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3年第13篇:教研有感∣郭哥评课之《山水画的意境》

 豫北闲人原创馆 2023-02-18 发布于广东

郭哥评课之《山水画的意境》

中山市教研室∣郭跃辉

2月15日,教研室初中部到市华侨中学进行集体教学视导。该校九年级的侯贤凤老师执教公开课《山水画的意境》。这是一篇出自九年级下册教材的文艺论文,或者说是学术论文,不同于一般的议论文。很多学校根本不把本文纳入教学计划,最直接的原因就是中考试卷上没有这类文本的阅读要求。教师选择这篇课文用于教学视导,我觉得是需要勇气与眼光的。语文的中考复习绝对不能沦为“做题讲题”,而是要着力提升学生的能力与素养。

在这节课上,侯老师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玛丽是来自英国的交换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很感兴趣。本周末要和你们一起去参观中国书画博物馆,参观途中请你帮她答疑解惑。在该情境的统摄下,教师设计了系列学习任务:1.请你根据课本内容,解答玛丽关于“意境”的疑问。2.请你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帮玛丽梳理一下你介绍给她的关于“意境”的知识。3.请你以文中《送孟浩然之广陵》为例,教玛丽鉴赏诗歌的意境。4.请你以《渔家傲·秋思》为例,帮玛丽巩固一下鉴赏诗歌意境的方法。我认为,这节课体现了教学评一致性的有效教学理念,很有分析与研究的价值。

首先,有效教学的第一要义是精准制定教学目标。制定教学目标,要在了解学情的基础上,考虑课程标准的要求,并对照教材中单元学习的重点。据此,教师制定了如下三条目标:1.默读课文,把握“意境”的含义及“意境”中景与情的关系。2.细读课文,通过制作思维导图梳理出文章的行文思路。3.初步学会运用“意境”的知识鉴赏文学作品。目标1指向的是对文艺论文中重要概念的理解与把握,目标2指向的是梳理文章的脉络结构,目标3是在学习文艺欣赏方法的基础上迁移运用到自己的欣赏实践中。这三条目标指向了文艺论文的文体特征和学习要求,当然,教师在第二节课还会涉及材料和观点的逻辑关系问题。

值得一提的是,教师在表述教学目标时也很规范。我一直强调,教学目标的表述要以学生为主语,要具体、可见、可测评,不以宏大的课程目标、教育目标代替教学目标。教学目标要指向学生学习的结果,而不是抽象模糊的效果,例如“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之类的。这三条目标中,既有“默读课文”“细读课文”等方法层面的指引,而且目标都比较具体,尤其是“通过制作思维导图梳理出文章的行文思路”,非常具体,如果想要评价的话,也很简单,直接投影学生制作的思维导图即可。当然,第三个目标还可以更为具体,例如补充“完成一个鉴赏文段”等。

其次,有效教学的第二要义是确保每一个教学环节、教学步骤与教学目标保持一致。就像完成一项工作,自己知道这项工作到底要达到怎样的目标,要取得怎样的结果,然后紧紧围绕目标和结果开展工作,完成工作的效率是不是就可以更高一点?教学也是如此,语文教学经常被人诟病,教不教都一样,一个学期不学语文,成绩也没什么区别之类的。如果从课堂教学的角度找原因,那是不是我们的教学没有目标意识,某个教学环节也不知道要达成怎样的目标?反观侯老师这节课,三个任务与三条目标之间呈现出一一对应的关系,教师知道这节课要教什么,学生知道这节课要学习什么,这样就可以最大限度地确保教学的有效性。例如目标2是:“细读课文,通过制作思维导图梳理出文章的行文思路”,任务2是:“请你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帮玛丽梳理一下你介绍给她的关于“意境”的知识”,两者之间的对应关系是一目了然的。

再次,有效教学的第三个要义是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进行评价,评价的标准就是教学目标。《山水画的意境》这篇课文比较特殊,说白了是一篇实用文。实用文教学的目标不仅是能够提取和整合信息,学会阅读实用文的方法,而且还在于能够运用从“这一篇”实用文中获取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掌握相应的方法。本节课的目标3既是实用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用文学习评价的重要内容。

当然,我个人认为任务3和任务4有点同质化,任务指向的内容和所要达成的目标是一样的,都是运用文内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师生绘制的思维导图看,这篇课文有两大内容:一是对“意境”的解说,二是营造意境的方法和措施。如果说任务3对应第一大内容的话,任务4最好能够对应第二大内容,例如该任务可以改为:你认为范仲淹是通过哪些方法使得《渔家傲·秋思》这首词很有“意境”的?那学生就会根据课文作者的提示,从“深刻认识对象”“有强烈、真挚的思想感情”“要有意匠”等角度对这首词进行分析。这样调整的话,内容和评价之间的对应关系会更强。

从整体上看,这节课的质量非常高,不过也有一些问题提出来,与执教老师和其他同行交流研讨。一是文艺论文的阅读,要注重阅读方法和阅读策略的训练,不能满足于解读一篇课文。如果能在阅读方法和策略训练的基础上,进一步提炼出文艺论文的阅读流程,那就更有价值了。教师请学生理解把握“意境”一词的含义,实际上就是阅读文艺论文的重要方法,即梳理并理清重要概念的含义;本节课请学生用思维导图的方式梳理脉络结构,也是重要的阅读方法。如何将这些方法、策略进行有机整合,形成阅读程序,还值得我们思考。二是关于情境任务的设置问题。情境和任务是密不可分的。创设情境的目的是让学生“卷入”任务中,能够通过合作探究方式完成一定的任务。本节课中,学生对玛丽这一角色的认同度不高,情境卷入任务的效果不是很明显。如果出现这种情况,我的建议是干脆不进行情境创设,而是直接设计系列问题,请学生思考和讨论,进而把握文章内容、结构,掌握文艺论文的阅读方法。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