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演绎、归纳、溯因有什么区别?

 培训班文摘 2023-02-19 发布于山西
前天我们说过很多学者在研究溯因推理,到底什么是溯因推理?它与演绎与归纳推理有什么区别?这里我们简单地聊一下。
1.演绎与归纳

传统逻辑语境中:

演绎:“哲学上指一般到特殊或个别的认识方法和思维方法“ (彭漪涟 & 马钦荣,  2004) p. 340

归纳:“哲学上也用以指称从个别或特殊上升到一般的认识方法和认识过程“(彭漪涟 & 马钦荣,  2004) p. 361

现代逻辑语境中:

演绎逻辑:“该系统的一切推理的结论所涉及的知识范围都不大于前提所涉及的知识范围,……前提真而结论假是不可能的“ (金炳华, 2002) p. 573

归纳逻辑:“其特点是(除完全归纳法外)结论所涉及的知识范围超出了前提所涉及的知识范围,推理所得的结论带有或然性。“(金炳华, 2002) p. 574

现代逻辑语境中的定义似乎更恰当一些,请看下面的一些传统逻辑定义的反例
1 从个别到一般的演绎推理
我教课的专业是工程管理专业,两个班共110位同学。现在我有一个论证如下:

前提1

(第1位同学)乔萌淇很优秀

前提2

(第2位同学)温胜岳很优秀

……

……

前提110

(第110位同学)吴琪很优秀

结论

工程管理专业的所有同学都优秀

大家很容看出来,这是一个从个别到一般的推理,它也是一个典型的演绎推理,学名叫作完全归纳推理
2 从一般到个别的归纳推理
韦克斯勒提出了离差智商,认为”人的智商服从正态分布,平均值约为100,标准差约为15”(一般命题),那么“姜红丙的智商不高于130“(个别命题)。为什么呢?根据正态分布概率计算器算得,一个人的智商小于130的概率是97.72%。结合具体情况,姜红丙又没有天才般的研究成果,因此,他的智商大概率小于130。但是这个推理可能不是100%地正确,因为有两类假设检验错误的存在。

图片

来源:https:///2/calculators/normal_dist.html

2. 溯因推理
我们已经说过,Peirce给出了溯因逻辑的推理形式(Peirce, Hartshorne, Weiss, & Burks, 1994) [CP 5.189, 5Book 1Lectureson Pragmatism189]

前提1

我们观察到了新奇的事实C

前提2

如果A为真,那么出现C就理所当然

结论

我们有理由认为A为真

3. 三者的联系与区别

首先说一下最常见的三段论取向的解释:

图片

图源:(Philipsen,2018) p. 51

皮尔士在研究溯因的初期用三段论的结构来区分演绎、归纳和溯因。一个典型的三段论包括大前提(图中的rule),小前提(case)和结论(result)。演绎推理的结构一般是(大前提+小前提)→结论;归纳推理的结构是(结论+小前提)大前提;溯因推理的结构则是(结论+大前提)小前提[1]。上图中有两点要做解释:括号中的次序不重要,例如(结论+小前提)大前提,推理进行的方向到底是先结论还是先小前提并不重要;溯因推理中有一个循环箭头,意在表示溯因推理经常是需要循环进行的(Philipsen,2018) p. 51。
演绎推理的例子如下图所示:

图片

图:演绎推理

归纳推理的次序正好与演绎推理的次序相反,图就不画了。
溯因推理的例子如下图所示:

图片

图:溯因推理

图片

演绎推理与溯因推理的转变

图源:(廖德明 & 李佳源, 2014)

皮尔士本人关于归纳与溯因的区别前后也有不同的观点,皮尔士之后的学者也有不同的观点,请参阅(孙健, 2019)pp. 103-110. 但是我们刚才所说的三段论取向的区别已经被皮尔士本人所抛弃。
关于溯因与归纳的关系,现有的讨论是没有定论的。有人说溯因是一种归纳推理;有人说归纳是一种溯因推理;还有人说溯因是演绎与归纳的结合,只有归纳与演绎两种推理方式,没有与其并列的第三种推理方式;当然有不少学者认为溯因与归纳是不同的推理方式,二者的主要相同点就是都是或然性推理(或扩展性推理)。
至此我们总结一下三者的区别:演绎推理是一种必然性推理,因此不同于归纳与溯因推理;归纳与溯因的关系没有定论

