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环境,人际,文化:“三维五感”立体创熟模式

 社工客 2023-02-19 发布于广东

出品 | 社工客(ID:shegongke)

    作者 | 李淑雯  吴柳青

    单位 | 佛山市启智社会工作服务中心

“你知道'猜呈寻’是什么意思吗?”视频里,一名满脸朝气的青年站在写满了粤语文字的墙边自豪地向大家进行介绍,“这就是我家乡直街社区的五甲街公园!这儿可是一个粤语公园。欢迎大家到我们直街来玩。”

直街社区积极推进四小园建设,打造人与环境友好的创熟氛围,增强居民与社区的归属感幸福感。比如三圈公园、五甲街公园、南郊居民议事厅等直街新地标,社区环境面貌焕然一新。

在社区党委的引领下,社工开展了青少年“我为直街代言”系列活动,制作了创意视频宣传直街的新面貌。

“以前都是'学校-家’两点一线生活,很少在社区里面逛,没想到我们社区变得这么漂亮了,生活在这样的社区,我感觉很自豪!”透过这些视频,我们看到了青少年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正在逐渐提升。

2021年,南海区印发了《佛山市南海区“创建熟人社区”三年行动计划》,正式开启了南海区“创熟”行动的序幕,大沥镇发布了“创建熟人社区”工作指引,提出“创熟的核心在于建立熟悉亲密的关系,创熟实现的路径有三条:一是增加人与环境的关系;二是增进人与人的关系;三是增进人与文化的关系”。

直街社区积极响应政策文件精神,结合实际情况,探索了一条以“环境—人际—文化”三大维度为介入载体的“三维五感”立体创熟模式,旨在提升居民对社区的“熟悉感、参与感、自豪感、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达至“创建熟人社区”的美好愿景。

模式框架

一、增进人与环境的关系

人在一定的地域环境中生活,社区居民有着共同生活的场域,这是彼此建立最初步连结的基础,对于环境的感知和感情,会直接影响到他们对社区的感受和归属。增进人与环境的关系,是营造社区共同体意识的重要一环。

增进人与环境的关系,主要从“感受社区环境”、“提出行动方案”及“参与改善行动”三个步骤进行,让居民由浅到深地参与,从感受开始,关注社区的环境,提出改善建议,再到亲自参与改善,最后到以主人翁的角色进行宣传推广,从而建立了人与地域的熟悉感和归属感,把人与环境深深地连结在一起,创建了“人与环境的熟”。

对社区环境相对缺乏熟悉度的人群首当其冲的还是青少年群体,而他们又是社区未来持续发展的关键力量,所以项目社工在社区党委的指导下,开展了系列环境“创熟”行动。

(一)了解:感受社区环境

青少年观感受社区环境

感受社区环境的美好与不足,加深认知。借助过往环境微改造的“东风”,直街社区联合多方力量共同打造“四小园”,包括三圈公园、五甲街公园、直街“圆·园”幸福公园、居民议事厅及街心公园,老旧的社区面貌焕然一新,也为居民提供了更多“聚脚”的空间。除了社区微改的新空间外,社区还有很多可以进一步优化的小位置。

社工组织青少年通过“最美直街之定向寻标”活动,结合趣味游戏体验,分别去到社区的新地标进行观察和感受,体会社区环境的美好变化,提升作为直街人的自豪。

另一方面,社工也带领青少年进入老旧小区观察社区环境存在哪些需要进一步优化的地方,激发对社区的责任感。

(二)思考:提出行动方案

青少年通过实地观察社区环境后,通过青少年议事会,透过小组讨论和头脑风暴,青少年对社区环境的持续发展提出了进一步的畅想。

针对已经建设完善的“四小园”空间,需要让更多人知道,把社区之美宣传出去;针对老旧小区,他们提出可以增添更多色彩进行环境美化,让老旧小区更具活力,满足小区长者的精神需求。

于是,综合青少年的感受和想法,提出了两个改善方案,一是开展“井上添花”美化行动,二是开展针对四小园阵地的“我为社区代言”宣传行动。

青少年讨论改善方案

(三)贡献:参与改善行动

1、“井上添花”美化行动

“近两年小区经过老旧改造,今天的沙井盖美化活动又给小区添加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整个小区看起来更有生气了。”居民看到青少年在给小区的沙井盖绘画时发出感叹。

