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轴线南端的对称古建群----天坛篇

 北京的骑士 2023-02-18 发布于泰国

  从中轴线最南端的永定门开始,中轴线两侧分别是天坛和先农坛两个对称布局的古建筑群。这也是进入老北京城的第一组对称古建筑群。漫步在永定门内大街中轴线上,可以清楚地看到,天坛西坛墙上的两座门与先农坛东坛墙上的两座门相互呼应:天坛的圜丘坛门(皇帝冬至祭天进入天坛的必经之门)与先农坛的东门相对应;天坛的祈谷坛门(位于西坛墙偏北侧,是皇帝到祈谷坛的必经之门)与先农坛的太岁门相对应。

  遗憾的是,这后一种景观已经看不到了,太岁门于1916年修建天桥市场时被拆除了。

图片

 天坛、先农坛位置示意图

  天坛古建筑群

  天坛是明清两代皇帝“祭天”“祈谷”的场所。坛域北部呈圆形,南为方形,寓意“天圆地方”。四周环筑坛墙两道,把全坛分为内坛、外坛两部分,总面积273公顷,主要建筑集中于内坛。

图片

天坛在京城的位置图

  天坛以坛墙分为南北两部。南部为“圜丘坛”,专门用于“冬至”日祭天,中心建筑是一巨大的圆形石台,名“圜丘”;北部为“祈谷坛”,用于春季祈祷丰年,中心建筑是祈年殿。两坛之间以一长360米,高出地面的甬道——丹陛桥相连,共同形成一条南北长1200米的天坛建筑轴线,两侧为大面积古柏林。

图片

  天坛内主要建筑有祈年殿、皇乾殿、圜丘、皇穹宇、斋宫、无梁殿、长廊、双环万寿亭等,还有回音壁、三音石、七星石等名胜古迹。

  天坛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后经明嘉靖、清乾隆等朝增建、改建,使天坛建筑宏伟壮丽,环境庄严肃穆。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对天坛的文物古迹投入大量的资金,进行保护和维修。

  历尽沧桑的天坛以其深刻的文化内涵、宏伟的建筑风格,成为东方古老文明的写照。

  从建筑上看,天坛集明、清建筑技艺之大成,是中国古代建筑的珍品,是世界上最大的祭天建筑群。1961年,国务院公布天坛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认为“世界文化遗产”。

图片

  天坛的圜丘坛、皇穹宇与祈年殿

  老北京城一共有四座古代的祭祀天地日月的祭坛,分别为天坛,地坛,日坛和月坛。天坛为明清两代皇帝祭天的地方,是四座祭坛中最重要的一个,天坛的建筑也是北京坛庙建筑中最精美的。

  从天坛由南向北行进,进入昭亨门(天坛南门)后,一条笔直的道路自然就把你的视线引入天坛建筑的第一个重点---圜丘坛。

图片

  圜丘坛、皇穹宇鸟瞰

  圜丘坛是一座三层圆形汉白玉石祭台,设计和建造这座祭台,既要符合几何原理,又要突出皇天上帝。

图片

  圜丘坛

  根据《周易》“阳卦奇,阴卦偶”的说法,阳代表天,阴代表地,祭天的圆台自然要为单数(奇数),而单数中“9”又为最高的奇数,由此,圜丘台三层,每层四面的台阶都是9级。祭坛最上层坛面中心是一块圆心石(又称天心石、中心石),外铺扇面状弧形石块9圈,接近圆心石的一圈是9块,每向外扩大一圈,数量递增9块。祭坛中层和下层坛面也是类似设计,包括石栏板的数量也是采用99的倍数。

  据历史文献记载,这种精确的计算和设计是清代圆明园蒙养斋的“内算学”的教习和子弟们花费了很大功夫才计算出来的。这一设计,使中国封建社会祭坛建筑达到一个顶峰,形成了中国皇家祭坛的独具色彩。

