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浩瀚如海的“洞庭湖”,到底如何自废武功,把自己玩成“一条河”

 月亮是什么 2023-02-17 发布于浙江

只要提到洞庭湖,首先想到的一定是范仲淹《岳阳楼记》。读书时那可是人人都要反复背诵的,“衔远山,呑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这两句话,即使过了几十年,仍然铭刻在心。

民间一直传说洞庭湖方圆800里,说明它大,大得像海一样。除了《岳阳楼记》的诗句可证明,唐朝诗人孟浩然也被它的气势吓倒,在《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留下“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这一千古绝句。

文章图片1

岳阳楼与洞庭湖

可是经过长时间的发展演变,玩来玩去,洞庭湖竟然自废武功,差点把自己的命玩丢。到了现在,它似乎已经不再好意思说自己是湖,反而将要变成一条河。

那么,曾经浩瀚如海的洞庭湖,究竟是如何自废武功,把自己玩成一条河的呢?这就必须从头说起。

一,远古时代洞庭湖是“南海”的一部分

远古时代是指人类社会进入有文字记载之前的时代。当时的江汉平原,除了周边山区和丘陵地带,还全部泡在深水中。

长江、汉水、澧县、沅水、资水、湘水等河流,在冲出山地后,全部汇聚在一个巨大谷盆中,形成一个地跨湖北、湖南两省的巨海,甚至向东伸展到江西湖口一带。

这么大的一片水域,用“湖”来相称并不合适,只有用“海”来命名,才更符合它的体量。那时人们应该称这里为“南海”。如果深挖古籍,还是可找到有关“南海”的些许记载。

二,先秦时期洞庭湖是“云梦泽”的一部分

先秦时期,指的是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前。

在与商、周两朝历史有关的史料中,我们总是时不时发现,会有“云梦”和“云梦泽”这些泛地名的出现。许多人总把它们混为一谈,但我认为两者之间其实是有本质区别的。它们应该分别代表两个不同的时代。

前者应该是“南海”萎缩后,又进一步被分割、解体的产物,后者是河水携带泥沙进一步沉淀后的产物。

有证据表明,“云梦”现在虽然被合称在一起,但其实分指两个不同的区域。就像现在许多大型湖泊一样,虽然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但不同区域又有不同的名称。

也就是说,当时的“云”和“梦”,虽然分别指代不同的区域,但两者之间又是连接在一起的。

“云”的范围,很有可能在现在的江汉平原北部地区,“梦”很有可能在现在江汉平原的南部。也就是说,后来出现的“洞庭湖”,应该就是在古代“梦”的所属区域。

由“云梦”演变成“云梦泽”,非一日之功,当然也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只是到底是在什么时候成为“云梦泽”的,现在已经难以确考。

文章图片2

先秦时期的洞庭湖

三,从云梦泽到洞庭湖

有人说,云梦泽指长江以北地区,并不包括现在长江以南地区的洞庭湖。为了加强说服力,他们甚至列举了这样的证据:《史记·货殖列传》“江陵故郢都……东有云梦之饶”,《河渠书》“于楚,则西方通渠汉水云梦之野”。

这些记载不容置疑,但并不能成为否定“云梦泽”应该包括长江以南地区的证据。

写文章时人们总是信手拈来,根据自己上下文的需要来描述或记载,难道没提到其他的,就要被否认吗?

洞庭湖的出现,应该是在“云梦泽”进一步萎缩后的产物。随着泥沙进一步沉淀,许多地方陆续露出水面成为沼泽,那些早已出现的沼泽,也开始慢慢成为陆地。

随着“云梦泽”进一步解体,规模进一步缩小,于是原本连接在一起的“云”和“梦”开始挥手告别。长江以北地区仍以“云梦泽”相称,已经被摔出原来主体的长江以南地区的湖泊,开始出现新的名称,它就是“洞庭湖”。

