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瓷都遐思

 唐白甫grpj8q5p 2023-02-17 发布于新疆

瓷都遐思 (游记)

马齐峰

大前年末,趁疫情稍缓间隙,老友建强君陪我前往江西景德镇探望耄耋之年的姐姐、姐夫,一并游览了闻名遐迩的千年瓷都--景德镇古窑,及与瓷都有着千丝万缕关联的旅游胜地瑶里、"江南第一衙"等名胜……
熊熊炉火祭“窑神”
江西景德镇瓷业源远流长。从占地数万公顷的古代制瓷作坊,到世界上最古老制瓷生产作业线;从唐宋制瓷遗址到元代馒头窑、宋代龙窑、明代葫芦窑,再到明清御窑、镇窑、狮子窑等十二个庞杂古建筑群,让游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千年瓷都演绎了自古到今制瓷传统工艺流程及制瓷业的几度兴衰;传承了历代瓷师呕心沥血的创举和可歌可泣的开拓精神;揭示了世世代代窑工被压迫受欺凌的悲惨人生际遇。
景德镇静古老的制瓷作坊可上溯到1700年前年东晋(公元317——420)设新平镇于昌江之南,公元583年陈后主大建宫殿,诏新平镇烧制陶瓷柱础进御……

兴旺于千年前的唐宋时期。唐五代窑址出土了和越窑相似的青瓷——因釉面基本色调呈青绿色而得名;还出土了胎体致密、彩面白度高达现代标准的白瓷。北宋时期形成了影青瓷(青白瓷)窑系,居全国八大窑系之首。至元代已能烧制难度大、工艺更复杂、品相更高雅的青花瓷和釉里红瓷。
随着制瓷业规模不断发展和技术的日臻完善成熟,至明永乐和宫德时期,永宣青花不仅器形多样,且胎质纯净细腻、白釉莹澈,堪称青花瓷义之冠。到明成化时期又形成“彩下青花装饰和釉上彩装饰相结合”——斗彩瓷。明万历时“成化彩鸡缸杯一双,值钱十万”。
到明清时期增加御窑更为著名。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在珠山之麓设御器厂,制瓷以供上用:明正统元年(1436)浮梁民进瓷器五万件;明嘉靖(1558——1564)烧造内殿祭坛所需瓷器三万件……,不胜枚举。
景德镇制瓷业声名鹊起、兴旺发达、享誉华夏。“以荒怠和浪费出名”的一代昏庸明万历皇帝朱翊钧也来染指"沾光";1584年,万历皇帝才刚刚21岁便为自准备身后事下令开始修造定陵。1599年又派太监潘相任江西矿务使兼理景德镇窑务,专门督造供陵寝地宫点长明灯之用的青龙缸。由此引发了惊心动魄的旷世奇冤--“窑神”童宾被逼以身祭窑的悲惨故事……
原来,皇陵所需的大器青龙缸大口、深腹、厚壁,直径100厘米、高66厘米。不仅需专窑烧制(一窑只能烧一个),且工艺流程十分复杂,特别是对火候掌控要求恰到好处相当精准:火候稍欠烧不成熟即变成废品;火候过了头又可能烧裂或色相不均匀,或缸壁起泡有碍观瞻。督造太监潘相变本加厉对窑民提出种种苛刻要求,“青龙缸必须龙纹清晰、光泽照人,不能有丝毫气泡”。窑工们从未接触过烧制龙缸,而且对新技术要求又这么高,一筹莫展。便一致推举大家公认的技术过硬的看火大师傅童宾来领头攻克这一难题

童宾(公元1567——1599)景德镇浮梁里村人,明代烧瓷著名大师傅,他死后数百年来也一直被奉为"窑神"供奉和崇拜。
童宾从小勤奋好学,秉性刚直,深得父母宠爱和众乡邻欢喜。不幸的他未成年时父母先后染病身亡,小小年纪迫于生计只好辍学进窑场拜师学艺。可他不仅天资聪颖、而且勤奋刻苦;十二、三岁就懂独自“看火”,深为师父所倚重。就这样童宾边干边学从小伙手扎实做起,一步一个脚印,经过近20年不断地努力学习钻研和实践、摸索,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烧制技艺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精湛程度;终于成为了千里挑一的“把桩”(即看火师傅)大师。
接圣旨后,童宾带领窑工们筛选每道工序,周密安排大件造型的瓷坯。通宵达旦潜心研究烧制龙缸的新工艺,他根据火候难掌握的特点,结合自身多年实践经验,一反传统手法,将“溜火期”延长至七天再“紧火”。然而,多次尝试烧制都未获成功 。专讨皇帝欢心奴颜卑膝的潘相见此情景,气急败坏。一面敲诈窑工克扣银饷;一面随意抓捕、鞭笞窑工泄愤。眼看期限日紧,童宾焦急万分、五内俱焚……

