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修阴阳中和之气  钱惕明

 天地虚怀xia 2020-08-11

转载 <wbr> <wbr>修阴阳中和之气 <wbr> <wbr>钱惕明

修阴阳中和之气  钱惕明

  修阴阳中和之气,是本门的练功总诀之一,更是太极拳之魂的第二个要素,在“心法篇”中已经提及,现作进一步介绍。

  总体上说,阴阳中和之气属于“一阴一阳之谓道”的范畴。也就是说,阴阳中和之气的修炼,来源于周易开创的太极学说,所以要分析中和之气,必须以太极学说及道家内丹功为依据而展开。

  第一节周子太极图的启示

  周敦颐的《太极图》,既是一幅宇宙生成图,又是一幅阴阳中和之气的运行图,尤其是该图的第一层圈和第二层圈,具体描述了中和之气的运行状态。

  该图第一层圈,是一个白色圆圈,表示无极之虚圈,由无极而进人太极。第二层圈,由四个小圆圈组成。外围较大的第一圈半黑(阴)半白(阳),第二至第三圈也都是半黑半白,不过黑白的位置有变动,相互调换了位置,即白的变到黑的那边去了,黑的变到白的那边去了。最有意思的是居于当中的一个小白圈,非常惹眼,引人深思。

  外围的大中小黑白三圈,表示阴中有阳,阳中有阴,而且两气相互交感,周流无碍,圆活无方,不凹不凸,放之则弥于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当中最小的一个全白的小圈,象征是中和之气,由此气而生万物。对修炼者来说,这个小小的白圈就象征人的真元之气,习练太极拳就是要修炼这一白点的中和之气。

  中和一气,即太极一气。孙禄堂前辈在谈到这个问题时说:“太极即一气,一气即太极。”“人自赋性含生以后,本藏有养生之元气……所谓中和之气也……开合像一气运阴阳,即太极一气也。”这一气在哪里?孙公接着指出:“开合自然,皆在当中一点子运用,即太极是也。”又说:“即太极拳起点腹内中和之气,太极是也。”(孙禄堂《太极拳学》自序及“太极拳之名称”)如果把孙公的“当中一点子运用”及“起点腹内中和之气”的论点,作为周子太极图中那个小白圈的注解,则能对两者豁然感通。

  行文至此,需要解释一点,为何多次引录孙公论著。因为李景林与孙禄堂是莫逆知己,1929年(民国18年)杭州打擂比武大会期间,李、孙两公彼此命自己的徒弟拜对方为师,一时传为武林佳话。先师当然拜在孙公门下,先师生前经常勉励我们要重视孙公的著作。由于这个缘故,笔者一再引用孙公之言来说明问题。

  第二节阴阳交感而成和

  所谓中和之气,是阴阳二气相互交感而化成的和气。其修炼过程是,通过行功走架,把体内的阴阳二气进行交感而致中和,融合为一,仍返归太极一气;还要与自然界的精灵之气内外交感,中和为一,并且循环往复,生生日新,不断优化,以培植元气,炼成真气,把隐藏于人体内部的潜能(体能与智能)开发出来,激发新的生命活力。

  追根溯源,阴阳交感妙合,是太极学说的基本观点。认为太极生出阴阳二气后,必须通过阴阳妙合才能化生物。假如一气归一气,阴阳二气归二气,各不相干,互不交感,怎能化生成万物呢?所以周敦颐在《太极图说》中详细描述了宇宙的生成过程,有六个序列,即无极—太极—阴阳—五行,乾男坤女—化生万物。

  在漫长的宇宙生成过程中谁起了关键作用?周敦颐指出是“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二气交感,化生万物”。这让我们清楚地看见,无极的真谛,加上阴阳二气及五行的精髓,非常奇妙地凝合为一,于是生出了天地万物。

  道家内丹功的炼精化气,炼气还神,亦是炼的阴阳中和之气。张三丰在《太极行功法》中指出:“太极行功,功在调和阴阳……其息自调,进而吐纳,使阴阳交感,浑然成为太极之象……若才得太极拳法,不知行功之奥妙,挚直不顾,此无异炼丹不采药,采药不炼丹,莫道不能登长生大道,即外面功夫,亦绝不能成就。”又在《太极十要诀》中说:“太极拳者,其静如动,其动如静,动静循环,相连不断,则二气即交,而太极之象成。”

  可见,阴阳二气必须在行拳过程中相互交感,才能成太极之象,这是太极拳体用兼备的必由之路。

  第三节返归太极一气

  阴阳中和之气,并非一加一等于二,而是中和成为新的即返璞归真为新一轮的太极一气,并且不断升华。何以见得?从

  人的生成来说,人也是通过阴阳交合、中和为一而生成的。周敦颐在《太极图说》中说:“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形既生矣,神发知矣,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在天地万物的生成中,人得到上天的恩宠,获得“秀而最灵”的灵气,然后才能形神俱备,成为有生命的人。

