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末明初的张三丰,在历史上是客观存在的。只是年龄、籍贯待考。 【一】关于元末明初的张三丰,有官方采编记录,有见证之诗,还有民间遗物。 (1)官方采编记录---任自垣(1350?—1431)纂辑的《敕建大岳太和山志》为最早纂修的武当山志。自宣德三年(1428)十月至宣德六年(1431)三月,是《大岳太和山志》的编纂时间。 “张全一,字玄玄,号三丰......洪武初来入武当......命丘玄清住五龙,卢秋云住南岩,刘古泉、杨善澄住紫霄。”
(2)蜀献王朱椿与张三丰张真人在蜀中见过面,并写一篇《张丰仙像赞》。 “全弌真之妙理,契未判之纯阳。南游闽楚,东略扶桑,历诸天之洞府,参化人而翱翔。曰儒、曰释、曰老、曰庄,皆潜通其奥旨,乃怀玉而中藏。长绦短褐,至于吾邦,吾不知其甲子之几何,但见其毛发之苍苍。” 大邑县的两块石碑------即蒋夔所撰《张神仙祠堂记》和蔡长通所撰《迎仙阁记》,皆为宣德二年(1427)所立刻石。 《张神仙祠堂记》------“世传张神仙名通,字三丰,号玄玄,乃汉祖天师之苗裔,三十代天师虚靖之元孙,今嗣教天师西壁真人之曾叔祖考行。及宋时,厥考游宦京都。宋亡,被金人虏至胡地,遂为沙陀人。仙自少膂力过人,善骑射。兄弟三人,中更丧乱,流寓多方,参师学道。初,洪武壬申,献王召至,与语不契,遂辞入山。陟鹤鸣峰顶,凡三往还。后竟不返,失其所在。” 其中,“洪武壬申”即洪武二十五年(1392),这一年张三丰前往成都,与朱椿会面。 (3)安徽临淮,《金陵锁事》记载有“三丰自画一像,在临淮侯家”。 临淮侯是李文忠后裔。明朝李文忠的家藏文物中,有张三丰自画像,保留至今。 【二】关于武当派与张三丰 明洪武初,张三丰居武当山修道,嫡传弟子丘玄清住五龙宫,卢秋云住南岩宫,刘古泉、杨善澄住紫霄宫,形成了一个与全真道教义教制及宗风都有所不同的道派,后来,张三丰离山远游,明成祖多次派人寻访“真仙”张三丰而不得,更扩大了武当道教的影响。 在永乐十一年(1413年),朝廷在武当山大修宫观,传天师法箓的正一派道士张宇清等奉令到淅江、江西、湖广、山西、河南、陕西等省和应天府,挑选道士四百余人来充实武当宫观,从中选拔二十余人担任各宫观提点、住持,张氏所荐多是正一道所属的上清、清微等派。这些新组成的道观,皆以真武为崇祀,奉张三丰为道派祖师,被统称为“真武玄武派”(即后来的“武当玄武派”)。 ![]() 武当山与张三丰 从明代开始,入武当修炼的各派道士都自称武当道,都以张三丰为祖师。 明代武当道场成为“皇室家庙”,天下高道汇聚武当,武当道地位日高。世称“武当道派”。
【三】道家武术的源泉---导引功 在魏晋时的修道人士,由于修炼导引功法,而练出了武术功夫的效果,同时要求---进山修炼,先要会“山术”。 东晋葛洪所著的《抱朴子》,就含有道教武术的内容,但葛洪认为这些武技是“不急之末学”。
在《抱朴子内篇·至理》中,有“善行气者,内以养身,外以却恶”之句,由此可知,当时的气功已经具备了两种功用:充实身体和抵御外来伤害。 葛洪指出“行气有数法焉”。他在文中列举了龙导、虎引、熊经、龟咽、燕飞、蛇屈、鸟伸、龙蹻、虎踞、鹿卢蹻等功法。这些内容,类似于杨氏太极拳、李派太极拳所传的“太极十三丹功”。 葛洪还描述了“行气”日久而产生的种种效能和引发的特异功能,他说:“行气或可以治百病,或可以入瘟疫……或可以辟饥渴,或可以延年命”,甚至“以气禁金疮,血即登止,又能续骨连筋,以气禁白刃则可蹈之不伤,刺之不入”。这仿佛是武侠小说中的神功,简而言之,其实是练出了软硬气功的体质能力。
在魏晋许逊的《灵剑子引导子午记》中,有关于“八段锦”锻炼方法的记载。 宋代洪迈著《夷坚志》出现“八段锦”名目(明代有抄本刻本,有立式八段锦和坐式八段锦)。 ![]() 修道与导引术 在宋朝《圣济总录》中,就记载“修真之士,以导引为先”。在武艺方面,不仅宋朝的军中设有“内等子”做剑舞、相扑等武艺表演,民间出现了大量的武艺结社组织,同时出现了适应市民娱乐需要的群众性游艺场所“瓦舍”、“勾栏”,有丰富的武艺表演。 南宋耐得翁所著的《都城纪胜》记载:“相扑争交,谓之角抵之戏,别有使拳,自为一家,与相仆曲折相反,而与军头司大士相近也。” 这说明在宋代就出现了摔跤和散打两种不同的规则赛事雏形。