为救众窑工于水火,童宾决心以身祭窑。就义前,他义正词严再三警告监工:不得随意克扣银饷;不得再随意鞭打抓捕窑工;三是改善窑工们生活待遇,对重苦力者每日发半斤猪肉。说完,纵身跃入千度高温烈焰熊熊炉窑中……童宾以身祭窑,用性命终于换来了大器青龙缸烧制成功。却激发了成百上千窑工由惊愕到愤怒的反抗,捣毁官署、驱逐穷凶极恶的太监潘相!
为纪念童宾,窑工们建起了祠堂和“风火仙师”庙,将他当作“窑神”供奉朝拜。景德镇民间祭“窑神”的风俗从此流传开来……每每上窑、出窑或师父授徒等重大仪式前都盛行先祭拜“窑神”,且流行至今。每年十月“国际瓷博会”期间,当地政府都将组织一次规模宏大声势壮观的"公祭"活动!
而今童宾的"窑神"青铜像巍然耸立在古窑广场中央;成了景区游客永久景仰和观瞻的一道靓丽风景线。
瑶里改编铸丰碑
大外甥李超陪伴我们自驾游驶出古窑景区,又饶有兴趣地介绍了距此约20公里的瑶里风景区值得一看:那里不仅有山清水秀的国家森林公园,而且其境内就盛产景德镇制瓷原料高岭土和烧窑的窑柴黄山松、金钱松等。民间还流传"高岭土、瑶田釉"的谚语,是景德镇陶瓷的发祥地;还有"新四军驻瑶里留守处"陈毅故居等红色旅游纪念地。我们饶有兴趣,欣然向往。

小车在山间柏油公路上逶迤疾驰,不一会儿到达瑶里风景区山坳里偌大的泊车场。我们下得车来,冬日午间耀眼的暖阳,沐浴周身暖乎乎的,舒爽极了。举目四顾,青山环绕,地处景德镇市东北部皖赣两省交界处的瑶里镇,坐落在苍莽群山环抱之中;果然名不虚传。蜿蜒曲折绿如缎带的瑶河映衬蓝天,将依山傍水袖珍瑶里小镇一分为二。 徽州古道也穿境而过,水陆交通极便利。森林覆盖率90.8%,其中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植物野生红豆杉和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向颈长尾雉等--可惜它们隐藏在茫茫林海深处,我们无缘相见,只得面对莽莽大森林兴叹……
据传,瑶里还专为明太祖朱元璋建造皇宫烧制过琉璃瓦。开创了景德镇瓷业生产建筑用瓷的先河;是景德镇古代三大窑区之一,至今仍留有大量窑业遗存物哩。

我们沿瑶河畔风光带而上,在白墙黛瓦的徽派建筑风格的小镇观光,随意寻一家窗明几净的酒店吃过午餐。跨过"流水人家"的小桥过河西,古色古香农家小院落内琴声悠扬,让人心旷神怡。漫不经心徜徉处竟发现一处颇有些特色的旧宅牌匾上写着"瑶里改编旧址"--新四军驻瑶里留守处。墙上镌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务院2013年5月3日公布)。进去细瞧才知道这是一处两进一天井的双层小楼,占地约300平米;为清嘉庆年间(1796--1820)的家庭私塾。留守处内还留有陈毅元帅旧居及当年日常办公和生活用品。
新四军瑶里留守处颇有渊源,说来话长。
因"七七事变"后中共提出"国共合作、共同抗日"的政治主张,并将南方八省十四个地区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而瑶里地处皖赣边境山区,正方便所处皖赣边山区的红军游击队就近下山接收改编而特设的。
众所周知,中央红军从苏区转移长征后,项英、陈毅领导的南方八省红军游击队坚持了闽浙皖赣三年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1934年皖赣边苏区的创建和迅速发展,尤其是在支援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的行动中表现出的力量引起了国民党反动派的注意和恐慌。11月闽浙赣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后,国民党集结15000余人联合地方民团组织"围剿"。皖赣边苏区军民奋勇开展反"围剿"斗争,付出了巨大牺牲;终因敌我力量悬殊反"围剿"失利。闽浙赣省委、皖赣特委为保存力量,先后突围转移至婺源与休宁交界州鄣公山等游击区继续坚持斗争。