文章图片3

云梦泽与洞庭湖示意图

“洞庭湖”这个名称,到底是什么时候出现的?估计没有人能够说清。但是最晚至战国中期,它已经存在。爱国诗人屈原在写《九歌·湘夫人》这首诗时,就已经开始提到它:“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由于地势的北高南低,“云梦泽”进一步沼泽化,上游地区涌来的大量的河流,难以抵达云梦泽,只好主动向南部的“洞庭湖”一带求生存。

在大自然鬼斧神工之下,小湖变大湖,大湖又不断膨胀,最后就慢慢变成“八百里洞庭”。

文章图片4

洞庭湖

四、西汉时期洞庭湖进一步扩大

两汉时期,江汉平原的地形地貌,继续在发生变化。变化的推动力仍然只有一个:长江、汉江的泥沙淤积。

于是现在的荆江北岸,与汉江南部的三角洲,由伸手想牵,到逐渐合抱到一体。能够最直观反应这种变化的,就是在现在的监利县境内,也就是赫赫有名的“章华台”那里,政府新设置了“华容县”。

之所以要设立“华容县”,就是因为这里已经开始成为鱼米之乡,许多人涌向这里,政府要想将他们纳入有效管辖范围,当然得建立行政机构。

文章图片5

东汉时期的洞庭湖

五、东晋时期洞庭湖扩张到“五百里”

还是那个原因,泥沙越积越多,这里的三角洲不断向东、向南方向伸出长长的手臂。

沼泽不断出现,陆地不断膨胀,早已走上衰退不归路的“云梦泽”,继续萎缩,锐减近半。源源不断涌来的长江、汉水,继续向南寻找新的分水道。

到了东晋永和年间,长江不仅分出沧水,而且冲入“洞庭湖”周边的平原地区,用无情之手把它们淹没,最终与已经出现的“洞庭波”合并。

也就是说,洞庭湖的规模仍然在扩张。大量的来水,帮它吞食了周边地区原有的陆地。此时的洞庭湖,虽然还没有扩张到“八百里”,但也大约拥水“五六百里”。

文章图片6

南北朝时期的洞庭湖

六、唐宋时期洞庭湖面积达到峰值

唐宋时期,南方的经济活力超过北方,古人对治理长江愈发重视,而荆江两岸成了长江防汛的重中之重。

随着大堤防坝的出现,以及不断的修筑加固,长江的江面受到束狭,导致泄洪不畅,水位开始抬升,洪灾反而来的更多更猛。

人们只好继续抬高大堤,一旦出现五十年一遇或者百年一遇的大水,溃堤决口的惨烈程度反而更大。这是人类在与自然搏斗过程中,不得不面临的现象。

虽然看起来有点恶性循环的味道,但随着人口的增殖,也是不得而为的事情。随后我们就可以看到这些现象。在溃堤和人为引流作用下,整个荆江大堤一段,开始形成了所谓“九穴十三口”的格局。

其中“北岸凡五穴六口,南岸凡四穴七口”。当然“九穴十三品”的说法,只是一种概述,荆江两岸的穴口远不止这些。

人们要分流长江洪水,不可能将其导入已经淤积成陆的原“云梦泽”地区,只能将洪水导入南岸的洞庭湖地区。于是,在人力干预的情况下,洞庭湖再度呈现扩涨趋势。

随着洞庭湖的湖盆不断向西、向南伸展,它又相续吞并了已经出现的“青草”、“赤沙”等湖群。

诸多湖泊连成一片,整个湖水面积骤然扩张,于是“八百里洞庭”真正出现。于是,人们在诗文之中,开始使用“八百里洞庭”一词。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就是写于此时:“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这个时候,就是洞庭湖的巅峰时刻。

文章图片7

北宋时期的洞庭湖

七、明清时期洞庭湖开始萎缩

明清时期,长江含沙量增长,荆江已然变成了地上河。从明代嘉靖年间开始,明政府应该是采取“舍南救北”的方针,将长江北岸的穴口全部堵住,仅在南岸保留地区保留了太平、调弦两个河口。

