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言百练:苏廷评行状(苏轼)

 一中大语文 2023-02-18 发布于福建

苏廷评行状①
苏轼

ㅤㅤ①公讳序,字仲先,眉州眉山人。公幼疏达不羁,读书,略知其大义,即弃去。谦而好施,急人患难,甚于为己。衣食稍有余,辄费用,或以予人,立尽。以此穷困厄于饥寒者数矣,然终不悔。旋复有余,则曰:“吾固知此不能果困人也。”益不复爱惜。凶年鬻其田以济饥者,既丰,人将偿之,公曰:“吾固自有以鬻之,非尔故也。”人不问知与不知,径与欢笑造极,输发府藏②。小人或侮欺之,公卒不惩,人亦莫能测也。

ㅤㅤ②李顺反,攻围眉州。公年二十有二,日操兵乘城。会皇考③病没,而贼围愈急,居人相视涕泣,无复生意。而公独治丧执礼,尽哀如平日。

ㅤㅤ③自五代崩乱,蜀之学者衰少,又皆怀慕亲戚乡党,不肯出仕。公始命其子涣就学,所以劝导成就者,无所不至。及涣以进士得官西归父老纵观以为荣教其子孙者皆法苏氏。自是眉之学者,日益至千余人。然轼之先人⑤少时独不学,已壮,犹不知书。公未尝问。或以为言,公不答,久之,曰:“吾儿当忧其不学耶?”既而,果自愤发力学,卒显于世。

ㅤㅤ④公之精识远量,施于家、闻于乡闾者如此。使少获从事于世者,其功名岂少哉!不幸汩没,老死无闻于时。然古之贤人君子,亦有无功名而传者,特以世有知之者耳。公之无传,非独其僻远自放终身,亦其子孙不以告人之过也。故条录其始终行事大略,以告当世之君子。谨状。
[       注]①苏廷评:苏序,苏轼之祖父。行状:古文体名,一般叙述一个人的生平轶事。②输发府藏:袒露胸襟。府藏:通“腑脏”。③皇考:古称曾祖父。④施施:形容语调平缓。⑤轼之先人:指苏轼的父亲苏洵。

1. 解释下面的加点词。
①旋复有余 ______
②无复生意 ______

2. 下列对于加点字的解释,最合适的一项()
日操兵乘城
A.趁着
B.驾驭
C.冒着
D.登上

3. 下列对于加点字的解释,最合适的一项是()
日益至千余人
A.增加
B.更加
C.漫出
D.扩大

4. 翻译。
太夫人忧甚,公强施施解之曰:“朝廷终不弃,蜀贼行破矣。”

5. 给第③段画线句划分两处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A.及涣以进士得官/西归父老纵观以为荣教其子孙者/皆法苏氏
B.及涣以进士得官/西归父老纵观以为荣/教其子孙者皆法苏氏
C.及涣以进士得官西归/父老纵观以为荣/教其子孙者皆法苏氏
D.及涣以进士得官西归/父老纵观以为荣教其子孙者/皆法苏氏

6. 从全文看,苏序的“精识远量”表现在哪些方面?

【参考答案】

1.①不久;②活下去的念头。
2.D
3.A
4.太夫人非常担忧,祖父打起精神慢慢宽慰她说:“朝廷终究不会放弃我们,蜀州的叛贼将要被打败了。”
5.C

6.①苏序乐善好施,急人所困,他认为衣食这些不能使人受困,接济别人后不久又有了盈余,他见解精确;②小人有时侮辱欺负他,祖父终没有惩治他们,可见其有远大的器量;③当时的求学之人少,也不愿意出来做官,只有祖父让他的儿子苏涣到学馆读书,足见其见解精确;④苏轼的父亲从小不爱学习,到壮年仍然不肯学习,但是苏序没有过问过,有人以此询问父亲,父亲并不担心,果然不久后苏轼的父亲自己就发愤学习,后来名声显扬于世,足见其见解精确。

