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食管的正常X线表现 | X线诊断要点

 黄敏07fdjztd20 2023-02-19 发布于湖北

食管的大体解剖与X线解剖分段有何不同?

食管是介于咽与胃之间长度约25~30cm的肌肉管道,扩张时宽约1.5~3cm,静止时外形前后扁。上界起自C6水平的环状软骨下缘,下界约在T11水平连接胃的贲门

通常解剖学与临床学将食管分为颈、胸和腹三段

X线解剖一般分上、中、下三段:

  • 上段自入口到主动脉弓水平上缘(C6~T4)

  • 中段自主动脉弓上缘至右肺下静脉(T4~T8)

  • 下段自右肺下静脉至贲门口(T8~T11、12)


食管有哪些生理狭窄和压迹?

正常情况下,食管有四处生理狭窄和三处压迹

四处狭窄为:

① 咽同食管交界处,即食管上端;

② 主动脉弓压迹处;

③ 左主支气管横过食管处;

④ 食管下段相当于膈肌食管裂孔处。

其中,第一狭窄最显著,第四狭窄次之,第二、三狭窄同压迹相关。

三处压迹为:

① 主动脉弓压迹;

② 左主支气管压迹;

③ 左心房压迹。

什么是贲门管?食管下括约肌位于何处?何谓齿状线?

贲门管又名胃食管前庭。该段消化道与食管和胃无论在解剖形态、生理功能或神经支配等方面均不相同,故可作为一独立单位。它是具有括约作用的一小段食管,系生理性括约肌。食管下括约肌位于膈上1~2cm处。食管的蠕动到此明显减弱。

正常情况下,该段食管位于膈肌食管裂孔上下,全长约3~5cm。其上界相当于膈食管韧带附着处,深吸气时被牵引向后成角,相当于所谓的“下食管括约肌”,位于膈上2~4cm处。其下界为膈下1~2cm处,是与胃的交界,此处黏膜为食管鳞状上皮和胃柱状上皮的移行区,称为Z线。贲门管周围为膈—食管膜所包绕,并由其将食管固定在膈肌裂孔之间(图)。

贲门管的黏膜皱襞较食管略粗且多(正常食管黏膜纹约2~4条),与胃交界处和胃底呈放射状的黏膜皱襞相续,在局部形成所谓的齿状线

微信图片_20220311141123.jpg

何谓膈壶腹?

膈上约4~5cm长的一段食管,在蠕动波到达时,往往舒张、膨大呈壶腹状,最宽处可达4cm以上,但一般不超过5cm。X线诊断学上称此膨大为膈壶腹。以吸气或瓦尔萨瓦呼吸法时,显示最为突出。膈壶腹一般只能暂时存在,即使吸气后持续屏气,膨胀部分也逐渐变成与其上方食管粗细相仿。贲门管部分参与膈壶腹形成。

微信图片_20220311141125.jpg

什么是食管的原发蠕动、继发蠕动、第三收缩和逆蠕动?

食管的运动形式一般有下列四种:

(1)原发蠕动(第一蠕动):为伴随吞咽动作而开始的蠕动波,即随着每次吞咽动作,紧接咽部的收缩,在食管的上端出现的一个蠕动波。原发蠕动波表现为前面舒张,后面收缩的波形运动,以每秒3~6cm的速度,从食管上端到食管下端膈上数厘米处为止。

(2)继发蠕动(第二蠕动):当食管内容物未被原发蠕动波排空时,则食团可刺激食管壁而引起额外的继发的蠕动波。除在主动脉弓部位开始时呈痉挛状态外,与原发蠕动相仿。

(3)第三收缩:与蠕动无关的、局部节段性的、暂时的食管收缩。一般代表不正常的运动形式。多见于老年人和某些神经官能症患者

(4)逆蠕动:正常食管很少出现。当有梗阻时发生自梗死处的逆行蠕动波

以上大部分文字内容节选自《放射诊断要点与难点解析》(田军、孟庆学主编)

作者:田军 

来源:熊猫放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