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百年孤独》译者范晔与马尔克斯“过招”的苦与乐

 置身于宁静 2023-02-17 发布于浙江
                
                                                

                

                

    首次得到授权的加西亚·马尔克斯长篇小说《百年孤独》中文版日前在北京隆重首发。译者、北京大学西班牙语系博士范晔也因此成为备受关注的焦点人物。这本书的出版也给范晔的生活带来了不小影响,网络上的大堆灌水评论、现实生活里种种约访、“围脖”上种种“挑错”和追踪,对于生活中如此多“骤变”,范晔打趣地说,这一方面满足了自己的一些虚荣心,也有不少意料之外的收获。

  谈及翻译《百年孤独》,译者范晔借用一位前辈的名句来描述自己的感受,“就像和大师过招。”他说。也许只有在马尔克斯的那个世界里切切实实走一遭,才能真正体会到与大师过招的忐忑前行以及酣畅淋漓。首次得到正式授权的《百年孤独》中文版在北京举行隆重首发式,译者范晔日前在京接受本报记者专访,谈自己与大师马尔克斯“过招”的苦与乐。

  文、图/本报记者 赵琳琳

  也许一个让范晔从未想过的意外是,这部作品居然会引发如此多关注,成为被众多读者和网友热议一时的“文学话题”,甚至于不少人格外关心,在此前众多“未获授权版”翻译作品的“参照”下,“范晔版”中文译作会更好吗?在最初接受这个注定会受到格外关注的翻译任务时,是否会有忐忑和压力?

  对此,范晔坦言,对于读者而言,《百年孤独》可能是影响他们生活甚至于人生的一部重量级作品,但对于学习西班牙语者而言,这部作品却是马尔克斯众多名著中的一部,尽管如《百年孤独》这一级别的“巨著”并不多,其艺术成就和经典地位也毋庸置疑,但西班牙语文学世界中的精彩实在不少,所以,最初,在接受出版社邀请以及翻译的过程中,他其实“没想那么多”,更加没有估量到读者对于这本书的巨大热情。

  开微博让大家挑错

  “这使我更加诚惶诚恐,我的工作能不能配得上大家对这本书如此巨大的感情。这是一个东西,挑剔、建议、意见、肯定或者批评都是一样的。但我格外看重的是读者对一本书的热情,我认为这种感情非常珍贵,所以我特别诚惶诚恐的是:我的工作不要破坏大家对这本书的感情,这是我很深的一个印象。”

  即使是在中文版首发式已经过去的一周后,在北京的出租车上,依然可以听到对于此消息的种种追踪:范晔给自己开了个微博,让大家给挑错。

  范晔说,征集的意见主要是针对自己翻译有误之处。很多人都会热心地提出自己的意见,包括西班牙语界的前辈、不少热心读者、《百年孤独》的粉丝等等,甚至有些读者尽管无法阅读西班牙语原文,却会对照英文版或此前的版本提出二者之间的明显差异。而范晔更加关心的是自己明显翻译有误之处,“因为,不同的翻译策略或不同的理解以及不同风格是见仁见智,但如果有些明显是我的错误,我希望尽可能将其改正过来,尽量完善。”

  最不能容忍低级错误

  他坦言,对于一个译者而言,最不能容忍自己犯的错误是“低级错误”,“这是不可原谅的错误,会非常惭愧,你会恨不得变成隐形人,或者挖地三尺,再不被人看见。”在此前的微博挑错中,有读者挑出了一个范晔看来是“比较大的错误”,实际上是在翻译中漏掉了几个西班牙语单词,中文版因此缺失半句,尽管它并不影响阅读的顺畅,“但作为译者,我认为这是一个不可原谅的错误。”范晔说,“虽然如此,但无法让时光倒流,只能给读者道歉,希望尽快改过来。”他说,“无论读者如何看待这个错误,因为作为译者,我应该给读者一个全本、全貌。”

  对话范晔

  马尔克斯也是性情中人

  广州日报:作为译者,你如何从《百年孤独》这本书来认识马尔克斯?和你以前认识的马尔克斯有何不同?