通过青少年参与美化小区的活动,也推动了更多的社区居民走出家门,甚至有居民主动加入到活动协助中,有的为志愿者撑伞遮阳,甚至有的特意从家里找来帽子给志愿者防晒。

小小的一个沙井盖,青少年拿起的不仅仅是画笔,更是可以凝聚居民的一根线,用颜料和图案为小区的环境锦上添花,用行动带动和影响了其他居民参与小区的美化与建设,看到了小区环境美化的发展空间,也让青少年感受到家乡在自己的手中变得越来越美。

青少年参与沙井盖绘画的过程

2、“我为社区代言”宣传行动

为全面提升人居环境整治行动,直街社区积极推进以“四小园”为主体的“百社千园”建设,直街社区新建了“五甲街公园”、“南郊街心公园”、“南郊居民议事厅”、“幸福公园”、“三圈公园”等丰富的文化地标。

但由于新建的文化地标藏匿于街巷中,居民的知晓度较低。青少年在参与暑期活动中向社工反映,社区新建的小公园很不错,特别是那个粤语文化墙的公园,如果不是因为参与活动都不知道有这些公园的存在。

通过议事会青少年都一致认为应该把社区的文化新地标和一些历史文化向社区居民宣传,让居民都知道。

青少年提出两个行动,一个是“微视频”制作,另一个是直街文创作品,将直街的美通过不同线上+实体的方式进行宣传,让“美”不停留在小巷深处,用新时代的手法将直街“美”展示给更多的居民看。

经过“我为社区做代言”之微视频制作,在青少年的共同努力下,针对直街5个地标式公园和阵地,创造了4个微视频。视频形式多样,有故事式、沉浸式探店式、对话式等将直街环境新地标分别在新媒体创作手法下呈现了出来,并通过大沥镇直街社区居民委员会公众号进行了发布,阅读量达到300多次,并获得多人点赞。

而在“我为社区做代言”之文创作品制作中,青少年们集思广益,共同提出各种巧点子,经过多次讨论后,商定了计划做出“四小园”的书签和口罩。

“我为社区做代言”让青少年参与社区建设发出了属于年轻的声音,让老旧小区的改造散发了青春的色彩,推动了青少年参与到社区公共事务当中,发挥了青少年的主观创新思维助力社区的宣传。

而青少年则通过系列的行动进一步加深了对社区环境的熟悉和认同感,提升“人与环境的熟”。

二、增强人与人的关系

马格斯恩格斯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实际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作为居民生活基本空间的社区,小到以居住为单位的邻里关系,大到社区中人与人、人与组织等的关系都是居民见形成基本的互动关系。

加强社区间的交往、相识、相知、相助,形成和睦相处的社区氛围,有助于新型邻里关系的构建,促进和谐社区建设,增强居民居住的幸福感、认同感。

直街社区从三大方面逐步深入地增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一是搭建交流平台,促进居民间的互动,逐步增进人际的情感;二是增强居民的互信,让人与人之间的信任程度得以提升;三是促进人际间的帮扶,提升居民间的互助,增强社区居民的凝聚力,促进社区和谐邻里关系的建设,提升“人与人的熟”。

(一)互动:搭建交流平台

社区作为社会存在的一个共同体,拥有社会最基础的资源——人,和谐的社区建设离不开和谐的人际关系的建设,加强社区间人与人的良好互动,需要搭建多样式的交流平台,令社区居民可以参与社区交往有平台,有媒介。

通过开展多样式的服务,例如亲子活动、节日活动、便民服务、志愿服务等,搭建了居民参与社区互动、交流的平台,推动了社区人与人之间相互认识、相互了解,建立社区邻里关系,为社区内人际关系的建立和交往提供广阔的互动空间,提高居民的社区参与感。

社区居民参与活动的照片

(二)互信:推进人际情感

人际关系是人与人相互交往过程中心理关系的亲密性、融洽性和协调性的程度。通过搭建交流平台,促进人与人之间互相认识后,互信是人际关系维系更深入更长久的体现。

通过邻里日、社区一餐饭等服务,让彼此认识到“同一个社区,同在家园内”的社区共同意识,感受到社区内互相关心与支持的力量,有助于居民社区认同感的产生。

(三)互助:促进人际帮扶

通过开展社区内关怀互助服务、节日探访服务、敬老助老服务、结对家庭关怀等服务,架起社区互助关怀的桥梁,为社区内独居、孤寡、空巢长者、残疾等重点长者提供了多样式的邻里关怀服务。

