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窦伯岁墓志》看三苗之后与扶风窦氏的关系

 关中汉的藏经洞 2023-02-18 发布于山东

20世纪 70年代,唐代党项首领窦伯岁墓志出土于陕西省榆林市横山县殿市镇杏树峁村,现藏横山县文化馆。

横山出土之《唐窦伯岁墓志》主要记载了唐代夏州地区党项首领窦伯岁的家族世系,窦伯岁本人及其曾祖窦罗磨、祖父窦越磨、父窦铁山所担任的各种职官名号。墓志不仅详述了唐史史籍未载之党项羁縻州长宁州及党项酋豪窦氏家族,还反映了窦氏家族的身份认同、汉化风气及其对于晚唐夏州藩镇武力的渗透。

窦伯岁之族属及党项羁縻州

中古时期的窦姓,一为汉姓,一为鲜卑姓,一为羌氐姓。根据志文,窦伯岁的郡望为扶风。汉人窦氏之郡望多为扶风,如《元和姓纂》卷九云:“窦犨为晋大夫,仕赵简子,裔孙汉丞相婴。窦婴之先,本居清河观津,后徙扶风平陵。”《古今姓氏书辩证》卷三四云窦婴堂兄窦充“避秦之难,徙居清河,二子:长君、广国。广国字少君,章武景侯,二子:定、谊。谊生赏,袭章武侯。宣帝时,以吏二千石,徙扶风平陵”敦煌遗书 S.2052 号《新集天下姓望氏族谱一卷并序》云:“歧州扶风郡,出十一姓:窦

……。”P.3421号《氏族志残卷》亦云:“扶风郡出六姓,歧州:马、窦……。”鲜卑窦氏将其祖源比附于扶风窦氏,如《元和姓纂》卷九记鲜卑窦氏“状称本扶风人。窦武被诛,后人雁门太守统北奔鲜卑拓跋部,为没鹿回部大人,赐姓统豆陵氏,魏孝文改为窦氏”。《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亦云鲜卑窦氏“本扶风人,汉大鸿胪卿窦章之后,因避窦武之难,亡入鲜卑拓跋部”。姚薇元先生即指出鲜卑窦氏“称窦章后,当系冒托无疑”。羌氐窦姓多见于两晋十六国时,如后秦姚苌统治时期,有“南羌窦鸯率户五千来降,拜安西将军”。《华阳国志》记西晋末巴氐李特入蜀后,曾修改西晋广汉太守辛冉悬赏令为:“能送六郡大姓阎、赵、任、杨、李、上官及氐叟梁、窦、符、隗、董、费等首,百匹。” 从氐人长老中有窦姓可知窦在巴氐中为豪族。《晋书·周琼传》云:“初,氐人窦冲求降,朝廷以为东羌校尉。”《资治通鉴》亦称窦冲为“武都窦冲”,而武都向为羌氐聚居区。志文称窦伯岁“本始西域三苗之后”。《后汉书·西羌传》云:“西羌之本,出自三苗,姜姓之别也。”《隋书·党项传》云:“党项羌者,三苗之后也。”《通典·党项传》则记“党项羌,在古析支之地,汉西羌之别种”。窦伯岁生活于唐代党项羌聚居之夏州,娶党项大族拓拔氏女为妻,且终官于夏州左厢子弟都知兵马使,其出身于党项羌无疑,且其姓氏如前考,可上溯至两晋十六国时。志文称窦伯岁郡望为扶风,又指出其祖源为党项羌,看似比较矛盾,但反映了当时中原推崇门第贵阀之风气已经影响到夏州地区的党项酋豪。此种攀附暗指党项窦氏之先祖为进入党项部落的扶风窦氏,这与鲜卑窦氏将祖先追附为逃入鲜卑拓跋部的扶风窦氏之后异曲同工,又有所不同。因为党项窦氏在攀附扶风窦氏的同时,仍然在坚持自己出于三苗之后的非汉族群血统,而鲜卑窦氏则借攀附扶风窦氏而宣称自己是扶风窦氏之后,放弃

