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显微镜下的大明 | 数性至诚与人性难测

 古典读书治学 2023-02-18 发布于上海

《大明1566》是一部以财务的视角看大明的政治与民生。而这部电视剧《显微镜下的大明》其实也是这个视角,财物里审计这个角色参与进来,对所有的发生和记录重新计算与核实。1566从朝堂到县,是一个宏观的视角,“苦一苦百姓”,而《显微镜下的大明》则是从一个小人物观察一个县,真切地看到了百姓之苦,进而引发出整个大明的财政赋税体系。马伯庸最擅长以小见大,抽丝剥茧,从而展开宏大的叙事。

电视剧从农田测量开端,田契上写4亩,而实际测量是3亩6分。这个误差,引起了几个农民之间的争吵。田契与田亩对不上。最后不仅仅是一家对不上,而是一种普遍的现象。这引起了家默的注意。家默是一个对数字很执着的人,遇到了这种情况,他一定会偏执地探究到底。

第二个画面,从大视角看这个仁华县,然后视角聚焦到仁华县一个街道。帅家默,小老百姓,算学天才,信仰“数性至诚”,很呆,因为算学天赋,在仁华县,他会被请做一些临时工,如田产统计,盘账等。主角的发小,小纨绔丰宝玉活泼,会来事儿。他引家默到赌坊,引出了三个小案子,随之引出了很虎的丰碧玉,县令方懋珍,讼师程仁清,和赌坊的鹿管事。一个案件是陈大山父女的高利贷案,陈大山父女遭遇到了砍头息,算法上有问题,最后变卖了土地,沦落为无地流民。一个案件是赌场斗殴与耍诈问题,在赌场就是这样,输了你得认,赢了不一定拿得到赢的钱,对方的拳头硬、后台硬,话语权就在赌场那里;第三个案件是追打时损坏市民财物问题,这个呢,看出丰宝玉的姐姐很有个性,有担当。这个冲突,主要引出县衙,讼师程仁清,以及高利贷的债务人手里的田契。这里还埋着一条线,就是鹿管事和背后的东家范老。

人物的刻画非常有意思,丰宝玉的姐姐,很虎,很猛,泼辣豪爽。在赌坊,直接和一帮男人打起来了,还不落下风。

而讼师程仁清,则是巧舌如簧,跟现在有些律师差不多,吃职业饭,拿人钱财,替人消灾。“花多少银子,使多少力”,但是呢,做事还是有底线的,内在应该还是有良善的。

家默为了搞清楚这个田契与田亩的问题,一直在思考,这个时候丰宝玉给他提供一个地方——架阁库,那里面的鱼鳞图册有田契田亩登记备案。在丰宝玉的周旋下,家默得以进入架阁库。在架阁库,一幕幕记忆闪现,他的身世也逐渐揭开迷雾,他的“怪”,也逐渐有了解释。在过去记忆的加载下,那个3530数字的刺激下,主角宕机了,昏倒在地,这就是第一集。

在大明,农桑是基础,而政府就是在管理农民生产出的粮食和丝绢,作再分配。整个系统分为生产、缴税赋,财政管理(地方财政管理,中央财政管理)。从这部电视剧,我们可以观察大明政府的运作机制,在这里也能学管理,学人情世故,明白科学管理与人情管理之间的关系。

在架阁库,家默的记忆涌现,让他注意到了本部剧的关键,仁华县的税款,有大漏洞,就是出在人丁丝绢税上。

人丁丝绢税本应该金安府下八个县均摊,变成了仁华县一县独缴。在家默看来,这是一个数学问题,他很执拗,一定要搞清楚。而在丰碧玉看来,这是一件利民的好事,正好让还是生员的弟弟在这件事上争点名声,以后在科举考试里也是加分项。就这样,丰宝玉和帅家默两人把这件事提告给了县衙,这样,整个故事就从这里展开来。

这样,帅家默和丰宝玉面对的是抱团取暖的地方官,勾结在一起的胥吏与地方士绅,负担沉重的底层农民,以及中央派遣的官员(黄知府、刘巡案)与地方官绅(县令、乡绅范渊等)的矛盾关系。

这部电视剧,比较像一个科普电视剧,科普的是明朝的税赋制度,包括了一百多年的税赋变化。

一百年前临时征调抗击倭寇的协饷,本应该在抗击倭寇完成后取消的,就这样变成了常例。朝廷有层出不穷的苛捐杂税,不断地苦一苦老百姓,把人家苦过后就忘了,不断地“温水煮青蛙”式地盘剥老百姓,最后,距离老百姓的奔溃,也就是一根稻草的程度了。

其实这个人丁丝绢案所涉及的3530两白银,本身不是太大的问题,其他七个县均分下去,其实并不多。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张居正主导的朝廷要搞改革,要搞清丈,把那些地主豪绅们兼并的土地给清算出来,而地主豪绅与胥吏、县令勾结在一起,上头的政策一到执行层面,所有的伤害都转嫁到平民头上,这就导致出发点为平民的改革让平民过得更苦。

看这部电视剧,得慢慢看,慢慢品,甚至也要算一算,这也是我们这个数字化时代的人要具备的一项能力,要有数学思维,财务思维,同时呢,也要学会从不同立场看问题,看起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由,似乎都有道理啊,放在一起就是冲突不断,没法解决?问题到底如何解决?真的要实事求是,要在最底层看一看,了解实际情形,实事求是,而不是搞那些看上去利国利民的政策。如何挖掘最真实的数据,获得真正有用的信息,以此做逻辑闭环的推算,这样做出的决策才算有智慧可言。

才看了第十一集,还不错,看剧情的持续反转。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