“真的很开心,自从老婆去世后,就没有庆祝过生日了“社区一名孤寡长者(化名梁伯)和社工说道。

社工为该长者与亲子家庭形成了结对家庭,亲子家庭主动联系社工了解长者的生日日期,并在该日购买了蛋糕和水果与长者一起庆祝,让长者感受到了“家”的温暖。

通过邻里间的互助,让长者感受到来自社区人的关心,也提高结对亲子家庭的社区参与感、体验感、被需要感以及归属感。

三、人与文化的关系

文化就像一只看不见的手,触碰不了,却能在我们身上留下深深的烙印。共同的社区文化,是凝聚社区不同个体的共同的“魂”,拉近人与人的关系,增强统一的归属感。

直街社区处于广佛交界的黄金走廊,是典型的城乡结合的旧城市社区,社区文化具有独特性与融合性。

过去工业的蓬勃发展与新时代工业的变迁,在新时代的发展中逐步退出了历史的舞台,留存的建筑、仍居住的老居民仍在向我们述说着过往的辉煌。

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人员结构也逐渐的多元化,过往的工厂、单位宿舍变更为小区,居住的人员也从单一性逐渐向多元性变更。社区的文化也逐渐的从熟人社区逐渐变成新熟人社区。

而在新时代文明发展下的新熟人社区,有哪些传统的历史文化和哪些新的社区文化等待我们一一弘扬呢?

(一)发现:梳理社区文化

(1)邻里文化

直街社区内存在很多过往的工厂、单位宿舍,例如教师楼、公安楼、工程师楼等,这些原住民都是原来的同单位的同事,彼此熟悉邻里互相照顾,形成了浓浓人情味的社区邻里文化。

但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原住民逐渐的搬离、转卖、出租等,新的业主、租户加入到了社区中,与原住民一起重新形成了新的社区人员结构。过往的“远亲不如近邻”的社区邻里文化有待进一步唤醒和重塑。

(2)新时代下工业手工文化

过往的火柴厂、藤厂也好,都是社区居民赖以生存的手工活,还诞生了2位全国劳动模范。

在这些工厂退出时代历史舞台后,手工艺却没有消失,她们希望通过自己的手工在社区发展的过程中继续发挥它的作用,并通过转型,从谋生技巧到服务社区,让工业文化成为一种历史文化养分重新滋养社区居民的心灵。

(二)实践:传承社区文化

文化的决定性因素是人,文化传承的根本载体是人,如果文化得不到传承、可持续性的发展,就只能逐渐的消亡。

为了更好地传承社区文化,社区内通过开展多样不同形式的活动来进行宣传与传承,让传承有了实践舞台。

比如开展社区邻里日服务、小区自管小组建立等,建立社区共同体的意识,邻里文化可以得到新的建设与传承;通过“藤编”入校园、青少年“藤编”学习班等载体,让社区青少年认识“藤编”、学习“藤编”,让藤编不再属于老一代的文化,藤编也能灌溉出青春的色彩得到传承。

青少年学藤编

(三)归属:弘扬社区文化

文化需要弘扬,让更多的人知道,有助于提高社区居民的社区归属感,自豪感。“藤编”也作为一种公益的文化重新进入了社区的视野中,它成为了“乐善耆乐”手工队参与社区发展、社区公益的一项重要载体。

通过“藤编”展,让更多的居民认识“藤编”,让“藤编”重新走进了社区的家庭里,它可以是一个花篮,也可以是一个箱子,它可以是一份关怀传递的力量。

通过“藤编”展,社区居民可以购买到喜欢的产品,也可以将此转变成为关怀的支持,用于回馈社区,关怀社区内重点对象,让她们也感受到社区邻里互助的友好社区文化。

例如在重阳节开展我们的节日·重阳之“邻里长桌宴,共聚创熟情”活动,“乐善耆乐”手工队的成员将部分公益款用于购买重阳节礼物送给长者,还购买了食材,亲手制作食品,以美食为契机,以爱之名相聚,以技能回馈社区,关爱社区重点对象。

手艺成为一种公益文化,有了新的归属,也拓宽居民参与社区发展的途径,手工活有了新的意义,提升了居民的自豪感和归属感。

藤编作品

藤编作品

四、总结

从“环境”到“人际”,再到“文化”,逐层深入,逐一推动,直街社区在党委的引领下,联动专业社工等主体探索出一条极具特色且行之有效“三维五感”立体创熟之路,让创熟文化和精神在社区落地开花。

之后,直街社区也将会继续深入探索直街创熟之路,不断提升居民对社区的“熟悉感、参与感、自豪感、认同感和归属感”,结出和谐幸福的基层善治之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