了对鲜卑血缘的身份认同。此种推崇门第贵阀之风气在夏州地区的党项酋豪中多有波涉。

党项窦氏为何标榜自己的郡望为汉人士族窦氏的郡望扶风?这应该从两方面来分析,一方面,郡望是中古社会界定士族的重要标准,又为士族群体所推重。在唐廷创造了蕃姓士族这一新概念后,党项拓拔氏获得了西平郡这一郡望,拓拔思泰封爵即为西平郡开国公,但由于安史之乱前后党项拓拔氏攀附鲜卑拓拔氏,此一郡望便为党项拓拔氏所放弃。相对于党项拓拔氏,党项窦氏在党项酋豪中属于第二层次,其与唐廷的关系也并不紧密,因此没有自己的郡望,所以借攀附扶风窦氏而获得郡望。

另一方面,党项窦氏既标榜自己的郡望为扶风,则通过这一地缘符号成为扶风窦氏一族,如此便具有了所谓的“士族”身份。具有这样的身份对于窦伯岁来说十分有利,因为窦伯岁任官夏州左厢子弟都知兵马使,为夏州藩镇左厢部队下辖的子弟军的军事指挥官。窦伯岁通过攀附扶风窦氏,可以消泯族群边界,更好地融入此一官僚系统。另外,《窦伯岁墓志》记其“奄终私室”,可知他在夏州城内应有一宅第。窦伯岁定居以汉人为主要居民的夏州城中,其伪冒的扶风窦氏身份对于其融入城市生活也是比较有利的。

党项窦氏虽然攀附扶风窦氏,但是仍然坚持自己为三苗之后,余以为有两点原因。第一,三苗是唐朝官方界定的党项祖源,党项窦氏声称族出三苗即代表接受了这一官方概念,但同时也可以

借此来强调自己出于非汉族群的身份。从《窦伯岁墓志》来看,窦伯岁曾祖名窦罗磨、祖父名窦越磨、父名窦铁山,这些名字非汉色彩浓重。窦罗磨、窦越磨、窦铁山世袭党项羁縻州刺史、都督,没有担任夏州藩镇的官职,也因此没有进入夏州城居住,这样就保留了在夏州城外的部落行居习惯。坚称祖源为三苗之后,而攀附扶风窦氏则成为他在夏州城市汉人社会生存的一种策略。

第二,窦伯岁在担任夏州蕃镇武官的同时,还担任党项羁縻州长宁州都督。后者使他具有对属部的管辖权,这样窦伯岁得以长期与党项部民保持联系,对于维持他的身份认同观念起到了促进作用。窦伯岁作为夏州藩镇子弟军的统领,其麾下当有不少党项士兵,窦伯岁以三苗之后的身份认同为号召,可以极大地凝聚党项士兵,以利于其指挥作战。

窦伯岁曾祖、父与唐廷之关系

从志文“安附边隅,率拜首领,公勤报国,传之不朽”来看,窦伯岁先祖为内徙党项之首领,且世代相袭,对唐王朝忠心耿耿。志文记窦伯岁曾祖窦罗磨“立志竭忠,宏规盖古。窦罗磨于大历二年(767)九月十日被敕授大首领,长宁州刺史。其年十月廿二日被敕告加殿中监、上柱国。《册府元龟》云:“大历二年九月,吐蕃寇灵州。十月,党项首领来朝,请助国供灵州军粮。”《窦伯岁墓志》亦称窦罗磨“立志竭忠,宏规盖古。”盖指其主动请求上供军粮而言。

窦罗磨所任刺史之长宁州据《新唐书·地理志》为剑南道泸州都督府下的羁縻州,在两唐书地理志党项羁縻州中未见其名。窦罗磨为党项羌首领,其任官之长宁州断不为泸州都督府下之长宁州。从窦罗磨意向灵州献助军粮来看,其应与灵州官府联系紧密,其所任官之长宁州应直接隶属于灵州都督府。

《窦伯岁墓志》记窦罗磨于大历二年(767)被敕授长宁州刺史,唐制羁縻府州都督、刺史为部落首领家族世袭,而《窦伯岁墓志》并未记载在窦罗磨之前还有长宁州刺史,可见窦罗磨是第一任长宁州刺史,长宁州应是唐代宗即位后新设的党项羁縻州。窦罗磨之后党项窦氏世袭长宁州都督,直至窦伯岁。从窦伯岁葬地来看,长宁州应在银州一带。

根据志文,窦罗磨之子窦越磨没有入仕。窦越磨之子窦铁山于会昌二年(842)十月十九日被敕授长宁州都督。窦罗磨任官长宁州时仅为刺史,窦铁山任官长宁州时官拜都督,可见长宁州在会昌二年(842)已由羁縻州升为羁縻府。