1936年"西安事变"后,蒋介石被迫接受中共"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但蒋反共、剿共之心不死,实行"北和南剿"的政策。在南方加紧"清剿",任命刘建绪为闽浙赣皖四省"绥靖"公署主任,李松山为四省"清剿"指挥官,调集十师之众,采取"移民并村"和"保甲连坐"保甲制度;军事、政治"围剿"并举……致使中共皖浙赣省委及其下辖赣东北、上浙皖、下浙皖、浙皖特委先后遭破坏。唯有皖赣边境祁门舍会山的皖赣特委及其游击队在艰难中生存奋斗,这也为后来新四军瑶里留守处的设立提供了先决条件。
几度坎坷挫折,几经腥风血雨,绝处逢生留下的红军游击队约7000余人,于1938年2-5月间从各处辗转下山,先后抵达皖南岩寺集中整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归属国民党第三战区所辖)。
而皖浙赣边红军为慎重起见,正式下山前特委派侦察排长邹志成带几名战士提前下山,到瑶里打前站:一面为主力部队安排营房驻地;另一面打探观察国民党对国共合作的真实态度。同时皖赣特委则派代表李步新、江天辉于1937年11月初赴南昌,寻找上级党组织。

这时刚成立的新四军军部已由汉口迁至南昌,南昌初创时期新四军领导人为项英、陈毅、张云逸、罗炳辉。皖赣特委代表终于在"新四军驻南昌接洽处"找到了中共中央东南局委员陈毅。汇报了皖赣特委在祁门舍会山与国民党驻瑶里别动队大队长张甫成初次谈判达成的条款:
1.国民党当局停止向红军游击队进攻,撤走在根据地周围的一切驻军;准许游击队派人联络各地红军人员,红军人员过境通行无阻。
2.国民党当局解除"移民并村"封锁,恢复群众生产自由。
3.释放一切"政治犯"。
4.红军游击队停止打土豪;停止与当局敌对行动,其全部给养由国民党当局负责。
听完汇报后,陈毅对特委的前期工作给予了高度赞扬。为亟待解决谈判后的红军游击队的生存与发展以及红军归属等问题,他立即辗转乘汽车到达景德镇首赴瑶里指导。并经瑶里抵达舍会山看望浙皖赣边坚持三年艰苦卓绝游击战争的红军指战员,并召开皖赣特委会议,传达了党中央指示,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为了全民抗战的大局,需立即教育红军指战员转变观念,与国民党化敌为友;将红军游击队改名为"江西抗日义勇军第二支队",并及时做好战士们的思想教育转化工作。

1938年初,(春节前最后一天),皖浙赣边红军游击队350余人组成的江西抗日义勇军第二支队,从舍会山下山开进瑶里,正式接受改编为新四军第一支队2团3营。驻扎在瑶里河西的吴家祠堂、敬义堂、宏毅祠;与一河之隔的河东国民党被当地百姓戏称为"一河两党"。当时局面异常复杂,为做好与国民党"摒弃前嫌共同抗日"相关系列工作,刚任新四军第一支队司令的陈毅随后二赴瑶里:一是看望慰问改编部队;二是在敬义堂召开党和军队干部会议,宣布党中央关于南方八省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的决定;澄清思想、统一认识;三是改皖赣特委为皖浙赣特委,加强瑶里改编工作……
陈毅就是在新四军瑶里留守处这间"敬义堂"(清嘉靖年间登仕郎的书斋)旧居中,主持当时中共皖赣特委会议,完成了上述纷繁复杂的改编工作;并领导了新四军瑶里留守招兵处分别深入祁门、休宁、至德、浮梁和景德镇农村招收新兵工作,十余天内招兵200多人,为党领导的新四军第一支队的壮大添增了新生力量……

