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历史上是否真有张三丰?

 格林书屋 2023-02-19 发布于广西

元末明初的张三丰,在历史上是客观存在的。只是年龄、籍贯待考。

【一】关于元末明初的张三丰,有官方采编记录,有见证之诗,还有民间遗物。

(1)官方采编记录---任自垣(1350?—1431)纂辑的《敕建大岳太和山志》为最早纂修的武当山志。自宣德三年(1428)十月至宣德六年(1431)三月,是《大岳太和山志》的编纂时间。

“张全一,字玄玄,号三丰......洪武初来入武当......命丘玄清住五龙,卢秋云住南岩,刘古泉、杨善澄住紫霄。”

“张全一,字玄玄,号三丰。相传留侯之裔。不知何许人。丰姿魁伟,龟形鹤骨,大耳圆目,须髯如戟。顶中作一髻,手中执方尺。身披一衲,自无寒暑,或处穷山,或游闹市,嬉嬉自如,傍若无人。有请益者,终日不答一语。及至议论三教经书,则络绎不绝。但凡吐词发语,专以道德、仁义、忠孝为本,并无虚诞祸福欺诳于人。所以,心与神通,神与道一,事事皆有先见之理......洪武初来入武当,拜玄帝于天柱峰。遍历诸山,搜奇览胜。常与耆旧语云:“吾山异日与今日大有不同矣。我且将五龙、南岩、紫霄去荆榛,拾瓦砾,但粗创焉。”命丘玄清住五龙,卢秋云住南岩,刘古泉、杨善澄住紫霄。又寻展旗峰北陲,卜地结草庐,奉高真香火,曰“遇真宫”。黄土城卜地立草庵,曰“会仙馆”。语及弟子周真德:“尔可善守香火,成立自有时来,非在子也。至嘱至嘱。洪武二十三年(1390),拂袖长往,不知所止。”

(2)蜀献王朱椿与张三丰张真人在蜀中见过面,并写一篇《张丰仙像赞》。

“全弌真之妙理,契未判之纯阳。南游闽楚,东略扶桑,历诸天之洞府,参化人而翱翔。曰儒、曰释、曰老、曰庄,皆潜通其奥旨,乃怀玉而中藏。长绦短褐,至于吾邦,吾不知其甲子之几何,但见其毛发之苍苍。

大邑县的两块石碑------即蒋夔所撰《张神仙祠堂记》和蔡长通所撰《迎仙阁记》,皆为宣德二年(1427)所立刻石。

《张神仙祠堂记》------“世传张神仙名通,字三丰,号玄玄,乃汉祖天师之苗裔,三十代天师虚靖之元孙,今嗣教天师西壁真人之曾叔祖考行。及宋时,厥考游宦京都。宋亡,被金人虏至胡地,遂为沙陀人。仙自少膂力过人,善骑射。兄弟三人,中更丧乱,流寓多方,参师学道。初,洪武壬申,献王召至,与语不契,遂辞入山。陟鹤鸣峰顶,凡三往还。后竟不返,失其所在。”

其中,“洪武壬申”即洪武二十五年(1392),这一年张三丰前往成都,与朱椿会面。

(3)安徽临淮,《金陵锁事》记载有“三丰自画一像,在临淮侯家”。

临淮侯是李文忠后裔。明朝李文忠的家藏文物中,有张三丰自画像,保留至今。


【二】关于武当派与张三丰

明洪武初,张三丰居武当山修道,嫡传弟子丘玄清住五龙宫,卢秋云住南岩宫,刘古泉、杨善澄住紫霄宫,形成了一个与全真道教义教制及宗风都有所不同的道派,后来,张三丰离山远游,明成祖多次派人寻访“真仙”张三丰而不得,更扩大了武当道教的影响。

在永乐十一年(1413年),朝廷在武当山大修宫观,传天师法箓的正一派道士张宇清等奉令到淅江、江西、湖广、山西、河南、陕西等省和应天府,挑选道士四百余人来充实武当宫观,从中选拔二十余人担任各宫观提点、住持,张氏所荐多是正一道所属的上清、清微等派。这些新组成的道观,皆以真武为崇祀,奉张三丰为道派祖师,被统称为“真武玄武派”(即后来的“武当玄武派”)。

武当山与张三丰

从明代开始,入武当修炼的各派道士都自称武当道,都以张三丰为祖师。

明代武当道场成为“皇室家庙”,天下高道汇聚武当,武当道地位日高。世称“武当道派”。

北京白云观藏《诸真宗派总薄》中,以张三丰为祖师的武当道派有真武玄武门、自然派、三丰祖师自然派、三丰祖师日新派、日新派、三丰祖师蓬莱派、三丰派等。


【三】道家武术的源泉---导引功

在魏晋时的修道人士,由于修炼导引功法,而练出了武术功夫的效果,同时要求---进山修炼,先要会“山术”。

东晋葛洪所著的《抱朴子》,就含有道教武术的内容,但葛洪认为这些武技是不急之末学”。

武技是“不急之末学”,类似于王宗岳太极拳谱中的““欲天下豪杰延年益寿。不徒作技艺之末也”。

在《抱朴子内篇·至理》中,有“善行气者,内以养身,外以却恶”之句,由此可知,当时的气功已经具备了两种功用:充实身体和抵御外来伤害。

葛洪指出“行气有数法焉”。他在文中列举了龙导、虎引、熊经、龟咽、燕飞、蛇屈、鸟伸、龙蹻、虎踞、鹿卢蹻等功法。这些内容,类似于杨氏太极拳、李派太极拳所传的“太极十三丹功”。