图片

  圜丘坛上的天心石

  由圜丘坛向北,是皇穹宇,这里既是圜丘坛的“天库”(专门收藏天神牌位),又是独具特色的建筑,也是天坛建筑的第二个重点。

  皇穹宇四周的围墙是圆形,表示天象。但由于墙体成扇面型,磨砖对缝垒砌,十分坚硬光滑,形成声波的良好反射体,声音可以沿墙面连续反射,向前传播,由此形成回音壁。这种奇趣盎然的声学艺术与建筑艺术浑然一体,不仅使天坛的建筑增加了神秘感,也把祭祀建筑推向一个新境地。

图片

  乾隆年间改为单檐的皇穹宇

  在天坛内,与声学原理有关的建筑还有圜丘坛中间的圆心石,皇穹宇正殿台阶前的第三块石(俗称三音石)等。这些声学原理的运用,就是要使人感到皇天上帝的存在,感到“人间私语天闻若雷”的现象。

图片

  出皇穹宇,过成贞门,迎面就是丹陛桥。说是桥,其实就是长360米,宽29.4米的砖石台基。它不仅将天坛圜丘坛与祈谷坛连接在一起,而且又是祭坛建设的一大创举。

图片

 天坛成贞门

  丹陛桥南低北高,南端台基高1米,而到北端台基后高达3米,这样的安排实际上是一种暗示,给人们一种去天庭路途遥远,而且是步步登高。

图片

  天坛丹陛桥

  丹陛桥还被称为“神道”,又称为“海墁大道”,中间是一条笔直的御路,一直导向祈谷坛。人们漫步在这条大道上,也还会有天高地阔、一望无际的感觉。特别是越向北走,由于台基的逐渐增高,台基两侧的树感觉向下降了,使人有逐步登天之感。

  祈谷坛是天坛建筑中第三个重点。在祈谷坛中,最精彩的建筑是祈年殿。

图片

 祈谷坛远眺

  祈年殿位于祈谷坛上层坛面正中,是一座蓝琉璃瓦攒尖顶三重檐的圆形大殿。三层檐逐渐向上收缩,给人以蓝天重重的感觉。殿顶莲花座上,巨大的鎏金宝顶就像金色的皇冠扣在殿顶。

图片

 天坛祈年殿

  祈年殿殿高38米,殿身直径32.72米。大殿全部为木质结构,28根金丝楠木大柱环绕排列于殿内四周,当中4根被称为“龙井柱”,高达19.2米,直径1.2米,代表春夏秋冬四季;中层的12根被称为“金柱”,代表一年的12个月,外层的12根檐柱,象征一天当中的12个时辰。

图片

  祈年殿内龙井柱

  也有人认为,中层和外层相加共24根柱子,代表24个节气,再加上4根“龙井柱”象征周天28星宿,如果再加上柱顶8根童柱,则象征36天罡。

  最奇特的现象是殿内陆面中心的大理石。大理石石面上呈现黑色纹理,纹理酷似一条行龙和一只飞凤,俗称“龙凤呈祥”石。这块石板又正好对着殿顶藻井内的木质雕龙,使闻名中外的祈年殿更增加了一层神秘色彩。

图片

  天然大理石上的龙凤呈祥图案

  天坛的美概括起来说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它的造型。以圆和方为主,方中有圆,圆中见方。如祈谷坛和祈年殿是圆的,但它的基址是方的;圜丘坛是圆的,但它的外墙是方的。整座天坛内外坛墙,北部是圆的,南部是方的,充分展示了中国传统的天圆地方观念。

