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里急”、“拘急”与“ 㽲痛”与“胞系了戾”

 医文杂谈 2023-02-18 发布于河南

《伤寒杂病论》条文微言大义,但是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古今文意的传承也有很多不同,笔者在以往读书的时候,对于很多文字,都是顺文读过,未思考太多其中的深意,慢慢临证发现,还是有很多有意思的地方的。

“里急“这一词出现了很多次,大致如下:

图片

这是检索出来的关于“里急”的全部条文:概括起来讲,里急更偏虚证一些,那么,这个所谓的“里急”到底是一种什么感受呢?我们在临床上遇到什么样的症状表现才可以同“里急”联系在一起呢?

要讲清楚这个词,我们先来说说“里急后重”,这个词的意思是:自觉腹内拘急,疼痛不舒,便意急迫的表现。即形容大便在腹内急迫,窘迫急痛,欲解下为爽。常与后重联系,里急后重。

注意,这里的这个“里急”同《伤寒论》中的“里急”好像不一样。《伤寒论》中的里急,也有腹内拘急的意思,但里急的原因是由于“气血津液不足”尤其是“津液”不足,失于濡养,滋润的感觉。

图片

那么,再具体一点,这种肚腹里“里急”的感觉是一种啥感觉呢?

我们借用一句河南的方言来理解,这句方言就叫“枯楚”,现代话意思为皱巴,比如,一件衣服,或者皮革,因为失于保养滋润,又来回揉搓,弄得皱皱巴巴的,称之为“枯楚”。

之所以会有“急”,这个急就是由于津液少,体内脏腑组织三焦网膜之类的缺乏润泽,皱在一起,有种紧紧的,悬吊着的,揪在一起的,楚楚扭扭的那种感觉。

前几天遇到一个50岁左右的女患者,形体高瘦,舌红少津,面色黄薄,食欲不振,大便略干,自诉自己胃脘部老是揪成一个疙瘩。

这种情况,能不能认定就是泻心汤的“痞”或者“症瘕积聚”?

不一定,这个所谓的揪成一个疙瘩,其实是中焦脏器津液气血亏少,失于滋养,“枯楚”在了一起,这种情况,也可以从“里急”斟酌考虑,选中建中类的药方。

由于津液亏少,中焦脏器失于濡润,除了有点想揪在一起的感觉之外,肚腹里面还有一种涩涩剌剌的感觉,就像是一双粗糙的手互相摩擦的感觉,脏器肌肤网膜粘膜之间这种粗糙的相互摩擦的那种不舒适的失于濡润的感觉,也可以用“里急”来描述。

当然,温经汤等条文中的“里急”,也包含“血”的不足。

描述起来真不容易,老感觉词汇不够用图片

那么“拘急”呢?

图片

上面整理出的是《伤寒杂病论》里面关于“拘急”的条文,我们可以看到,同“里急”也有类似的地方,除了失于濡养和滋润之外,好像还有“寒邪”“风寒”偏盛的情况,而且部位也不仅仅局限于“里”。

那么,“㽲痛”又是一种什么感觉呢?

图片

㽲这个字音同jiao有的专家说念xiu,有的就直接印刷成“绞痛”,也有津液不足,也有“血”的不足,而且,由于失于濡养滋润,除了枯楚皱巴之外,还会有点“扭曲”|“扭转”,就像是晒干的豆角或者菜叶是皱皱巴巴加上弯弯曲曲。脏器失于濡养而且还有点扭转,而脏器对于牵拉扭转所产生的痛感是比较明显的,可不就是㽲痛吗!

如果说“里急”是“皱巴”,那“㽲痛'就有点“拧巴”了,这样更好理解一点了。

那么,“胞系了戾”,又是一种什么感觉呢?

图片

《黄帝内经》里有这个词“诸转反戾”,意思就是:指各种转筋、肢体曲屈、角弓反张的病证。

可见,胞系了戾,也就是下焦脏器如膀胱及附属,缭绕扭曲。扭曲的程度比㽲痛还要明显。故而“不得溺也”,而治疗,选用的是肾气丸,可见这其中也有肾气亏虚的情况存在,故而补中有泻,补中有疏,则慢慢可以再逐渐扭转回正常。

那么“胞系了戾”,可以理解为“拧巴”到了极点,“拧巴”到了反折的程度。

而且,有意思的是,肾气丸还可以治疗,“虚劳腰疼,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这些词汇竟然确实能够连结起来,还挺有意思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