祭祀结束再将鸡鸭鱼肉端上桌。

鸡,寓意为新年智慧;鱼,寓意为年年有余;腐竹,寓意为新年富足;腊肠则寓意着天长日久。

文章图片3

随后,古人开始守岁,将家中、院子中的灯全部点亮,灯火通明通宵常亮,寓意着燃灯照岁,财源滚滚,有的还会整夜不眠,等待天明。

农历初一的三个环节

农历初一这天,古人会将祖先牌位一一摆放于正厅,或将象征祖先的物件,例如剪纸或雕刻品代替牌位,同时放置供品、点燃香火和蜡烛。

《平谷县志》有新年祭祀神明的全部过程,“祭先祖”是其中的最重要的环节。

古人把神灵与祖先放同一位置,是为了表示对其敬畏之心。

祭祖,古代的习俗大多都一样,《常山县志》要求祭祀必须怀着虔诚的心,《宜黄县志》要求全家老小要一起到祠堂祭拜,包括家中的孩童。

除了在家、祠堂祭拜,古人还会去祖宗坟墓前,这都是古人这天要做的。

祭祖是古人春节必做的项目,但除了祭祖,古人还有其他两项活动,迎喜神和驱鬼避邪。

历书在古代寓意着吉利方位,每年初一,古人要面对指定方位,点火把、放爆竹、摆供品、迎喜神。

百姓朝着喜神的方向不断前行,路途见到寺庙或祠堂,会驻足行礼,以求新年平安顺遂,阖家欢乐。

文章图片4

供奉喜神时会用到红枣、花生、冬瓜等供品,花生象征着长生果,红枣象征着鸿运当头,尽管这一习俗到今天已经消失,但古人祭祀所用的现在基本延续了下来。

《天咫偶闻》对古代初一到初五的习俗有明确记载,其中写到初五以前妇女间禁止来往,其他基本与现在一样。

古人视春节为一年中最吉利的日子,所以这天任何忌讳的词都禁止说,包括说“藕”时,要说成“连生菜”,象征着连年有余,步步高升。

春节当天,古代官员还会特意向皇帝请安,即“灵草嘉禾”,这一习俗在柳宗元的《礼部贺嘉禾及芝草表》中所提及,大意就是说古人春节也不忘恭维皇帝。

除了迎喜神,古人还会“独乐神灯”和“插芝麻杆”。

驱鬼避邪,是古人春节必做的第三件事。祭祖、迎神结束后,就该进行驱鬼,而这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放爆竹。

放爆竹在我国古代有很大说法,古人认为将竹节放于火内,发出的声音越响,驱鬼辟邪的效果越好。

《神异经》中提到了古人用爆竹吓跑山鬼的事情,但放爆竹没出现前,古人是用拍手、尖叫等方式,爆竹是后来百姓在烧竹节时无意发现的方式。

再之后,才出现了火药,就将火药放进竹节里,以发出更大的声响。

《荆楚岁时记》中对古代燃放爆竹的过程给进行了说明,《清嘉录》中列举了爆竹的不同种类,有单响、双响、二踢脚等等。

爆竹没有贫富之差,家境再贫寒的人,春节当天也会放爆竹,驱除所有不好的东西,迎新年。

以上就是古人春节必做的三件事情,和现在大体一致,但古人更注重,且每项都不会落下。

文章图片5

春节期间的各种习俗

古人重视春节,体现在方方面面,尤其是饮食。南北朝时期,南朝人要在新年第一天食生鸡蛋,说是可以祛火解毒,使身体更健硕。

春节菜品多样,但古人这道菜必吃不可,那就是“五辛盘”,象征着迎新纳福,光看样式,五辛盘就像现在的凉菜拼盘,里边包含大蒜、韭菜等五种菜品,偶尔也会对菜品调整。

饮酒方面,古人更爱前文所提到的屠苏酒与椒柏酒,在饮酒上也很有讲究,要把屠苏放到最后去喝,类似的习俗还有很多。

古人把正月初一叫做“拜岁日”,初二叫做“开年日”,开年日当天要先进行祭拜仪式,仪式结束开始吃“开年饭”,古人开年饭菜中大多都会出现发菜、生菜,意味着新年可以发财、生财,随后,已婚妇女要同丈夫回娘家,且午饭要在娘家吃,在晚饭前赶回夫家。

正月初三叫“赤狗日”,有上古南方天帝的意思,也有发生口角的意思,因此,古人大多不会在这天出门,有的南方地区,还要在门口贴红纸,红纸上写着吉利的话。

正月初四为“财神日”,古人会在当天祭拜财神,欢迎财神进家。

《占书》中,初四这天是女娲造出羊的日子,也正因如此,古人在初四禁止杀羊,象征着会获得好收成。

文章图片6

初五为“送穷日”,传说这天是财神的生辰,因此北方地区会吃饺子,象征着招财进宝,同时也有“破五”的意思,表示前面的禁忌从这天起就正式结束了。

初六是“启市日”,古人要在这天将家中的垃圾都扔出门,意思是“送穷鬼”,同时也是酒楼营业的日子,任何与餐饮有关的店铺都会放鞭炮迎新客。

初七为“人日”,在古代是女娲创造人类的时刻,习俗较少,并且不同地区的习俗都不统一。

初八为“开工日”,所有年前关闭的行业都会在这天开始营业,明清时期,到初八家家户户基本都拜访完亲友,因此要进行各种风俗活动,如摆宗、舞狮等等。

初八在古代也有女娲造谷的说法,如果当天天气阴暗,那一整年的收成都不好,若阳光明媚,则五谷丰登,收获满满。

初九为玉皇大帝的生辰,之后就是正月十五,喜闹元宵节。

结语:

古人春节习俗多种多样,较现代相比,甚至有些繁琐,但两者本质相同,现在春节的习俗也是由古代延续下来的。

千年时间,古人用春节将我们与祖先紧密联系起来,无论时间过去多久,相信所有的炎黄子孙都有共同的心愿:合家欢乐,健康快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