图片

  祈年殿是圆的,它的基址是方的。

  二是它的呼应。圜丘坛、皇穹宇到祈年殿,从地势上层层抬升,而且相互呼应。

图片

  步步抬升的丹陛桥

  据史书记载,明嘉靖年间皇穹宇为重檐,为了把皇穹宇作为祈年殿的铺垫,清朝乾隆皇帝特地降旨,将其改为单檐,以衬托祈年殿的突出位置。

图片

 乾隆年间改成了单檐的皇穹宇

  三是色彩。天是蓝的,祭天的建筑也必然要体现这一色彩。明嘉靖年间建圜丘坛、皇穹宇、祈年殿时,建筑色彩各不相同,有黄琉璃瓦顶,有绿琉璃瓦顶,还有蓝琉璃瓦顶。

  如祈年殿,嘉靖年间改建后,殿顶上层琉璃瓦为蓝色,代表昊天;中层琉璃瓦为黄色,代表皇权,下层琉璃瓦为绿色,象征庶民(有人认为是绿袍朝臣)。

  清乾隆年间修缮时,一律改为蓝色琉璃瓦,使天坛的建筑从色彩感觉上得到和谐统一。

图片

  全部改为蓝色琉璃瓦的祈年殿

  四是意境。天坛不像紫禁城,禁止种树,而是广植松柏。天坛东西长1700米,南北宽1600米,总面积4000余亩,是紫禁城占地的两倍左右。其中,建筑所占面积比重不大,在一片苍松翠柏衬托下,使天坛建筑显得更加精致。

  文物古建专家罗哲文认为,天坛是“世界独一无二的建筑杰作”;北京大学教授杨辛认为,北京的天坛,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也是世界建筑艺术的珍品。

  天坛给人的感受像读一首哲理诗,也像欣赏一幅写意画。它的意境不是停留在一般个人的情趣上,而是体现了天地间的华育生机,具有崇高、祥和、晴朗的意境。

图片

  天坛中的古树林

  天坛的祈年殿和皇城南门天安门现在已经成为北京的象征,其根源就在于这一方一圆的两个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的精品。

  以天安门为龙头的紫禁城,以方整、雄伟、厚重、辉煌的宫殿群,突出了人间帝王的至尊。

图片

  北京城的标志天安门

  而以祈年殿为为代表的天坛建筑群,在构思上又进了一步,用红墙、蓝瓦、汉白玉、绿树,把人间的皇权与天上的神权联系起来,更突出了大地人间与茫茫宇宙的联系,展现给人们的是一种虚与实结合的建筑美感。

图片

   北京城的另一标志天坛祈年殿

  除天坛中轴线上的建筑之外,在天坛西门附近还有两组建筑群:斋宫和神乐署。

  斋宫建筑群建于明永乐十八年,是皇帝举行祭天大典前进行斋戒的场所。祭天前,皇帝提前三天来这儿斋戒沐浴,清正洁身,以示诚敬。

图片

  斋宫

  神乐署是天坛的五大建筑群之一,明清两朝中和韶乐的管理机构这里曾培养了无数的中和韶乐乐舞生。每当重大祭祀前百官都要到神乐署的凝禧殿来演礼,是名副其实的明清两朝最高礼乐学府。

图片

 天坛神乐署外观

图片

  神乐署内景

  “中和韶乐”是传承于3000年前周代的雅乐,被誉为华夏正声,是儒家礼乐文化体系的集大成之作。在这里完整地再现了中和韶乐融礼、乐、歌、舞为一体的皇家音乐魅力,展示了古乐器的演奏方法,讲述着古乐器背后的神器故事。

图片

   天坛近代史上的印迹

   1900815日,八国联军侵占北京,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仓皇辞庙逃亡西安。随后,联军对北京实施分区占领,其中英军司令部设于天坛内。为了方便向城内运输军事物资和军队,英军决定将京津铁路由马家堡延伸到城墙之内。于是,在未经清廷同意的情况下,英军擅自挖开永定门西侧的城墙,将铁路经先农坛东墙根,越过北京中轴线,一直铺筑到天坛西门之外,并在此设置了车站,时人称之为北京火车站(也称天坛站)。它是北京城内第一座近代化火车站。