葛洪还描述了“行气”日久而产生的种种效能和引发的特异功能,他说:“行气或可以治百病,或可以入瘟疫……或可以辟饥渴,或可以延年命”,甚至“以气禁金疮,血即登止,又能续骨连筋,以气禁白刃则可蹈之不伤,刺之不入”。这仿佛是武侠小说中的神功,简而言之,其实是练出了软硬气功的体质能力。

《抱朴子·内篇·登涉 》中,就有入山需会“山术”的说法,山术则包括抵御虎狼之道术。

在《登涉》的开篇就说了:“为道合药,及避乱隐居者,莫不入山。然不知入山法者,多遇祸害。故谚有之曰,太华之下,白骨狼藉。皆谓偏知一事,不能博备,虽有求生之志,而反强死也。山无大小,皆有神灵,山大则神大,山小即神小也。入山而无术,必有患害。或被疾病及伤刺,及惊怖不 安;或见光影,或闻异声;或令大木不风而自摧折,岩石无故而自堕落,打击煞人;或令人迷惑狂走,堕落坑谷;或令人遭虎狼毒虫犯人,不可轻入山也。”

史料记载中的,张三丰就是一位“或处穷山......洪武初来入武当,拜玄帝于天柱峰,遍历诸山”的云游道人。他常常游深山,访高人,学丹道。

《重阳立教十五论》中“第二云游:参寻性命,求问妙玄,登巇崄之高山,访明师之不惓,渡喧轰之远水,问道无厌”。

在魏晋许逊的《灵剑子引导子午记》中,有关于“八段锦”锻炼方法的记载。

宋代洪迈著《夷坚志》出现“八段锦”名目(明代有抄本刻本,有立式八段锦和坐式八段锦)。

修道与导引术

在宋朝《圣济总录》中,就记载“修真之士,以导引为先”。在武艺方面,不仅宋朝的军中设有“内等子”做剑舞、相扑等武艺表演,民间出现了大量的武艺结社组织,同时出现了适应市民娱乐需要的群众性游艺场所“瓦舍”、“勾栏”,有丰富的武艺表演。

南宋耐得翁所著的《都城纪胜》记载:“相扑争交,谓之角抵之戏,别有使拳,自为一家,与相仆曲折相反,而与军头司大士相近也。” 这说明在宋代就出现了摔跤和散打两种不同的规则赛事雏形。

《圣济总录》,方书。又名《政和圣济总录》。二百卷。宋徽宗时由朝廷组织人员编纂。成书于1111-1117年(政和年间)。

《斡城录》中载述:“传曰,皇家大内,宋初内侍,雄武军,川殿值(注:原川军骁卒,平蜀后补入),太祖亲训戎士,号内等子。传其艺者日内家。三峰合势,尤精于艺,故传名焉。” 内等子,就是大内侍卫,还为宫廷宴会作相扑表演、剑棒技艺表演“能掷剑于空中,跃其身左右承之”,而且有“蛮牌、木刀”对舞等。

宋朝,就有“武当山”人士参加了相扑赛事。有宋朝的笔记,就记录了当时最为出名的相扑高手。

宋代有个笔名“四水潜夫”的人写了本《武林旧事》,上面列出了44名当时临安最有名的相扑选手的绰号,从绰号可以看出这些选手的特征、背景。比如“撞倒山”、“韩铜柱”肯定是体壮如牛;“韩铁僧”就是僧人出身;“傅卖鲜”是卖鱼的;“赛先生”肯定是知识分子;“温州子”是温州人;“武当山”就是武当山来的,“侥大娘”应该是爱玩相扑的大妈。

其实,宋朝具备出现“太极拳雏形”的历史环境。宋代流行摔跤,而太极拳在擒摔原理和招式的实用性上,与日本柔道相似程度较高,都是顺势借力、以柔克刚、阴阳变化,连绵不断的摔跌方式擒跌、制服对方。在明朝万历四十七年,陈元赟东渡日本,被日本人尊称为柔术鼻祖。

