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代人的日常生活》:古人如何上厕所?

 装装子的书房 2023-02-18 发布于重庆

2023年第7本


文/装装子 


这本书挺有意思的,语言通俗幽默轻松,把古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介绍得比较清楚,也很好懂。

但是这本书也被某些人批得很惨,原因是作者之前在书中提到中秋节时,说这节日来源于韩国。于是批他“歪曲历史,误人子弟,师德败坏……”

关于这个问题,其实我也不知道,才疏学浅……而且我看到的这版,已经没写中秋节来历了。

从个人的观感来说,如果你想了解古人文化,但又讨厌啃学术性著作,那么此书非常值得推荐。



 


读书笔记



一、古人如何上厕所?

一开始厕所只是挖一个露天坑,后来加了墙壁屋顶,以及,猪圈。

有猪圈的厕所,古时叫圂厕。

用什么擦屁股呢,远古时期用树叶、秸秆、卵石,甚至土块;后来用厕筹,也就是竹片或木片;再后来才是用纸。

这勾起了我的儿时记忆。

小时我家茅厕就是人猪混用型。每次蹲粪坑,猪就在背后缝隙很大的木板圈里,明目张胆地观摩,还哼哼想跟我聊几句。

茅厕是用木板和竹片混盖的。上完厕所,随手在竹编门上掰一根竹片就解决了。这导致每隔一段时间,门上就会出现窟窿,我妈就得重新用竹片补编。

后来我上了小学,家里终于用上厕纸——我的作业本和书。


二、古人如何起名字?

姓、氏、名、字、号都有什么区别?

姓是为了标识共同的血脉,实际上是一个部落的族号;氏是为了让子孙后代有各自的区别而创立,实质上是一个支脉的徽号。

平民和女人没有氏,他们只有姓。

后来没人用姓了,所以姓与氏也不再区分。

写到这儿,想起那天儿子学了“姓”字,问我为什么它是女字旁?我回答不出。

第二天看了这书,才知其因。

原来,因早期是母系社会,孩子生下来时,只知道母亲是谁,而不知父亲是谁,所以最古老的姓里面都带有女字旁或女字底,上古八大姓“姬、姜、姒、嬴、妘、妫、姚、姞”皆是如此。所以“姓”字是女字旁,也就不足为奇了。

后来,成了父系社会,男人们自立门户,开始用氏。因为姓是一个血统共用的,高低人等都有,而氏更能体现其高贵身份。久而久之,姓与氏也就不分了。

名和字呢?名是孩子幼年时用的称呼,字则是成年后才会有。

古人称呼名和字是非常有讲究的,除了长辈,别人都只称你的字。

平辈之间直呼名字是非常无礼的行为,所以古人骂人时才会“指名道姓”。

至于号,则大多是文人给自己取的雅号。


三、古人如何计算年份?

1.王位纪年法:即以君主即位那年为纪年起始,累计纪年。

2.皇帝年号纪年法它与王位纪年法的区别在于:每个皇帝都有一个专门用于纪年的年号,以年号启用那年为开始,累计纪年。皇帝在位期间改年号,叫“改元”。老皇帝死了,新皇帝即位,启用新年号,叫“建元”。

3.干支纪年法:利用“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的排列组合来排序纪年。

4.大事件纪年法:以大人物出生的年份或大事件发生的年份为纪年起始。



四、古人的婚姻是怎样的?

古代婚姻制度的正确说法是:一夫一妻多妾制。

古时婚礼有六个步骤: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纳彩:求婚,送见面礼。
问名:托媒人去问女方的姓名及生辰八字。
纳吉:男方家要找人占卜,八字合,吉利,订婚。
纳征:男方家给女方家送聘礼。
请期:男方家择定婚礼日期,备礼告知女方家,并征得其同意,民间俗称“提日子”。
亲迎:婚礼仪式。

古偶剧里妾比妻嚣张,且可以被扶正的情况,在古时几乎不存在。

妻子的地位是家中女主人,妻子是娶来的,妾则是纳来的,正所谓“娶妻纳妾”。

纳字的意思是接收,像东西一样,花钱了就可以买。既然是买来的,自然也可以卖出,古代的妾是可以用于交易的。

假如将妾升为妻,就是触犯了刑律,两口子要服刑一年半,而且事后照样得遵法离婚。

明代法律规定:妻打妾,只要打不残打不死就没事;而妾打妻,要杖一百。

古时男子还不可随便休妻,除非妻子犯了“七出”。无故休妻,丈夫会受刑罚。

“七出”指:不生儿子;出轨;不孝顺老人;犯口舌;盗窃;嫉妒心重;患有重病。

古代“和离”和今天普遍的协议离婚类似,程序也大致相同。

首先,夫妻双方都有离婚意愿并达成一致。
其次,双方家长亲眷需要同意。
再次,丈夫要出具和离的文书,夫妻双方及父母签字画押。
最后,将和离文书上交官府,得到准许后更改户籍,“和离”便完成了。




五、古代一两银子值多少钱?