【解析】

1.①译文:不久又有了盈余。旋:不久。
②译文:没有再活下去的念头。生意:活下去的念头。
2.译文:每天拿着兵器登上城楼。乘:登上。
故选:D
3.译文:一天天的增加,增到千余人。益:增加。
故选:A
4.甚:非常,很;强:打起精神;施施:语调缓慢的样子;解:宽慰;行:将要;破:被打败。译文:太夫人非常担忧,祖父打起精神慢慢宽慰她说:“朝廷终究不会放弃我们,蜀州的叛贼将要被打败了。”
5.“纵观”的主语是“父老”,指眉州的百姓,要在“父老”前断句,排除AB;“教”的对象是“其子孙者”,具体的内容是“皆法苏氏”,语意联系紧密,要连在一起,排除D。译文:等到苏涣凭进士的身份得到官位回到家乡,眉州的百姓争相观看,把这作为荣耀的事,都效仿苏氏的方法教导他们的子孙。
故选:C
6.“精识远量”大意是“见解精确,有远大的器量”。从原文“谦而好施,急人患难,甚于为己。衣食稍有余,辄费用,或以予人,立尽。以此穷困厄于饥寒者数矣,然终不悔。旋复有余,则曰:'吾固知此不能果困人也’”来看,苏序乐善好施,急人所困,他认为衣食这些不能使人受困,接济别人后不久又有了盈余,他见解精确;原文“小人或侮欺之,公卒不惩”意思是“小人有时侮辱欺负他,祖父终没有惩治他们”,可见其有远大的器量;从原文“自五代崩乱,蜀之学者衰少,又皆怀慕亲戚乡党,不肯出仕。公始命其子涣就学,所以劝导成就者,无所不至”来看,当时的求学之人少,也不愿意出来做官,只有祖父让他的儿子苏涣到学馆读书,足见其见解精确;从“然轼之先人少时独不学,已壮,犹不知书。公未尝问。或以为言,公不答,久之,曰:'吾儿当忧其不学耶?’既而,果自愤发力学,卒显于世”来看,苏序见解精确。苏轼的父亲从小不爱学习,到壮年仍然不肯学习,但是苏序没有过问过,有人以此询问父亲,父亲并不担心,果然不久后苏轼的父亲自己就发愤学习,后来名声显扬于世。


【参考译文】
       祖父,名序,字仲先,眉州眉山人。幼年时豁达开朗,不拘礼法,读书只求大体了解文中的要旨,就放弃不读。他为人谦逊,乐善好施,急人所困,甚于对待自己。衣食稍微有了结余,就增加日常开支,或者把财物施给他人,立即用完。因为这个多次在饥饿寒冷中过着穷困的生活,然而始终不后悔。不久又有了盈余,就说:“我本来知道这些终究不能困住人(或:使人受困)。”更加不再吝惜(钱财)。灾荒之年,(他)卖掉自己的田地来救济饥饿的人,丰收后,那些被救济的人准备偿还他,祖父说:“我本来自己就有卖掉它的想法,并不是因为你们的缘故啊。”不管是了解的还是不了解的人(或:人不管是了解的还是不了解的),(祖父)都径自(或:随性地)与他们谈笑,且敞开心扉,相谈甚欢。小人有时侮辱欺负他,祖父终没有惩治他们,人们也不能揣测他的心理。
       李顺叛乱,围攻眉州。祖父当年二十二岁,每天拿着兵器登上城楼。恰逢他的父亲病逝,叛贼围攻更加紧急,城里的居民彼此看着对方哭泣,没有再活下去的念头。可是祖父独自办理丧事执守礼节,竭尽哀思就像平常一样。太夫人非常担忧,祖父打起精神慢慢宽慰她说:“朝廷终究不会放弃我们,蜀州的叛贼将要被打败了。”
       自从五代动乱以来,蜀州求学的人减少,又因都留恋家乡,不愿意出来做官。只有祖父让他的儿子苏涣到学馆读书,他用来劝导苏涣成材的方法,没有不用到的。等到苏涣凭进士的身份得到官位回到家乡,眉州的百姓争相观看,把这作为荣耀的事,都效仿苏氏的方法教导他们的子孙。从这以后,眉州求学的人,一天天的增加,增到千余人。然而我的父亲小时候独独不愿学习,到了壮年以后,还不能熟知诗书。祖父从来没有过问(他的学习)。有人拿这件事问他,祖父没有回答,过了很长时间,他说:“我的儿子还要担心他不学习吗?”不久,(我的父亲)果然自己发愤努力学习,最终在世上名声显扬。
       祖父见解精确,有远大的器量,在家中施行的、在家乡出名的事,如此等等。假使(他)稍微能够在世上任职,他的功名难道还会少吗?不幸被埋没,直到老死,在当时还没有声望。然而古代的贤人君子,也有没有获取功名而有传记的人,只是因为世上有了解他(为他作传)的人啊。祖父的声名、事迹(之所以)没有流传,不只是(因为)一生自我放逸(或:洒脱不羁)、远离功名,也是他的子孙没有把他的声名、事迹告诉他人的过失。所以分条记下他一生行事的大概情况,来告知当世君子。恭谨陈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