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力于儿童体质全面恢复 过敏性鼻炎诊治中心 ![]() 我们小的时候玩累了,渴了才去喝水,这叫需求关系。现在多半为了喝水而喝水,这叫产能过剩,制造焦虑。那么一天到底喝多少水合适呢?3杯?还是8杯?有的砖家说多喝水,有的砖家说少喝水。 喝多少水,取决于我们自身的需求,这个需求来自于脏腑的转运能力。也就是说需求产生消费,脏腑需要喝水了,我们再去喝水。 生理状态的水(营养物质):水入胃,脾之散精,肺宣发肃降于全身,肾精的部分也是水的来源。 病理状态下水(病理产物,致病因素):水在体内得不到很好的气化,形成水饮、痰湿。严格意义上水的形态更偏重于饮,但机体是复杂的无法彻底分开,所以,水饮痰湿往往一起形成。但不排除有膝关节积液,胸腔积液中的稀薄水液形态,和胃肠中的痰湿粘稠的状态有很大区别。这一切都依靠气化的运行,这就是主任讲的“气化—水路体系”。 水的病态,最大的问题就是形而可见的水肿和形态不见但症状可现的痰湿。实际上没喝多少水,但依然水肿,这就是气化问题导致的该流经正常轨道的水蓄积在眼睑,小腿前面等位置。 喝多少水的关键,在自己而不在任何人,更不是数据导向。 主任临床上经常会问及口渴与否?有患者一天能喝十暖瓶的水,这叫消渴。喝得多尿的多,随渴随消,随消随渴,这是病态。还有的患者几天都不想喝一口水,这叫痰湿中阻。自己体内早就蓄积了大量的水湿,这些还没运化完,哪有再喝水的欲望。即便再洗脑,也喝不进去,不信你试试,喝了绝对吐出来。还有的发热口渴想喝水,但喝不多,因为就是口渴。体内暂时不缺水,只是担心高热脱水,让其适当的再喝点水。夜间口渴的患者特别多,这是典型的肾阴不足。津液不能上乘于口舌。这种渴在夜间喝水也是很厉害的,但喝了只能缓解当时,还是反复,所以补肾中阴精可以改善,效果很好。 人体摄入,满足机体需要,无非水和谷两端。你就是再说的天花乱坠,这个进入人体内的营养物质,能维持机能运转的就是流动的液体和固态的食物。中医叫做“水谷”。 水谷进口经食道入胃,初步消化腐熟,这一步靠脾的运化,升清降浊。有的人吃饭后就犯困,这就是典型的脾虚表现。脾运化的好,食物进一步形成食糜进入肠道,在小肠里泌别清浊,营养吸收,浊气继续下降于大肠,形成糟粕排出体内。这套运行模式还涉及肝气的疏泄,所以长期如果生着气喝水吃饭,这消化系统早晚出大问题,通而不畅,郁滞一旦形成,很容易得消化系统溃疡,甚至肿瘤。还需要肾气,尤其肾中元阳的温煦,脾胃就像锅一样,而肾中元阳是釜下的柴火,热力全在这。有“水逆证,厌食症”的患者,一定从肾气入手。肾也是主志的,肾气足则志向充,人的精气神就好。 所以,中医角度看饮食水谷的事情,绝对不是消化系统独有完成的,一定是整体合作的结果。 而运转其中的就是依靠气化的形式。 喝水多了,都停留在胃中,气化不及,久而久之,胃的生理结构受影响,脾的运化能力也减退。这种人面色一定很难看,脾气好了面色是很好看的。我们说的红黄隐隐一定是脾气健康的表现。你看那些脾胃不好的,个个都面色黄暗无光泽。所以,很多孩子大人给他们各种营养品,结果一个个面色很差,而且容易生病,主任用中药调理后,面色一个个都恢复到很好的状态。尤其幼童特别明显。反而到了初中,高中又不行了,我们国家的学业压力还是比较大的。这也是导致面色不好的一个原因。 喝多少水,根据需求来定,渴了就喝,不渴不喝,吃饭亦是如此。 再说说喝水的温度。 水温,无非冰水,还是温水。 有人说看人家西方人,喝冰水、冬游、喝牛奶,全是寒凉摄入,月子都不带坐的,生完孩子,就跟过个周末似的。很多中国去了,也是学这个,但更多的还是跟我们一样的生活习惯。我有个患者常年在国外,我问过他这个事情。他说咱们国人的体质经不起这样的折腾,会有极个别效仿的,身体好的也能扛得住,但还是因此生病的多。 我有个患者,脾胃很差,别说喝冰水,喝点那种水温不高的水,肚子就开始叫唤。我用理中汤加减给她治疗,症状消失。但还是喝不了冰水,她自己说从内心抵触一切凉的东西。这就是身体的自我反馈信号。 很多人把复杂的机体变化,简单地想象成了一台机器。人就这一辈子,怎么看待健康,对待身体,没多少机会。一些问题,一旦落下,就是终生的。方法论,价值观很重要。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更关乎健康与长寿。 《本草纲目》中对水的描述“百草之王,营养之首”。 陈列了露水、冬霜、腊雪、夏冰、井泉水、温汤、阿井水、地浆,等等十余种可以饮用的水,各有其特性和功能。 不懂就先记着,总有用得着的时候。研究中医,尤其这些水的作用,千万别以现代“科技”的成分眼光,看待过去古人的观察智慧。 我曾治疗一个眼疾患者,就是长了眼疖子,总是反复不好,我说你去找点柏叶上的露水,再单独熬点金银花,收集露水点滴上去试试看。结果就好了。以前那么多抗生素,中药都不行,就这么点了几滴好了。露水:甘平无毒,增强药效。这就是露水的作用。 我自己喝的主要是山泉水,甘甜可口。没有矿泉水的厚重感,也比净化水口感好。当然现在的水都有标准的,很难说一定是按照原生态的做法。至少喝了是健康的就行。水的来源是一方面,关键还是我们喝多少水,怎么喝水的问题。一定要加热喝,不喝凉水。小口慢喝,决不能大口灌喝。小口的水,比大口喝的更符合气化。 说一说熬药的水,熬药用的水最上乘的还是山泉水,因其甘平,阴阳自调。但现在我们多用的水是自来水,还有纯净水。我不太赞同用矿泉水熬药,比较厚重,对于发散的药性容易发挥不出来。水在熬药的时候,就是个媒介,不要因为水性耽误了药性就可以。熬药关键是还是泡药,煎药时间,以及药材本身是先放,还是后放。如何煎药,熬药,忌口,一定要遵医嘱,而不是读书。医嘱是根据你的情况量身定制的,书上写的是笼统的一个大概范围。不可形而上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