4. 本文的观点

尽管归纳与溯因之间的关系没有定论,但是对于具体一位学者而言,总要有一个态度、有一个观点(可能只呈现别人观点而不言明自身观点也是一种态度)。我坚持认为归纳与演绎是两种最基本的推理方式(基于必然性与或然性的区分),没有与其并列的任何其它推理方式。任何其它的推理方式如类比、溯因等都是归纳和演绎的某种组合。
那么对溯因有什么看法?我认同皮尔士说过的观点:“abduction is, after all, nothing but guessing(Peirce et al., 1994)CP 7.219。溯因仅仅是猜测而已。这种猜测既包含有根据的猜测(informed guessing),也包含胡乱猜测(pure guessing)。如皮尔士所言:

We  may be aided by previous knowledge in forming our hypotheses. In that case  they will not be pure guesses but will be compounds of deductions from general  rules we already know, applied to the facts under observation, for one  ingredient, and pure guess for the other ingredient.(Peirce, 1929) p. 268

如果对猜测感兴趣还可以追踪以下一些文献:(M.Tschaepe, 2013), (Tschaepe,2014), (West,2018), (Swedberg,2018), (Chew,2019)。
那么既然溯因与猜测一样,皮尔士为什么不用猜测而是用溯因呢?(以下纯属胡乱猜测,没有根据,也不想花时间找)可能是因为“溯因”听起来比“猜测“更“体面”。为什么呢?溯因是任何学者都要用到的推理方式,搞研究的人怎么能用猜测来表述自己的工作呢?这大大降低了学者在大众面前的专业权威性。孔乙己还会写好几种茴香豆的茴字呢。这与学术论文中不让用“我”、“我们”、“本文”是一个道理。不是我写的,不是我设计的,不是我做的,还能是谁呢(当然具体是谁做的写谁就行了)?一个常见的理由是,这样更显得客观,这是彻彻底底的自欺欺人,研究的客观性并不会因为这样写而增加半分半毫。因此,把现有的文献中提到的“溯因”都替换为“猜测”,应该没有违和感。
当然这都是我的猜测,是看到了逻辑上明显说不过去的现象,自己必须找一个理由,让心里舒服一些。这些现象可能逻辑上真有问题,更大概率是我才疏学浅,未得真经,持高论者权作秕言谬说,一笑置之。

参考文献

Chew, A. W. (2019).Informed guessing: enacting abductively-driven research.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search & Method in Education, 43(2),189-200. doi:10.1080/1743727x.2019.1626818
Peirce, C. S. (1929). Guessing. The Hound and Horn, 2, 267-282.
Peirce, C. S., Hartshorne, C.,Weiss, P., & Burks, A. W. (1994). Thecollected papers of Charles Sanders Peirce. In Past masters. Retrieved from http://www./collections/95
Philipsen, K. (2018). TheoryBuilding: Using Abductive Search Strategies. In P. V. Freytag & L. Young(Eds.), Collaborative Research Design(pp. 45-71). Singapore: Springer.
Swedberg, R. (2018). DoesSpeculation Belong in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Sociological methods & research, 50(1), 45-74.doi:10.1177/0049124118769092
Tschaepe. (2014). Guessing andAbduction. Transactions of the Charles S.Peirce Society, 50(1). doi:10.2979/trancharpeirsoc.50.1.115
Tschaepe, M. (2013). Gradations ofGuessing: Preliminary Sketches and Suggestions. Contemporary Pragmatism, 10(2), 135-154.
West, D. E. (2018). Cultivating theGuessing Instinct. Chinese SemioticStudies, 14(2), 229-244. doi:10.1515/css-2018-0014
金炳华. (2002).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廖德明, & 李佳源. (2014). 皮尔士的溯因之惑. 自然辩证法研究, 30(5), 20-25.

彭漪涟, & 马钦荣. (2004). 逻辑学大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孙健. (2019). 溯因推理的逻辑认知研究. (Ph.D.), 浙江大学, 杭州.


[1]这么说不严谨,主要是为了方便理解上面的图形。准确一点,需要从结论中分析大项和小项,结论的主项叫小项,结论的谓项叫大项。包含小项的前提是小前提,包含大项的前提是大前提。也就是说,大前提、小前提是由包含哪个项决定的。例如:所有的人都会死;亚里士多德是人;所以,亚里士多德会死。在这个三段论中,“亚里士多德会死”是结论。结论的主项“亚里士多德“是小项,因此“亚里士多德是人”是小前提。结论的谓项“会死”是大项,所以“所有的人都会死”是大前提。在结论中不出现而在两个前提中出现的那个词项叫中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