以宋朝为例。一枚铜钱为一文,一千文为一贯,一贯铜钱等于一两银子。

以米价换算,一文钱差不多是0.7元,一两银子差不多合700元。

到了明朝。一两银子买两石米,相当于今天的1000元多。(一石米约为145斤)

宋朝一两银子合700~800元,明朝一两银子合1000元,清朝一两银子合350~700元。

古人用钱时会随身带两样东西:一是剪子,二是戥(děnɡ)子。使用时,用剪子剪下适量的碎银子,用戥子称。



六、古代有哪些税赋?

1.田租:一般交东西,例如谷物和刍稿,刍稿就是草料。

2.人头税,按家里人口数量交。3~14岁的少年儿童,每人每年交二十三钱;15岁就是成年了,每人每年交“一算”,一算为一百二十钱;养奴婢了,每个奴婢每年交两算。

3.服役类:更卒:每年给当地政府义务劳动一个月,挖个水渠,修个城墙;正卒:去首都给朝廷当兵,一生一次,一次一年;戍卒:每年都要去边境戍边三天。不去戍边,每年交三百钱。

4.汉朝献费:意为孝敬皇上,每人每年六十三钱。

5.户赋:以家庭为单位,每户每年交二百钱。



七、古人怎么上学?

中国古代的学校分为两大系统,一是官学,二是私学。

中央级别的官学,就是我们经常听到的太学和国子监。

地方官学,就是各级行政区划内官府办的学校,又称乡学或学宫。

官学的经费来源,主要靠政府拨款加士绅商人的捐赠,以及“学田制度”。

学田制:即国家拨给学校或者学校自行购置一定数量的土地,作为学校的固定资产并租给附近的农民耕种,所得收益就可作官学开支。

官学不仅是免费的,还能领零花钱。

官学也收“自费生”,即不是中央直接选拔的学生,而是由地方官推荐的贫寒子弟,他们就得自付食宿,要一边打工一边求学。

汉朝的官学叫太学,每年一次考试叫“岁试”。考得好可授官,考不好得退学,考得一般继续读。

唐朝的官学考试颇多,每十日,每月、每季、每年都得考。连续三年考不好,或旷课太多也要被退学。

上官学,每年大概能休15天。


八、古人如何参加科举考试?
如图:


 
县试是古代读书人参加的第一次官方考试,地点为其所在县,一般由知县主持,在每年的农历二月举行。

县试合格者将参加府试。一般在每年农历四月举行,地点在府城,由知府主持,连考三场。

府试合格的考生,被称为“童生”。

第三次考试叫“院试”,每三年举行两次,每次连续考两场。

院试通过,叫生员,即秀才。有了一定特殊待遇,如见了知县不用下跪,不需服国家的差役和徭役,还有资格进官学。成绩最好的被称为禀生,可按月获国家发放的粮米

考中秀才后,就有资格参加科举考试的正试了。正试分3个级别,分别是乡试、会试、殿试。

乡试三年一次,因多在农历八月,也称秋闱。主考官一般由进士出身的在京翰林或部院官员担任。考试地一般在省城,有专门的考场,叫作贡院。乡试共考三场,每场一天。

乡试后,秀才变举人。

举人可做官,不光免疫,还免税。地方官不能对举人用刑。

接着举人要拿着官府出具的路引,进京参加会试。

会试在北京的礼部贡院举行,由礼部主持,主考官由皇帝钦定。

会试因在农历三月举行,也称春闱。

举人进京赶考所乘坐的车叫公车,上插有一面黄布(黄色为御用颜色)做成的旗帜,旗上书写奉旨会试礼部会试四个大字,十分威风

会试后的录取者被称为贡士。

成为贡士后的一个月,考生就要参加殿试。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只考一天,由皇帝钦点的阅卷官阅卷。

最后是放榜。

考生按照成绩高低分为三等,分别为一甲”“二甲三甲

一甲就三个人,是皇帝钦点的,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

二甲、三甲各一百多人。

一甲叫作进士及第


,二甲叫作进士出身,三甲叫作同进士出身,其实都是进士。

考中进士后的出路一般有三种。最优出路是进翰林院,翰林院里高官云集,也是高官的培养地。状元一般授官翰林院修撰,榜眼和探花授官翰林院编修,分别为从六品和正七品。二甲中一些成绩好的,也会进翰林院,担任庶吉士,即实习生。

进士的次优出路是留在北京到朝廷各部门做官,即做京官。

进士最差的出路就是到地方任职,一般从知县这个级别做起。


九、古人如何算时间?
 