图片

  英军将英文的火车站名(北京)直接写在了天坛坛墙上

图片

  为将铁路引至天坛,英军擅自拆毁了永定门西侧的北京外城城墙。

  190197日《辛丑条约》签订。根据约定,联军除少部分留守使馆区外,于当月17日全部撤退。撤退的军队均由天坛火车站启程、经天津坐船回国。于是京城百姓看到这样一幕:八月初旬起,连日各国联军运物至天坛外附火车赴天津,辚辚之声昼夜不绝。日军因为器物实在太多,商请清廷外务部调拨360辆大车。外务部只好请仓场侍郎协助,暂停漕米入仓五日,将运粮大车借给日军使用。侵略军日夜运走的物资,都是在京城从宫廷园囿、衙门库房、王公府邸、商铺民宅抢劫掳掠而来。据统计,仅英军占据的天坛,就丢失各类祭器1148件。

  天坛火车站距离东交民巷外国使馆区仍有一定距离,各国经与清廷协商,确定铁路线改为:由永定门迤东入城,自城东南隅绕赴东便门角楼,顺城垣西至前门外东月墙车站,这就是前门火车站的由来。

图片

  1903年的北京地图,可清晰看到标出的天坛火车站

  天坛火车站只存在了两年多,对中华民族来说这是一段屈辱的历史,被劫掠的历史,也是天坛基本格局被破坏的开始。此后,天坛坛域开始不断遭遇挤占、蚕食,一些建筑设施也被拆毁。

  天坛历史上的最后一次祭天活动

  19141223号,袁世凯在天坛进行祭天典礼,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场祭天典礼,是袁世凯为了恢复帝制,进行的准备活动。这场活动,袁世凯准备了很久,先是和官员们3天斋戒,两天的散斋,一天的致斋;活动中的服饰,仪仗,祭品都进行了仔细研究和规定明确的要求,随后特此发布了祭天的告示。

图片

 祭天前袁世凯与各国外交使节合影

  这场祭天活动是为了复辟帝制的探风以及称帝前的预演。我们可以从珍贵的记录相片中看出来,这场祭天袁世凯在极力模仿和展现传统皇帝祭天的礼仪,这样的活动得到了孔教会的认可。历史图片记录了袁世凯与各国外交官的合照,祭天时的礼仪队伍,以及上台祭天的仪式场景,清晰地展示了当时的祭天情形,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记录。

图片

 袁世凯乘坐步舆进入天坛

  袁世凯借此祭天大典,身着十二章衮服(帝王祭天的专用礼服),复古祭天仪式以及祭天的阵仗,来向所有人发出了复辟称帝的信号。袁企图借此活动探探人们对帝制的反应,他的活动确实引来了清朝遗老们的支持,却没注意民众对此的反对和非议。袁世凯本人是个难以界定立场的人物,在革命人看来,袁世凯是朝廷派里比较偏革命的人,而在朝的人看来,袁世凯也是比较接受西方先进文化的人。

  在祭天之前,袁世凯对要不要称帝的事情是摇摆不定的,而促成袁世凯最终称帝的,是他的儿子袁克定和杨度,袁克定为的是自己的太子梦,而杨度则一直鼓动袁世凯复辟。其实袁世凯身边也有不赞成他称帝的,但袁的内心是偏向帝制,因此在祭天一年后称帝了。帝制复辟遭到全国人民的反对,复辟称帝的闹剧仅维持了83天,就以袁世凯宣告退位而告终。

图片

 穿帝王衮服祭天的袁世凯

  其实袁世凯对复辟这个事也是极为后悔,临死前还讲杨度误我,可见称帝的闹剧对于袁世凯的声誉以及结局造成了极大的影响。这些历史照片是对袁世凯祭天一事留下的宝贵见证。摄影者据说是当时溥仪御用的摄影师,后来这个摄影师还曾经在北京开了照相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