宋朝,就有“武当山”人士参加了相扑赛事。有宋朝的笔记,就记录了当时最为出名的相扑高手。 宋代有个笔名“四水潜夫”的人写了本《武林旧事》,上面列出了44名当时临安最有名的相扑选手的绰号,从绰号可以看出这些选手的特征、背景。比如“撞倒山”、“韩铜柱”肯定是体壮如牛;“韩铁僧”就是僧人出身;“傅卖鲜”是卖鱼的;“赛先生”肯定是知识分子;“温州子”是温州人;“武当山”就是武当山来的,“侥大娘”应该是爱玩相扑的大妈。
【四】 道家丹功,性命双修,“以术延命,以道修性”,道术“导引功”演变成了武术外丹功。 《周易参同契》述内外丹修炼,有“养性”“延命”之语。修性,指心理精神方面的修炼;修命,指身体健康方面的修炼。 《抱朴子 释滞》中指出: “行气可以治百病.....或可以延年命”。 从有形的躯体去阐释炼养的法门,派生出各种各样的道法来。像各种现代气功、武术、按摩、导引、辟谷,及衍生的打通任督二脉的丹道道术,都可以算是从肉体有形上,逐渐探索出来的修命内容。
明清时期,民间秘密宗教盛行,连佛、道教中亦有不少的和尚、道士加入其间。此种现象早在明万历15年(1615),礼部请旨“禁左道以正人心”即提及:“近日妖僧流道,聚众谈经”。不少民间教派的道教色彩较为浓厚,提倡修炼内丹、外丹功,并以传习武术的方式,组织起许多民众,在中华武术史上留下了极为丰富的一页。
明末清初,山西傅山(1607年~1684年)就编创了类似太极拳的练法拳术(“子午太极拳”),是一种古老的道家拳法。 ![]() 丹功与武术 清朝乾隆年间,苌乃周(1724年—1783年)武术著述中有一篇《中气论》,就有了“内丹、外丹”的说法。 《中气论》:中气者,即仙经所谓元阳,医者所谓元气,以其居人身之正中,故武备名曰中气。此气即先天真乙之气,文炼之则为内丹,武炼之则为外丹。然,内丹未有不借外丹而成者也。盖动静互根,温养合法,自有结胎还元之妙。俗学不谙中气根源,惟务手舞足蹈,欲入元窍,必不能也。人自有生以来,禀先天之神以化气,积气以化精。当父母构精,初凝于虚危穴內,虚危穴前对脐,后对肾,非上非下,非左非右,不前不后,不偏不倚,正居人一身之当中,称天根,号命门,即《易》所谓太极是也。真阴真阳,俱藏此中,神实赖之。 道光丙戌6 年 (1826年),有彩绘《卫辉参府官廨炼外丹图》本。 道光丙戌(道光六年)抄本记载有“无怀逸人曰:内丹功成,则登仙悟道;外丹功成,可壮健延年。并非采战炼汞者之左道旁门也。惟以服气益神,习劳健饭,聊为长力延年之一助云尔。道光丙戌中秋后三日录于卫辉参府官廨"。
武术“外丹功”名称的出现,犹如武学中的内家与外家拳的概念出现一样,具有划时代的学术意义。 不知何时,以道家理法为基础的内丹功、外丹功融入了民间武术之中。 传统赵堡太极拳,就含有道家丹功的练法。 比如赵堡太极拳口诀,就有“任脉落阳跷,松身至涌泉。吸化归命门,呼放送丹田。赵堡尺寸架,两手一肘宽。两胯圆锅柄,端平树旗杆。胯动如牵线,木偶顺拐盘。发劲找曲池,肩井小指间。两手劳宫合,心手小球转”之句。 陈清平还留下内功口诀:虚领顶劲、气沉丹田,实拳法之内功也。 行功时,寅时面南,松身神凝,吐纳自然,撮抵桥通,阴阳和合,攒簇五行。子午卯酉,朔望漾应。慎而密之,久行功成。人身中者不偏,二脉隐于身内。气畅无须倚,气行现心意。浑圆一漾而贯全身,虚感之物而寓灵动。击左左空,击右右空,如充气而圆,无处受力。似簧机受压,反弹随势。压之重而弹愈强,力之沉而空愈深。武技之道门派各异,惟内家者势别劲异,浑身一气如轮之圆活,虚实转换旋化随势。不明此者,久难运化,堂室难窥。 |
|
来自: 格林书屋 > 《首藏网络最新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