 


读书笔记


1.古代女子那几天怎么办呢?古人将那几天称为“月事”。女子会自己做“月事带”,然后在里面填充草木灰。

2.古人夏天用的冰块从哪儿来?冬天从湖中取结好的冰块,拿去地窖封存起来,以备夏天使用。

3.古人如何驱蚊?一开始用艾草、蒿草烟熏。到了宋朝,将其发展成蚊香。

4.古人如何取火?从钻木取火,到火弓(可加速旋转摩擦起火的工具),到阳燧(利用聚焦太阳光生火的工具),到火石、火镰。最神奇的生火工具是火折子,利用的是物理学上的复燃原理——已经燃烧的东西因为缺氧而处在一种半燃半灭的状态,当重新获得充足的氧气后又可以重新燃烧。

5.古人用什么化妆品?粉饼(用发酵后的米粉制成)、白铅粉(因铅有毒,用久了会变黄脸婆)、朱砂(红色矿石)、胭脂(用红蓝花制成)、黛(黑色矿物)。

6.古人用什么洗头发?皂角、茶枯、草木灰、淘米水、醋。

7.古人如何保护牙齿?一开始用盐、茶水、酒和明矾水漱口,后来用手指、树枝揩齿,然后是用动物毛做成的牙刷刷牙。

8.古人有哪些体育运动?投壶、蹴鞠。

9.古人寿命如何?平均寿命为:先秦18岁,汉朝22岁,唐朝27岁,宋朝30岁,清朝33岁。实际上,一般只要活过了10岁,就能超越平均寿命,活到四五十岁。也就是说,平均寿命的拉低,主要是因为存活率太低,以及太多人英年早逝或小小年纪就夭折!

10.古人如何看病?有钱人才看得起病,普通人生病,则“小病靠扛,大病等死”。

11.古人一天吃几顿?两餐,上午下午各一餐。有钱人中午会加一道点心。但是在宋朝,因为国富民安,就成了一日三餐,晚上甚至还吃宵夜。

12.古人为什么很少吃牛肉?牛是农耕社会很重要的劳力,历朝历代都有立法明令禁止杀牛。甚至在汉朝,杀牛等同于杀人,可以判死刑。但是老死、病死或意外死亡的牛,经过官府批准,可以吃。

13.古人为什么那么能喝酒?古时的酒度数不高。

14.七尺男儿有多高?秦代一尺是23.1厘米,汉代一尺是23厘米~23.6厘米,隋唐一尺在30厘米左右,宋代的一尺才超过30厘米。

15.古代主审官的公案上有四个签筒,签分别写有“执、法、严、明”四个字加以区别。“执”字筒内放的是捉人的签子,相当于现在的逮捕证。其他三个筒分别放着白、黑、红三种颜色的签子,白签每签打一板,黑签每签打五板,红签每签打十板。

16.古人为什么瞧不上绿色?古人认为绿色是“苍黄之间”色,即苍天的蓝色和土地的黄色调和而成的颜色,不上不下,颜色不正,是卑微的颜色。古代规定娼妓家中男子得戴绿色头巾,所以“绿帽子”成了被出轨的代名词。

17.古人有哪些假期?汉朝官员一年的假期总共有60天左右;唐朝100天左右;宋朝比唐朝还多;明清两朝每年的假期最多不超过50天。——越是专制的时代,就越需要加强对社会的管控,官员的假期也就越少。

18.古人如何寄信?驿站是专门给皇家和官府使用的,老百姓寄信只能捎人带,比如让商人带。或给专业的信客。

19.古人出行如何认路?官府有修路,叫“官道”。主要官道上,每隔一段距离就有一座驿站,或是30里,或是60里。沿着官道走,又有驿站指引,便不会走错路。除此之外,你到了某地找不到地方,还可以买路程书,即交通地图,或请一个“当地向导”。

20.古人有身份证吗?隋唐时期,官员的身份证是“鱼符”。职位不同,材质不同,上刻姓名、任职部门、官阶。鱼符分左右两半,左符放在皇宫内廷,右符由持有人随身携带。武则天称帝后,将鱼符改成了龟形,称“龟符”。到了宋代,鱼符被腰牌取代。





作者简介装装子,爱看书爱写作。越看书越见浅薄。
>>>>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