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钱学森赴美国留学前,父亲送给他七个字,值得受用一生

 君临天下100 2023-02-19 发布于湖北

钱学森是世界著名科学家,是中国载人航天的奠基人,被誉为“中国科制之父”与“火箭之王”。有人曾经这样推算过:由于钱学森的回国效力,中国导弹和原子弹的发射至少向前推进了20年。

钱学森的伟大成功,是多种因素紧密配合才能达成的,除了他自身在科学方面的天赋、还有后天勤奋刻苦的努力之外,优良的家风同样是将他推向世界大舞台的重要原因。

作为吴越王钱镠第33世孙,钱学森从小就受到了极好的家庭教育。父亲钱均夫是知名的教育家和文史专家,他有感于中国当时所处的困境,因此经常劝导钱学森:一定要好好读书,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得富强起来。

后来,父亲钱均夫更是将其总结为八字家训,是曰:学习知识,贡献社会。虽然这句话在21世纪看来显得老生常谈,是我们听得耳朵都要长茧子的话,但就当时那种落后、危险的社会环境来说,这样的胸怀和气魄是非常难得的。

1934年,从国立交通大学毕业的钱学森参加了清华大学的留美公费生考试,成功获得了赴美留学的名额。

1935年8月,钱学森正准备前往美国开拓宏图大业,临别时,父亲特意买了《老子》、《庄子》等经典国学典籍给他,意思是出国了也不能忘记学知读史。尔后,钱均夫又塞给儿子一张纸条,叮嘱钱学森等他走了之后再看。

父亲走后,钱学森打开纸条,只见上面赫然写道:“人,生当有品:如哲、如仁、如义、如智、如忠、如悌、如教!吾儿此次西行,非其凤志,当青春然而归,灿烂然而返!乃父告之。”

这段话意思是说:人生于世,应当形成自己独立的品格,像哲茂,像仁爱,像正义,像智慧,像忠良,像敬爱兄长,像孝顺父母(都应当具备)。你这次西行留学,并不是你的最终夙愿,所以当你学成之时一定要归来,怀着满腔热情来报效祖国。乃父告之,吾儿谨记。

哲、仁、义、智、忠、悌、教,这些品行脱胎于孔子思想精髓之“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但做了进一步的细化,省去了那些比较宽泛的内容,更加适合家庭教育,更加适合钱学森出国留学这个大背景。

钱均夫的意图是比较明显的,他是害怕年轻的钱学森出国后被外面的世界所迷惑,而忘记自己的出身和使命,用“潘嘎之交”里的一句话来表示那就是“你把握不住”。所以才写下这些话警示儿子。

“学习知识,贡献社会”,与“哲、仁、义、智、忠、悌、教”是一脉相承的,都是贯穿钱学森一生影响他一生的珍贵赠语,这是一位深深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土壤的教育家才能给出的赠语,就像一束光、一种回荡在心间的声音,永远激励着钱学森不忘使命。也正是父亲这样的爱国教育,才让钱学森心中始终装着归国效力的理想。

1950年,准备回国的钱学森受到极力阻拦,并被关进监狱失去自由。当时的美国海军次长丹尼·金布尔说了这样一句话:钱学森无论走到哪里,都抵得上5 个师的兵力。 1955年,终于在中国方面的争取下,被监禁几年的钱学森才得偿所愿,回到祖国怀抱。

可以说,支撑钱学森不放弃的是心中那份坚持与信念,而他的坚持和信念则是从小就培养起来的教育使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