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行者系列 塔城山花烂漫

 新用户4010zxth 2023-02-18 发布于江苏

二零一五年的五月,距离四月份去了杏花谷的一个月之后,我们原班人马又相约去了塔城看山花。

这次我们是相约从135团部聚齐出发,在相约日期的前一天,艳叫上我一起去购买的蔬菜馕饼等食材,送去放到盛哥家里第二天装车赶往135团。

这次王哥也开了自己的车从乌鲁木齐赶过来,据说还买了一架三万多块钱的相机带着,要跟我们的摄影师红学摄影。还听说这位王哥是一家连锁抓饭店的老板,这次要给我们露一手他的厨艺,做一顿抓饭给我们吃,还有他的秘制烤肉。又有吃又有玩,听着都满满的期待!

我们赶到135会齐以后,发现这次组队只有九个人:小张兄妹没来,小张的妻子跟小胡一起来的,加上盛哥夫妻,我们同学艳,红,我三人还有王哥八个人,新进一个叫王爱华的135团的人,一共九个人。九个人三辆车太浪费了,于是商量以后决定把小胡他们开来的面包车放在团里不开去了,就用盛哥和王哥的车去完成这次旅行。

红,王爱华,小张妻子和我坐上了王哥的车,小胡过去坐了盛哥的车,我们就出发了,从135团的西北方往克拉玛依方向进军!

克拉玛依周边,可能是因为雅丹地貌的原因吧?没有什么好看的景色,感觉到处都是怪石嶙峋的,连绿色都很少见,让人提不起观景的心情,反而有点昏然欲睡的。

不知道走到了哪里?只知道走到了饭点的时间,车子在一排白杨树下停下了,准备埋锅造饭。可是车外野地里好大的风,刮的那排白杨树全部都朝着一个方向弯腰敬礼般的倾斜,这么大的风也不适合点火做饭,就凉调了两个菜,再打开买的现成的椒麻鸡,一人拿一块馕饼,开吃!

椒麻鸡是新疆的一道名吃,又辣又麻,辣的人吸溜吸溜的,麻的人舌头又厚又重的。可人都有点怪诞,越是麻辣,越是想吃,没有哪个肯不吃。大家就在此起披伏的吸溜声里结束了这第一顿饭。

继续上路以后,又不知道走了多久,还是不知道走到了哪里,路貌渐渐地变了模样了,有了绿地,有了生机。大家也有了观景的兴致,和拍照的欲望。

半下午的时候,我们开进了裕民县一个不知道叫什么名字的乡镇,他们说要在这里买上些羊肉做抓饭和烤肉用。我其实一直都在想一个问题:十个人的抓饭,用什么锅来做?

买羊肉的时候问了下红,才知道原来那个刘老师就是这个裕民县的人,娘家就在这里,就在我们现在买肉的这个乡镇,我们这次来到裕民县会去刘老师的一个堂兄家借住,在她堂兄家里用土灶铁锅烧抓饭。

买好羊肉以后又上车继续走,到傍晚的时候,我们拐进了一户农家小院,就是刘老师的堂兄家。

院子挺大的,养了鸡也养了鸭,还养了几只火鸡。不过这家人住宿的有点奇怪,有两间新盖的砖房不住人,只是堆点玉米啊饲料啊等杂物,住人的房间却是那种低矮的土坯房,不知道是出于一种什么考虑这样安排居住的,只是想想,没好意思问。我们就把那两间砖房里的粮食整理了一下,在顺出来的空地上铺上防潮垫,褥子,和睡袋,男士一间,女士一间,就算安顿好了,虽然房间里有饲料受潮发出的霉味,但还是比自己架帐篷宽敞舒服些,也省事。

一夜无话,第二天起早吃过早饭,就出发去寻山花了。寻,用了这个词好像有点奇怪,但我们真的是寻山花,因为我们不管是芍药谷还是玫瑰园,那些有名的地方我们都不去,我们就漫山遍野的寻野山花,看到哪里的花开的好就奔那里去了。

裕民县的旅游风景区主要分布在巴尔鲁克山,这座山有着“鲜花的世界,野生植物的万花园,野生动物的博物馆”的美誉。里面的山花也确实多种多样也多色,尖的,园的,球型的,带刺的不带刺的,红的黄的白的等等等等,看的我们真是眼花缭乱。

