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历史开讲】氐人为中华文化做出了哪些贡献?

 与春天同行 2023-02-20 发布于青海

#历史开讲#

个人原创,转载请注明来自:“金生闲话”头条号

氐人作为一个历史悠久,人口较多,文明程度较高的少数民族,在中华文化传承发展中有重要贡献。

一、具有发达的纺织业、农业、畜牧业、冶炼技术。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说:“絣,氐人殊缕布也”;“纰,氐人懧也”。氐人利用麻缕、毛,织为异色相间的麻、毛布,畅销内陆。约在秦汉时期氐人开凿并用筒筒瓦、桐油、石灰构筑了至今残迹犹存的文县尚德王家坪水埝,从险崖峭壁引水供人畜饮用。《后汉书·西南夷列传》记载,氐人“土地险阻,有麻田,出名马、牛、羊、漆、蜜。”《魏略·西戎传》记载,氐人“俗能织布,善田种,畜养豕、牛、马、驴、骡。”《梁书·诸夷传》记载:武兴国地植九谷。婚姻备六礼。知书疏。种桑麻。出紬、绢、精布、漆、蜡、椒等。山出铜铁。

文章图片1

白马姑娘织毛腰带 邱雷生摄

二、治理国家有建树。魏晋南北朝时期,氐人得到空前发展,建立了前秦、后凉以及以陇南为中心的前仇池国、后仇池国、武都国、武兴国、阴平国。仇池5政权与当时的十六国相比,历时最久,先后达300多年;地域广大,极盛时期辖至甘、川、陕三省边境的6区18县;开发建设故土,屡败屡起,表现出坚强不屈的立国精神。前秦时间虽短,但对中国历史作过重大贡献,主要是苻坚在位时政绩显著:注意发展经济,“劝课农桑”,“通关市,来远商”繁荣商贸;以民为本,减免税赋,“开山泽之利,公私共之”,对鳏寡孤独老年给予基本生活保障;注重选拔人才,改革吏治,打击贪官污吏和不法豪强;兴教育,重儒学;以军事力量消灭北方多个独立政权,统一北方,并攻占了东晋领有的蜀地,与东晋南北对峙。史称“关陇清晏,百姓丰乐”。

文章图片2

苻坚 李琥德绘

三、前秦为中国的统一作出了努力。当时枭雄纷起,战乱频仍,生灵涂炭,苻坚志在一统,376年,灭前凉;同年,进兵灭代,前秦统一北方。东北、西域各国都遣使和前秦建立关系,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北方的非汉民族政权,只有东南一隅的东晋与他对峙。统一北方后,苻坚自恃强盛,不断对东晋发动进攻。382年10月,召集群臣,在当时条件还未成熟的情况下提出亲率百万大军一举灭晋。臣僚多不赞成,有的还极力谏阻,但他执意不从。383年下诏,集112万大军灭东晋。10月,会战于淝水(今安徽寿县瓦埠湖一带),前秦兵败。

四、前秦首定并实行值得赞扬的民族政策。对被征服的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视为“一家”、“赤子”,制定了“黎元应抚,夷狄应和”的较为开明政策,废除了胡汉分治的制度,任用了一批汉人和其他少数民族人才,特别是重用汉人王猛,作为最亲信的辅佐,推行一系列政策与民休息。

文章图片3

王猛 来源于百科

五、开发建设家园有功。以路网建设为例,从远古以来,以氐人为主的陇南居民逢山开路,方法有五:一是凿陡壁成石阶,行人登阶而上,断处接木石,有数十丈高的,称为崖梯。二是在岩石或江边以木支架,铺板棚石成通道,人从上面过,叫阁道。三是在悬岩峭壁上开凿若干口径约五六寸,深约一尺多方形或圆形孔,用长木截或石条嵌入其中,上架木头,铺以石土,名为栈道。四是在悬崖峭壁上开凿半洞状道路,人畜从石崖中过,称崖道。五是在深壑峭壁上,凿小孔或石罅中插棍棒,人攀援棍棒上下,也有人背东西行走。

有秦陇道、秦蜀道、陇蜀道过境段及域内通达的道路,著名的有阴平道、故道、氐羌道、青泥道、祁山道,等等,组成了纵横交错的路网。目前残留于文县段的古栈道位于尚德镇周家坝村西300米处至金口坝村黄路山曹家,总长约15公里,被甘肃省列为文物保护单位。陇南多江多水,先民们很早就摸索建桥技术,《三国志》中就提到了建在文县玉垒白水江上的阴平桥。赵逵夫《陇南金石校录》指出,“陕西的褒斜道和甘肃的阴平道是从先秦至隋唐时代向中心王朝及中原地区供给丝绸的重要通道,是丝绸之路东起点的重要末稍神经与血管。”

六、对汉字的形成有贡献。甘肃省西和县蒿林乡栏桥和庄浪县徐家碾发掘寺洼文化墓葬都发现有部分陶器阴刻各种不同形式的符号,以栏桥发现较多,共有40多件器物刻有20余种符号。这些符号多见于豆、双马鞍口双耳罐和其他罐类上。比较常见的刻划符号有:w、心、◇、X、8、十、#、坼、X、十等,被学术界认为是汉字的前文字形态。