陈毅并在国民党统治区域瑶河东岸的程氏宗祠召开群众大会,宣传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唇枪舌剑与国民党艰辛谈判周旋,最后达成共识。将经过整训改编的"江西抗日义勇军第一支队"(含新招200多人),编入新四军第一支队(司令员陈毅)第二团第三营。新四军驻瑶里留守处仍留下部分人员,处理善后事宜。
新编三营于1938年2月10日在瑶里举行了盛大的抗日誓师大会后随即开拔安徽歙县潜口集中进行三个月整训。马不停蹄奔赴抗日前线的炮火硝烟中……
1938年6月17日在新四军先遣支队副司令粟裕率领下,先遣支队一部和三营抵达标江苏省镇句公路韦岗赣船山、高骊山口伏击日军,击毙日少佐土井、大尉梅泽武四郎以下十余名;伤数十名,毁军车4辆,缴获大批武器、物资。小试牛刀、旗开得胜。司令员陈毅即兴作诗《韦岗处女战》庆贺:
故国旌旗到江南,终夜惊呼敌胆寒;
镇江城下初遭遇,脱手斩得小楼兰!
随后,三营在抗日的战场上逐渐锻炼成长,积小胜为大胜,淬火成钢为"劲旅"。被群众称赞为"老虎团"。
后来的解放战争中也屡建奇功,成为一支所向披靡无坚不摧的"英雄部队"。

"江南第一衙"
浮梁县衙位于景德镇市浮梁县浮梁镇旧城林。我们去参观时正巧赶上重修关闭不得而入。它矗立在一片平整开阔地的中央,坐北朝南,主体建筑在东、中、西轴上呈三列由南向北依次排列,占地面积2356.97平米。远远望去古建筑群一大片,很是威风。
浮梁县衙是我国江南唯一保存完整的封建时代的县级衙署。之所以能饮誉"江南第一衙"美称,是因为它具有无与伦比的三大独特优势:
一是地理优势,而今浮梁县虽归属景德镇市所辖,可当年全国闻名的"瓷都"景德镇,却归古浮梁县管辖。又因景德镇静生产的瓷器、茶叶,贡赋多,深受朝廷重视,所以古浮梁属于上邑;称得上景德镇的"大哥"。因此皇上特"开恩"赐予浮梁知县官居"五品",高于全国所有的县令--"七品芝麻官"。
二是历史悠久。始建于唐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的浮梁古县衙,亦因景德镇生产瓷器规模不断扩大、质量上乘声名远播而水涨船高,衙门越修越气派……

三是建筑规格高。也是依仗着管辖"瓷都"景德镇的优势"财大气粗"。清道光(公元1821年)重修的县衙的建筑规制更高。中轴线上分布有"照壁、头门、仪门、衙院、六房(吏房、户房、礼房、兵房、工房、刑房)和大堂(正堂)、二堂、三堂等级森严;还有花厅、后花园"等颇为奢侈。
现存浮梁县衙是修复后中轴线上的六组古建筑,南至照壁,北至后院北围墙,东西两侧以衙院围墙为界;前后长达千余米,深墙大院,威风凛凛。早五年前我曾游览过保存最完好的北方古城--山西平遥,平遥古城内也有保存最完好的县衙,其建筑规制还不及现存浮梁县衙的四分之一。依此类推,浮梁县衙被称之为"江南第一衙"一点也不为过,当之无愧。
可是,在数千年的封建时代秉承的"……衙门朝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的理念中,即便衙门修得再高大再漂亮也无济于事,照样让百姓望衙兴叹!
当然,现存一处文化古迹,供后人游览凭吊还是有几分积极意义的。

 2023年2月10日

马齐峰,男,浙江省东阳人,1957年8月出生,文化程度,大专。铁路退休,曾任工人.干部,从事单位行政.宣傳部门工作数年。

从株洲日报业余通訊员起步,曾上报刊杂志铅印文字60余万字,其中含少量随笔.杂感之类散文。退休3年多后也在《广铁老年》.《铁路老年体肓》《快樂老人报》.《株洲晚报》等媒体上刊文数十篇。学习写作已成为老年业余生活的组成部分。

本刊顾问:龙国武 刘诚龙 俞荣斐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