可是天公不作美,我们还没跑几个山头,就开始下雨了,我们只好赶回住地躲雨。等雨停了,到处都有点烂踏踏的,我们也不准备出去了,大家兴致勃勃地准备烧抓饭烤烤肉吃。

首先,我们买的萝卜被王哥嫌弃了,他说只有红萝卜,没有黄萝卜。我们问他有什么区别?他说黄萝卜不容易融,红萝卜容易融,一般做抓饭都用黄萝卜的。我们说不懂,将就着做吧,融了就融着吃吧。于是王哥开始切肉,切烧抓饭的肉和烤烤肉的肉不一样,两种肉两种切法。我们就切萝卜的切萝卜,剥洋葱的剥洋葱(新疆话说应该是皮牙子)。一切准备就绪,开始烧火煎肉,王哥一会灶上铲刀翻几下,一会儿灶下添点柴这样上上下下的忙,我们说帮他烧火他不让,都要自己来,我们想那可能就叫掌握火候,别人看不来也帮不上忙。我们就围在他身边看他做,学他的方法。

肉煎到一定程度就添水煮,煮到一定程度加上萝卜翻炒,炒到一定程度加上米,加上米以后把米用铲刀拍平了,然后盖上锅盖焖,焖到一定程度就好了。说起来步骤就是这样的,只是那个一定程度是什么样的程度,只有王哥一个人知道,我们都只能看看步骤看看热闹而已。

做了抓饭,凉拌了小菜,炒了热菜,再弄点小酒喝喝,这时光,不要太轻松写意哦!

第三天,我们准备去小白杨哨所和孙龙珍烈士陵园。这是裕民县独一无二的人文景观,既然来到了裕民,来到了这里,当然应该去看看,接受一下红色教育,参观一下这里红色旅游的经典景区。

小白杨哨所,设立于1962年,原名叫塔斯特哨所,是后来改名叫“小白杨哨所”的。

山上缺水,生活条件艰苦,树木不易成活,一个小战士从家乡带了十几颗白杨树苗,就存活了一棵。战士们非常珍惜这棵小白杨树,洗脸刷牙都不用肥皂牙膏,节省积存下来的水用来给这棵树浇水,这棵小白杨才得以存活生长,日夜陪伴着哨所的战士们。

著名的军路作家梁上泉到新疆采风的时候听说了这个故事,就创作了那首轰动一时的歌曲《小白杨》,随着这首歌的传播,“小白杨哨所”也传遍了大江南北。

孙龙珍烈士陵园就在塔斯特村的南侧,距离“小白杨哨所”东北方向500多米。

这个孙龙珍烈士,不进去看不会知道她原来是个女英雄,而且牺牲的时候还怀着六个月的身孕。牺牲那年是六九年六月十号,如果英雄不死,孩子仍存,那个孩子跟我同龄。然而英雄去了,为了捍卫国土,为了抗击苏联入侵,为了解救被苏军绑架的同胞牧民,英雄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还有孩子的生命。

我们从这些红色教育中走出来的时候,差不多到了做饭的点了。于是。我们就在路边找了一个很舒适凉快的大树底下,摆开了我们的营地。

调凉菜,是每餐必备,方便快捷。馕饼馍也是每餐必备之主食,然后艳在一边烧了一大锅西红柿鸡蛋小旗子面。在野外,能做出这样冷热结合,干湿搭配的饭菜也很不错的了,然而,准备盛面的时候我们才悲催的发现:我们没带碗!

头天晚上吃抓饭的时候把所有的碗都拿出去了,今天出发的时候忘记了装上车。于是,一个搞笑的让人终生难忘的场景出现了:有拿锅盖吃面的,有拿炒菜锅吃的,有拿调凉菜的盆吃的,有拿置食物的桶吃的,也有拿一次性纸杯吃的......

大家一边吃一边笑,你笑我,我笑他,好不热闹!

吃过这顿难忘的午餐,我们没有立即出发,而是休息了一会才又装好车出发了。下午没有目的地,还是自有自在的漫山遍野寻山花。

山花已经看的太多了,有点审美疲劳了,就拍摄剪辑了一组师徒学艺的相片,看看也满有趣。

这天下午的天气很照顾人,有云挡着太阳,不晒!云不厚也不黑,不会下雨,冷热适宜。既然天公如此遂人意,我们也就尽兴才归。

晚上被告知把各自的东西收拾好,明天要打道回府了。

第四天,我们告别刘老师的堂兄堂嫂,打道回府了。不知道是顺路还是刻意的安排,车子最后进了塔城,在一家叫做“马尔旦糕点面包店”门口停下了。叫老板现烤十几个热面包,又去斜斜对面一家叫“塞上雪”的冷饮店一人买了一杯冰淇淋。据说,马尔旦的面包配塞上雪的冰淇淋是塔城一绝!

我们带着满满的期待出来,又带着满满的欢欣回家了。感觉,旅游这样玩,真是自由自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