窦伯岁与夏州藩镇之关系

从志文来看,窦伯岁于唐僖宗乾符年间去世,终年七十四岁,则其当生于唐德宗贞元末年。会昌五年(845)六月二十三日,窦伯岁被授命担任夏州左厢子弟兵马使兼长宁州都督,时已至壮年。

从窦伯岁自会昌年间至乾符年间任长宁州都督,可知唐宪宗元和以后直至唐末,银夏一带的党项羁縻府州仍然存在。窦伯岁既担任夏州左厢子弟兵马使,志文又云其终于私室,其应长期生活于夏州城内,在夏州还有私宅,去世后才葬于长宁州地界。正由于长宁州在元和以后已为夏州管辖,所以窦伯岁才长期在夏州任藩镇军职。

结语

综上所述,窦伯岁家族为史籍未载之银夏地区党项大族。自窦伯岁曾祖窦罗磨始,唐廷均敕授窦氏家族,担任党项羁縻府州长宁州刺史、都督。志文开宗明义述及窦氏家族之郡望、族源,一方面表明窦氏家族深受汉地社会风气影响,一方面又体现了窦氏家族之身份认同。党项窦氏接受了唐廷对于党项族源的界定,自称为三苗之后。这一方面是由于时至唐末,中原王朝所塑造的党项人为三苗之后的观念已经根深蒂固,加之党项窦氏世袭唐羁縻府州都督,对唐王朝保持着较强的政治认同,基于传统观念和忠唐的政治立场,党项窦氏采纳了唐廷对于本族族源的界定。另一方面也是受到夏州藩镇幕府文职僚佐的影响。由于窦伯岁与夏州节度随军江诂交游,江诂把中原王朝官修史籍对党项祖源的描绘,照搬到了窦伯岁的墓志中,窦伯岁因此成为三苗之后。窦伯岁既被称为三苗之后,又被称为扶风窦氏,保持了双重身份认同。与党项拓拔氏不同,由于远离唐廷,始终活动于夏州地域,党项窦氏没有深度汉化,因此坚称自己为三苗之后,以保持非汉民族特点。但由于窦伯岁为夏州藩镇武职军将,在夏州城内居住,不可避免地受到城市中汉人社会风气的影响,因此他也攀附扶风窦氏,自称为扶风窦氏。

窦罗磨被唐廷敕授大首领及长宁州刺史,是在安史之乱后吐蕃与党项联合寇唐,仆固怀恩之乱又使唐西北边防局势愈加不稳,唐廷采纳郭子仪建议将党项迁徙、新置羁縻府州的背景下进行的。由于各党项羁縻府州刺史在仆固怀恩之乱后积极入朝,加之朔方节度使路嗣恭在灵州威信大著,安抚党项有力,隶于灵州之长宁州刺史窦罗磨也随势入朝,在长安请求助献灵州军粮以抗吐蕃,显示了对唐王朝的忠贞不二,因此被志文高度称赞。窦罗磨之孙窦铁山继任长宁州都督时,长宁州已由羁縻州升为羁縻府,这与其地党项人口的日益增多密不可分。窦铁山之子窦伯岁继任长宁州都督后,又兼任夏州左厢子弟都知兵马使,这一方面说明其时长宁州已由灵州转隶于夏州,反映了唐廷对内徙党项分而治之的政治策略,另一方面表明窦伯岁继承了盛唐以来党项酋豪进入藩镇军事系统,掌握藩镇武力的军事传统。

附:《唐故夏州左厢子弟都知兵马使兼长宁州都督窦公墓志铭》

夏州节度随军江诂撰

公之氏族郡在扶风,本始西域三苗之后。安附边隅,率拜首领,公勤报国,传之不朽。曾祖讳罗磨,立志竭忠,宏规盖古。大历二年九月十日敕授大首领,长宁州刺史。其年十月廿二日敕告加殿中监、上柱国。祖讳越磨,立性清贞,道高不事。父讳铁山,承袭宿勋,名芳上国。会昌二年十月十九日敕授长宁州都督。公讳伯岁,□扶智略,武识安危。会昌五年六月廿三日牒授左厢子弟兵马使,充长宁州都督。年迫从心,乾符□□□□□月廿四日忽疾,奄终私室,享年七十四。娶□□□□拔氏女□□□□□□□□□□□□□□□□□男。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