  张三丰则从另一个角度说明这个问题:“父母始生之时,一片灵气投人胎中,此太极时也。”“嗣后,父精藏于肾,母血藏于心,心肾脉连,随母呼吸,十月形全,脱离母腹。斯其时也,性浑于无识,又以无极伏其神;命资于有生,以太极育其气。”(《大道论》)可见,人的生成乃是阴阳中和以后复归太极一气而成的。

  从培本固元来说也须中和为一。人之初生,元气充盈,阴阳和合,生命旺盛。但由于后天失调,阴阳失和,元气日损,以致疾病缠身。为了防病治病,常葆青春,儒、道、释、医、武诸家,无不重视恢复太极元气,培本固元。就本门来说,通过行功走架及静功的修炼,使先天元气与水谷之气中和,从而体内的阴阳二气中和,而且又与大自然的灵气中和。这三个中和,合成一团太极元气,以便开发潜能,常登寿城。

  从炼气层次来说,太极拳的炼功层次,由低到高,由浅人深,即从分清阴阳,到阴阳平衡,进而阴阳中和,中和为一。其中阴阳平衡与阴阳中和是两个不同层次的过程,不可混淆。练太极拳当然要分阴分阳,求阴阳平衡,但还不够,不能到此为止,应当更进一步,迈向中和之美景。因为阴阳并非凝固不变,而是变动不居的。即使是使用阴阳动态平衡的概念,仍不能充分地完整地反映阴阳变动不居的本质。事实上,阴阳的动态变化,并非一直停留在平衡的层面上,而是经过平衡又向前发展了,产生了新的气质,即产生了新一轮的太极一气,并且循环往复,不断螺旋升华。道家经典《太平经》,干脆把阴、阳、和三者作为三种气质来看待,主张三气中和为一。它指出:“阴、阳、和,三者和合,上应天理,下合人伦。”再从太极拳的懂劲来说,也要中和为一。

  王宗岳在拳论中描述了懂劲的全过程:“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怎样懂劲呢?他进一步说:“须知阴阳……阴阳相济,方为懂劲。”这说明阴阳相济是懂劲的必由之路,而且是别无他径的要道。阴阳在太极拳中含义较为广泛,但首先指阴阳二气,人无气而不生,劲离气而不成。那么阴阳相济如何理解?济者,渡也、和也;相济,即相互济渡到对方里面去。因此王宗岳说的阴阳相济,可以理解为阴阳二气相互济渡到对方里面去,和合为一团太极之气,即三者和合之太极一气;不能把阴阳相济理解为五阴五阳的平列,若是一半阴,一半阳,各自平立,怎能练成妙手呢!

  王宗岳提出的懂劲过程分为六步走,一是着熟,二是知阴阳,三是阴不离阳、阳不离阴,四是阴阳相济。这第四步是最关键的一步,这一步练成了,才能进入“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的第五步;最后进人第六步的“阶及神明”。所以,无论是炼气层次,还是懂劲过程,乃至修心养性、练劲防身等等,都必须认真修炼阴阳中和之气。那么如何修炼呢,有何妙法?有。师门传有脐轮调息妙法。此法简便易行,行之有效,故特设立一章,详为介绍。

  博主点评:钱惕明先生是李景林先生的高足杨奎山的弟子,也是我的同门师兄。因为我的师爷蒋磬山是李景林的表弟,同是东北大侠宋唯一的传人。因此我和钱惕明先生同是武当丹派第十二代传人。这篇文章和下一篇《脐轮调息法―中和之气的修炼要道》都是节选于钱惕明先生的著作《太极内功心法全书》之《内气篇》。

  钱惕明简介

  钱惕明先生,中国武术8段,武当丹派第12代传人,中国武当山武当拳法研究会顾问,美国西雅图国际武术协会会长。

  钱惕明先生1929年出生,江苏无锡人,常州日报社离休干部,中国武术8段,武当丹派第12代传人,中国武当山武当拳法研究会顾问,美国西雅图国际武术协会会长。

  钱惕明先生1952年得缘入室武当丹派近代宗师李景林的衣钵传人杨奎山(林甫)门下,修炼武当剑、武当太极拳、太极阴符棍、八卦掌、形意拳及太极静坐法、易筋经等武艺功法,得师真传,已臻佳境。于1986年获全国武术观摩交流大赛雄狮奖、1991年获武当山首届武术文化节优秀大奖。从1980年起,钱先生与几位同门在市体委领导下联手组建常州市武术协会,历任副主席、主席等职,现在是常州市武术协会终身名誉主席。

  杨奎山从1947年来常州,直到1977年去天津,之间的三十年,共带过上千个学员,入门弟子也有几十个。他教众学徒改良后的杨氏太极,教入门弟子武当丹派太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