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风泊客一席谈:七言律诗·润州二首(其一)·杜牧

 古风泊客 2023-02-18 发布于江苏
《润州二首(其一)》   [晚唐·杜牧·七律】

向吴亭东千里秋,放歌曾作昔年游。
青苔寺里无马迹,绿水桥边多酒楼。
大抵南朝皆旷达,可怜东晋最风流。
月明更想桓伊在,一笛闻吹出塞愁。

《润州二首(其一)》,这是唐代诗人杜牧的组诗作品之一。这两首诗是作者重游江南时所作,通过怀想古人,抒发自己怀才不遇、闲游放浪之情。一说是唐开成二年(837年),诗人入宣徽观察使崔郸的幕下,被召为宣州团练判官,经润州所作

向吴亭东千里秋,放歌曾作昔年游。向吴亭东放眼望去千里清秋,我当年曾经在这里高歌畅游。
向:一作“句”。向吴亭:在丹阳县南面。一说在润州馆舍。放歌:放声歌唱。
首联巧妙点出时间、地点和事由。诗人是登高向吴亭,润州丹阳一带,千里平原,秋声无限。回想起自己曾经就来过润州高歌畅游。“放歌”一次,说出当时初游之畅快心情。
青苔寺里无马迹,绿水桥边多酒楼。寺里结满青苔没有马的足迹,桥边荡漾绿水增添很多酒楼。
青苔寺:古镇江八大寺之一,在四牌楼万古一人巷内。寺侧有绿水桥,俗称高桥。马:一作“鸟”。

颔联对偶。采用对比写法。一写先朝遗寺的荒凉清冷(“无”字),一写河边酒楼盛景依然(“多”字),突出一衰一盛的对比,形象地反映了润州一带风物人情的沧桑变迁。很多发生过历史故事的古迹都萧条了,但是百姓的生活却一代代持续下去。

大抵南朝皆旷达,可怜东晋最风流。大体上南朝人物个个都旷达,可爱那东晋名士世上最风流。

旷达:开朗,豁达。多形容人的心胸、性格。可怜:可爱,可羡慕。风流:洒脱放逸,风雅潇洒。

颈联对偶。
颈联写曾经在这里流连游览的东晋、南朝的士人,旷达风流曾为一时美谈,为后人(尤其是诗人自己)所倾羡。诗人巧妙地借先朝士人的生活情事生发感慨:前朝士人的旷达之事被人羡慕和流传,但现在的人和事呢?还有:自己能不能做到一样的旷达风流呢?

月明更想桓伊在,一笛闻吹出塞愁。月明之夜更加希望桓伊出现,听他用笛声吹奏出塞的怨愁。

桓伊:东晋名士,官至刺史,曾与谢玄、谢琰大破秦苻坚军于淝水。善吹笛,时称“江左第一”。早年月下遇王懿之为他吹笛。一笛:指一支笛的声音。出塞:古乐曲名。《晋书·刘隗传》:“子畴,曾避难坞壁,贾胡百数欲害之。畴无惧色,援笳而吹之,为《出塞》、《入塞》之声,以动其游客之思,于是群胡皆垂泣而去之。”
泊客多次说过,“月”在古诗往往有“怀人”之意。这里更有怀古之情。
在月明之夜,诗人更想起东晋名士桓伊,他的一曲《出塞》都能吹奏出塞的怨愁。
东晋的名士很多,为什么诗人会想起桓伊呢?会认为他“最风流”呢?
因为,桓伊一有才情,更有军事才能。而诗人联想到自己,一样的才高八斗,一样的拳拳抱负,但是却不能想桓伊一样施展才华。桓伊之《出塞》曲愁,其实正是诗人之愁啊。

润州二首(其一)是唐朝著名诗人杜牧写的一首七言律诗。是一首平起首句押韵【平水韵:十蒸】七律诗。

《润州二首(其一)》这首诗是一首览物怀古诗,诗人用对比手法,表达了世事沧桑、人生无常的哀愁与感慨,也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仕途受挫之感。
附录:润州二首
杜牧 

句吴亭东千里秋,放歌曾作昔年游。
青苔寺里无马迹,绿水桥边多酒楼。
大抵南朝皆旷达,可怜东晋最风流。
月明更想桓伊在,一笛闻吹出塞愁。

谢眺诗中佳丽地,夫差传里水犀军。
城高铁瓮横强弩,柳暗朱楼多梦云。
画角爱飘江北去,钓歌长向月中闻。
扬州尘土试回首,不惜千金借与君。

点击辑期图标,畅游古诗文世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