通过这两口,将洪水引入洞庭湖。清代仍然延续了明代的老办法。但是,也有许多意外发生。

因为溃堤,长江南岸又突然出现了两个新的河口:“松滋”、“藕池”。真是计划没有变化快。

于是,长江南岸出现了四口并存分流的局面。

文章图片8

明朝时期的洞庭湖

洪水仍然带来大量泥沙,湖床越淤越高。一遇洪水袭击,洞庭湖一定会出现泛滥四溢的场景。伴随着这种局面的不断循环,湖面继续以猛力,不断向四周扩张。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在长江南岸勇敢挥舞,所向披靡,自然在地表下留下伟大作品。

于是,这里出现了“西洞庭湖”与ll南洞庭湖”并存的局面。到了清朝的道光帝时期,鬼斧神工仍在肆意表演,洞庭湖的面积一度达到8000平方公里。这是自先秦以来的最高峰。

文章图片9

清朝时期的洞庭湖

然而,一切都在不经意外逆转。湖泊河流与人类相似,也有生老病死之时。

到了近代,洞庭湖在渡过一段时期的“湖生”拐点期后,逐步进入由盛转衰时期。

不久后,这里又突然进入有史记载以来演变最为剧烈的阶段。有专家指出,在100多年时间里,洞庭湖的水域面积,由鼎盛时期的8000平方公里,迅速萎缩到现在的2691平方公里。

这标志着洞庭湖进入到了加速萎缩期。具体的演化过程,可以参照下表。

文章图片10

1852年到1934年洞庭湖湖区变化

有些事看起来不应该发生,但却是真的。

根据历史记载,在咸丰二年(1852年),公安的藕池发生溃口。由于朝政腐败、财政拮据,竟然未能及时修复。

又过了8年,到了咸丰十年(1860年),这里再次发生特大洪水,不仅把原先的藕池溃口面进一步冲大,而且洪流还冲出了一条新的河流,它就是现在的藕池河。

又过了10年,也就是同治九年(1870年),湖北松滋发生了溃口事件。由于偷工减料,缺口修堵不牢,结果只过了三年,也就是同治十三年(1873年),这里再次闹出笑话。因为在原地又发生了一次溃口事件,洪水又在这里冲出了一条新的河流,它就是松滋河。

你们说清朝腐败不腐败?难怪后来被人们推翻。

从此,荆江四口分流入洞庭湖的局面开始形成。这种情况让这里的江湖关系,再次发生巨大变化。

文章图片11

洞庭湖“四口、四水”水系格局

四口之水,夺流改道,不仅淹没了湘、资、沅、澧四水之间己有的三角洲,而且还用蛮力迫使四水改变流向。

四水和四口,在这里相互打闹,相互干扰,彻底打乱了原有的水系格局。

水系格局的彻底改变,使得泥沙更加难以排出,不得不大量淤积在湖内。与此同时,由四口携带来的长江泥沙,又在洞庭湖的西北方向淤积成堆,进而形成新的三角洲,并迅速向东、向南方向推进。

此外随着人口的进一步增长,为了解决粮食问题,人们不得不围垦湖地,这里开始出现人进湖退的局面。

经过这番折腾,到了民国时期的1935年,洞庭湖的面积已经大规模萎缩、分解?原本一体的水域,竟然被分割成注滋口、岳临、大通湖、苍梧台、飘尾等五个区块,总计在268万亩。

文章图片12

枯水期的洞庭湖看起来像一条河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相当重视洞庭湖及周边地区的治理。但是洞庭湖已经进入分解和淤积的不归路,它的衰老已经无法挽回。

到了2000年,曾经浩浩荡荡的800里洞庭,仅仅剩下300里。

于是,只要到了枯水期,这里时不时就会出现一条条的身影。它曾经是浩瀚无垠的洞庭湖,但它看起来却又似乎只是一条河。

参考资料:

《八百里洞庭湖,是怎样变成“一条河”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