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国立命勇攀计算数学高峰,上下求索奋进磅礴学术人生--深切缅怀杰出院友石钟慈院士

 江海博览 2023-02-17 发布于浙江

深切

缅怀

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著名数学家、中国计算数学事业的建设者和领导者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浙江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杰出院友石钟慈先生,于2023年2月13日13点40分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89岁。

图片

“国家的需要,就是我的研究方向”

石钟慈先生1933年12月出生于浙江鄞县。1951年,他怀抱着要把国家建设好的强烈愿望,由家乡宁波考入浙江大学数学系。那时“南浙大、北清华”的数学系备受推崇,数学家陈建功、苏步青、徐瑞云等都在浙江大学任教。大一时,徐瑞云开设的微积分课程对学生的要求十分严格,规定70分才能达到及格水平,在老师的鞭策之下,石钟慈最后考试得到了90多分,这也为他的未来数学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52年,全国院校调整,他转入复旦大学数学系继续深造。1955年,在陈建功先生指导下完成了单叶函数论的大学毕业论文,当年的《解放日报》还发表文章称赞该论文的创新性。

毕业后,石钟慈进入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工作。在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先生的指导下,毅然投身在当时国内一片空白,却对对国防和国计民生拥有重大意义的计算数学领域。1956年,他赴苏联攻读计算数学,1960年回国后在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工作。曾任中国科技大学数学系主任和计算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计算中心主任,科学与工程计算国家重点实验室首任主任、中国数学会副理事长和中国数学会计算数学分会理事长等。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数理学部院士。

“国家要强大,科技绝不能落后”

石钟慈先生在著名数学家冯康先生的带领下,在有限元方法方面取得了独创性的研究成果。为了获得最前沿的计算数学知识,1981年,已经48岁的石钟慈先生决定去国外深造。受徐瑞云老师的影响,他将德国选定为进修目标。由华罗庚先生、冯康先生和吴文俊先生推荐,申请到了德国的洪堡基金,师从法兰克福大学施图默教授,在那里开展了非协调有限元的研究。他提到自己“后来计算数学的工作都是从这里开始的,没有这次出去,我的科研工作就会停留在80年代初那个时期的水平。”

基于国家淮河治理等实际需要,他提出了样条有限元方法,引发大量后继工作。他提出了一种新的非协调有限元收敛性判别准则,证明了在工程界有重要应用价值的一系列有限元的收敛性。这是迄今国际非协调有限元研究领域最深刻和系统的成果。石钟慈先生始终奋斗在计算数学研究前沿,取得丰硕成果。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华罗庚数学奖,苏步青应用数学奖等,并曾担任国家攀登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

“我只是中国计算数学发展的见证者”

石钟慈先生在国际数学界享有盛誉,他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祖国的科学和教育事业。作为中国计算数学的开拓者之一,他感恩母校和老师们的培养,也为学生取得的成绩感到自豪和欣慰。他谦虚地表示自己只是中国计算数学发展的见证者,个人取得一点成绩之后,要努力地做些事情回报国家和社会。

石钟慈先生热爱教学,他讲课很好,非常受学生欢迎,多次被评为优秀教师。他认为,教书不但不影响学术研究,还能够互相促进。他的许多学生已成为国内外计算数学的学科带头人,其中包括中科院院士、军工专家、“银河”计算机的研制发起人等。

作为校友,石钟慈先生对浙大数学始终抱有深厚的情谊。他曾多次来院进行学术报告,多次来校参与浙江大学校庆、数学科学学院院庆等重要纪念活动,与学院师生座谈交流。在学院九秩华诞庆典活动上,他作为校友代表致辞,回忆了自己在浙大数学系读书时的生活点滴,并希望学院继续发扬“陈苏精神”,实现数学一流学科建设的宏伟目标。

图片

斯人已逝,风骨长存。学院师生将始终感念石钟慈先生的卓越贡献,学习他为国奉献、求是创新、勇毅奋进、立德树人的伟大精神。

向石先生致以

崇高的敬意和永远的怀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