  范晔:随着阅读的增多,我对他印象会有变化。尽管他一直是我印象中的语言大师,但年轻时由于无法看到他的多面性而可能会抱有某种成见。我喜欢的作家多是性情中人。我觉得马尔克斯非常聪明,但年轻时,我可能看不到他一些悲悯之情。

  但当我重新仔细阅读了《百年孤独》,逐字逐句进行翻译的过程中,我能感受到很多温情和悲悯的东西充溢其中,只不过马尔克斯有他自己的方式而已。也可能因为他有着太强的文字掌控力,因此,有时会让人觉得这些东西若隐若现。

  比如,一个关于他的小故事是,有一天下午,他写作完出来后,脸色非常难看,妻子就问他,是上校死了吧?马尔克斯说,对,我把上校写死了。然后,他把自己关在房间里痛哭了几个小时。所以,马尔克斯其实也是个性情中人,只是以前对他了解不深。

  当然,即使他不是这样的人也并不妨碍他是个伟大的作家,只是我本人比较喜欢这样的作家,不是高高在上俯瞰世间的悲欢离合,而是有一颗悲悯之心。

  《百年孤独》经得起一读再读

  1995年,范晔进入北京大学西班牙语系学习,大学期间,他第一次阅读了《百年孤独》,但那时的阅读纯属“磨练”语言功底,这部经典名著并未给范晔留下太多印象。对于马尔克斯本人,他也并无多少特殊兴趣。

  反而两年后,因为一门关于拉美文学的专业课程再次“遭遇”马尔克斯和他的《百年孤独》,才让范晔真正对这部作品印象深刻,“最大的印象是,这个写得真好,马尔克斯对于西班牙语的掌控能力确实是大师级水平。”

  不过,令范晔没想到的是,在10多年后,他又一次邂逅马尔克斯和他的《百年孤独》。由于自己的专长是诗歌翻译,并非马尔克斯的研究者,在翻译这部作品前,范晔做了不少功课。

  他把魔幻当现实,把现实当魔幻

  谈及自己对《百年孤独》以及马尔克斯本人的理解,范晔说,《百年孤独》能表现出另一种现实,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魔幻现实”,虽然马尔克斯本人拒绝一切标签,但在这本书中能够深刻感受到的一个特色是,他是把魔幻当现实,把现实当魔幻。

  另一方面,马尔克斯又有一种自觉,“他也意识到自己的魔幻性,他并非真正的乡间的老爷爷。”

  他说,《百年孤独》一书的结尾,出现了一个小书店,尽管有人认为这是个闲笔,与布恩蒂亚家族无关,但范晔却认为这个小书店的出现别有深意。“小书店的主人是一位来自西班牙加泰罗尼亚的智者,在他身边围绕着几个年轻人,其中一个年轻人叫加布里尔,我们知道马尔克斯就叫加布里尔·加西亚·马尔克斯,而这个年轻人就是马尔克斯本人的写照。而小书店里的每一个人都有历史原型。”

  范晔说,此外,书的最后提及加布里尔离开马贡多去了巴黎,在巴黎过着困窘的日子,而这也是马尔克斯自己后来的写照。他从闭塞的故乡来到繁华的巴黎,离开故乡的他也在寻找另一种现实。就这个意义而言,一个人只有在离开故乡后才能真正认识到故乡。就像一个人只有真正学习一门外语才能够真正了解自己的母语一样,很多时候,在观看一个焦点的时候,我们需要另外一个参照点。

  “此外,在这当中,还有一层悖论,从那位西班牙老人的态度中也能够表现出来,比如,在马贡多时,他会怀念故乡加泰罗尼亚,而回到加泰罗尼亚,他又会每日思念马贡多。这样的情节设置,实际上体现了旧大陆和新大陆之间的微妙关系,这一点非常有拉美特色。拉美的文化特色就是其中充斥着太多混合,它有欧陆文化,即从整个西方源头来看古希伯来和古希腊文化的渊源;另一方面,由于西班牙所处的伊比利亚半岛,有7个世纪时间里基本被阿拉伯人占领,所以,它又受到阿拉伯文化的强烈影响等等。甚至,由于奴隶贸易带来很多非洲的东西,它还带有某种非洲文化的特征。”

  拉美人一直有寻找“我是谁”的情结

  范晔说,这是一片多元文化不断交融、冲突的大陆,而生长在这里的拉美人也一直有一个寻找“我是谁”的情结。他们需要找到自己的身份认可,“我如何定位自己,究竟哪个是我的文化?这里有文化身份和文化交流,而在这本书中很充分地体现了这些内容。”

  此外,范晔还认为,作为一本经典名著,《百年孤独》蕴含着无穷的诠释性,“它经得起你一读再读,从这本书的任何一章翻开,你都可以接着读下去,你想看什么,这里就有什么,神奇的故事、拉美的历史,哥伦比亚的内战、革命、包括此后美国资本的侵入对当地的影响等等。”

广州日报 投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