如果说,元末明初的张三丰传承了宋朝武艺,然后在历代口述过程中,被错传为“宋朝张三丰”,是具备可能性的。比如”佑神通臂”被认为是宋朝遗技。


【四】 道家丹功,性命双修,“以术延命,以道修性”,道术“导引功”演变成了武术外丹功。

《周易参同契》述内外丹修炼,有“养性”“延命”之语。修性,指心理精神方面的修炼;修命,指身体健康方面的修炼。

《抱朴子 释滞》中指出: “行气可以治百病.....或可以延年命”。

从有形的躯体去阐释炼养的法门,派生出各种各样的道法来。像各种现代气功、武术、按摩、导引、辟谷,及衍生的打通任督二脉的丹道道术,都可以算是从肉体有形上,逐渐探索出来的修命内容。

陈撄宁在《孙不二女功内丹次第诗注》中,概括内丹修炼的原理说:“修仙者,贵在收集虚空中清灵之气于身中,然后将吾人之神与此气配合而炼养之,为时既久,则神气打成一片,而大丹始成”。“虚空中清灵之气”就是内丹学中所谓“外药”。

张三丰《大道论》内丹学认为'内药是精,外药是气;内药养性,外药立命;性命双修,方合大道”。

明清时期,民间秘密宗教盛行,连佛、道教中亦有不少的和尚、道士加入其间。此种现象早在明万历15年(1615),礼部请旨“禁左道以正人心”即提及:“近日妖僧流道,聚众谈经”。不少民间教派的道教色彩较为浓厚,提倡修炼内丹、外丹功,并以传习武术的方式,组织起许多民众,在中华武术史上留下了极为丰富的一页。

嘉庆时,坎卦教首刘玉陇在起义失败后曾化名刘如容,以打磨锤字为掩护,暗中传习拳棒,直至被捕。

这种情况,也类似太极拳的一些历史传闻, 比如:(1)卖豆腐的蒋发,传授绵拳给陈长兴,后来成为历史之谜;(2)以前山西有个木匠,从山西来到博爱,教授一种弯拳,教了几个村子,因为某种原因没有深教,后来温县赵堡以及赵堡的陈家沟来把老师请走教拳。

明末清初,山西傅山(1607年~1684年)就编创了类似太极拳的练法拳术(“子午太极拳”),是一种古老的道家拳法。

丹功与武术

清朝乾隆年间,苌乃周(1724年—1783年)武术著述中有一篇《中气论》,就有了“内丹、外丹”的说法。

《中气论》:中气者,即仙经所谓元阳,医者所谓元气,以其居人身之正中,故武备名曰中气。此气即先天真乙之气,文炼之则为内丹,武炼之则为外丹。然,内丹未有不借外丹而成者也。盖动静互根,温养合法,自有结胎还元之妙。俗学不谙中气根源,惟务手舞足蹈,欲入元窍,必不能也。人自有生以来,禀先天之神以化气,积气以化精。当父母构精,初凝于虚危穴內,虚危穴前对脐,后对肾,非上非下,非左非右,不前不后,不偏不倚,正居人一身之当中,称天根,号命门,即《易》所谓太极是也。真阴真阳,俱藏此中,神实赖之。

道光丙戌6 年 (1826年),有彩绘《卫辉参府官廨炼外丹图》本。 道光丙戌(道光六年)抄本记载有“无怀逸人曰:内丹功成,则登仙悟道;外丹功成,可壮健延年。并非采战炼汞者之左道旁门也。惟以服气益神,习劳健饭,聊为长力延年之一助云尔。道光丙戌中秋后三日录于卫辉参府官廨"。

道光辛丑(道光21年(1841))彩绘本《调气炼外丹图》。此本为三套二十二式,清·坦夫编。

赵堡太极拳传人、济源神拳传人、陕西红拳传人都有抄本拳谱《华山老人秘授调气图说》。

--

杨氏太极拳杨健侯传人赫寿岩先生,就练有“太极十三丹”功法;

李派太极拳李瑞东先生的"太极十三丹",得自王兰亭与甘淡然。

武术“外丹功”名称的出现,犹如武学中的内家与外家拳的概念出现一样,具有划时代的学术意义。

不知何时,以道家理法为基础的内丹功、外丹功融入了民间武术之中。

传统赵堡太极拳,就含有道家丹功的练法。

比如赵堡太极拳口诀,就有“任脉落阳跷,松身至涌泉。吸化归命门,呼放送丹田。赵堡尺寸架,两手一肘宽。两胯圆锅柄,端平树旗杆。胯动如牵线,木偶顺拐盘。发劲找曲池,肩井小指间。两手劳宫合,心手小球转”之句。

陈清平还留下内功口诀:虚领顶劲、气沉丹田,实拳法之内功也。 行功时,寅时面南,松身神凝,吐纳自然,撮抵桥通,阴阳和合,攒簇五行。子午卯酉,朔望漾应。慎而密之,久行功成。人身中者不偏,二脉隐于身内。气畅无须倚,气行现心意。浑圆一漾而贯全身,虚感之物而寓灵动。击左左空,击右右空,如充气而圆,无处受力。似簧机受压,反弹随势。压之重而弹愈强,力之沉而空愈深。武技之道门派各异,惟内家者势别劲异,浑身一气如轮之圆活,虚实转换旋化随势。不明此者,久难运化,堂室难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