文章图片4
文章图片5

七、推动佛教发展。佛教早在东汉初期即传入中国,但当时儒学兴盛,发展不大。前秦皇帝氐人苻坚笃好佛教,非常敬重高僧。当时北方最有影响的是襄阳道安法师。为与北方最有影响的道安交结,苻坚特从长安派使者送去外国金箔佛像、金座像、结珠弥勒像、金缕绣线织成佛像。苻坚盼望能时时聆听道安面教,就派出苻丕率大军攻打襄阳,用轿子将他们抬至长安,被安置在拥有几千僧人的五重寺。道安法师在长安领导了几千人的大道场,经常讲说佛法,主持译出佛经百余万言,确立戒规,创制《众经目录》,承先启后。中国佛教在道安及其弟子们的传播下,逐渐走向隋唐发展的高峰。

陈炳应、卢冬《遥望星宿—甘肃考古文化丛书·古代民族》说: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在中国的勃兴,有氐人的一份大功劳。最主要的是据武周圣历元年(698年)《李君修莫高窟佛龛碑》记载,敦煌莫高窟就是前秦建元二年(366年)沙门乐僔首先开凿,并正式命名为“莫高窟”的。莫高窟今天能成为我国第一大石窟,享誉世界的文化大遗产,氐人应算第一功。

建元十八年(382),苻坚派大将吕光领兵七万出西域,伐龟兹。建元二十年(384),吕光俘获罗什至凉州译经。鸠摩罗什在甘肃凉州一十七年弘扬佛法,学习汉文,后秦弘始三年(401)入长安,至十一年(409)与弟子译成《大品般若经》《法华经》《维摩诘经》《阿弥陀经》《金刚经》等经和《中论》《百论》《十二门论》等论,系统介绍龙树中观学派的学说。总计翻译经律论传94部425卷。

氐人参与了天水麦积山石窟建造。第78号龛氐人供养壁画:该龛位于西崖东下部,建造于后秦西秦时期,系麦积山早期窟龛之一。对这幅壁画,2002年出版的《麦积山石窟志》说:“1972年在龛内右侧坛基前剥出,面积约0.50平方米。其中右壁坛基前绘男供养人两排,计16身,均以巾绩包头,抹额束带于脑后作结,巾角披肩,手持莲蕾、忍冬等。上穿高领窄袖大衣,其中多为白领黑衣,有的为红领红袖口,腰间束带,下穿长裤,足蹬尖头靴,为当时活动在秦州一带的氐人服饰。

在第七身供养人画像旁残存'仇池镇经生王□□供养十方诸佛’的墨书榜题,是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至太和服饰改制(486)期间的作品。在其右倾,亦剥出同一风格的供养人画像,头戴软脚幞头,穿尖领右衽褶,衣饰青色,有竖条纹,面部长圆,造型清瘦,形体稍有曲线,双手端高足灯,表现出虔诚恭谨的神态。正壁坛基前仍剥出小头像两个。这些壁画在美术考古方面有着重要意义。”

西和县法镜寺石窟建造于北魏太和年间(447-499),分南北崖两处,现存31窟,南崖15窟,北崖16窟,有造像13尊。最大的七号窟,高宽各8米,深1米,最小的11号窟,高宽各0.8米,深0.5米。北崖原建有法镜寺正殿,为崖前建筑,结构宏伟。现仅在离地面四米高的石崖上留下3个石龛,石雕三世佛像,居中的释迦佛像约高6米。北崖16窟内有保存完整的“寒山笑世佛”,高6米,高发髻,双耳与下颚齐,面容古拙,胸平扁呈直壁形,手作施大无畏状,整体造形有矩形、薄叶形、半圆形、中字形四种。唯中字形最独特,全国少有。

八、促进民族交流与融合。氐人是我国少数民族中最早自觉学习汉文化的,多与汉民族错居杂处,逐渐融入其中。隋唐以后,氐人加大了与汉族、藏族以及其他民族融合的步伐。据2008年11月敦煌文艺出版社出版的陈炳应、卢冬《遥望星宿—甘肃考古文化丛书·古代民族》介绍,在唐连年对高丽、西突厥用兵和吐谷浑内乱期间,吐蕃乘机向青海、甘肃南部、四川西北部、新疆和南亚扩张。8世纪中,又乘“安史之乱”大举侵唐,疆域包括青藏高原,甘肃、新疆的大部分,四川、云南的一部分,征服了那些地区的羌、氐、吐谷浑、党项、突厥、回鹘、沙陀等民族。被吐蕃长期占领地域内的氐人便融入其中,吐蕃也吸收了包括语言等在内的氐文化元素。

文章图片6

官府出资白马人投工建于清雍正的文县岷堡沟供议事的文楼 班保林摄

九、学习运用推广中华主流文化。《魏略·西戎传》记载,“各自有姓,姓如中国之姓矣。“多知中国语,由与中国错居故也。其自还种落间,则自氐语。”苻坚统一中国北方,其文化和教育仍然继承中华传统,少有变更。在城市、军队、后宫兴办学校、传授经学,崇尚儒学之风。采用魏晋制度,尊重汉族大姓及知识分子、相对减轻赋税。苻坚颁布法令:“复魏晋士籍,使役有常。”任用汉族士族,中原文化得以保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