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树乡愁|扎扒集古渡河柳见证刘邓大军过泉河

 颍州西湖会老堂 2023-02-20 发布于安徽

[按语]1947年8月间,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反攻的序幕。刘邓大军在广袤的阜阳境内留下了行军和驻扎的诸多印迹。适逢今年是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75周年,特采撷几株沿途古树所见证的这段红色历史。

  界首市戴桥镇有片风光秀丽的“两湾一河”(马湾、季湾、泉河)国家湿地公园,园内有个“扎扒集”古渡口,历史上曾称“裴家埠口”,旧志有图文记载。

  这里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相传此处是抗御金兀术军队的重要战场之一。南宋顺昌之战时,抗金名将刘錡率领将士发动当地百姓,在泉河上游扎扒集附近一段窄短的河段处,建造拦河坝蓄水积流,取得了一场水淹金兵的胜利。

  附近的田庄曾有明朝田御史故居。田御史,即田用坤,字同乾,颍州人(今界首市扎扒集田庄),明崇祯元年(1628)进士。曾迁巡按御史、提刑按察司右参议等职,巡按多地,颇有政绩。明崇祯八年(1635),颍州城被高迎祥所部攻陷,田用坤奏请朝廷加强颍州军备,建议颍寿兵备道衙署从驻扎寿州再次复驻颍州。他还率众堵塞颍州东南城池外“水口”以巩固城防。颍州旧志记载其事略,界首市博物馆藏有明崇祯皇帝褒奖其父母教子有方的封赐圣旨。

  此图为界首市博物馆提供

  在扎扒集古渡口的东西两侧生长着三株硕大的古树,一株老河柳在渡口西侧岸边的坡地上,树高8米,胸围197厘米,树龄约120年;另两株在渡口东侧的大堤下,其中一株河柳,树高8米,胸围210厘米,树龄约110年;另一株柿树,树高6米,胸围85厘米,树龄约110年。柳树为杨柳科柳属落叶乔木,枝条柔软,树冠丰满。因“柳”与“留”二字谐音,古人常以此暗喻离别,杨柳细长的枝叶,代表着友情的长久;而柿树挂果时间长,庇荫度好,民间寓意“事事如意”。这三株百年老树以顽强的生命力,承载并见证了解放战争时期,刘邓大军一部在戴桥镇“两湾”附近驻扎,并从扎扒集渡河的红色历史。

此图为柴大官人(柴进)提供。

  事情追溯到1947年7至9月间,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当时刘伯承司令员、邓小平政委奉命率晋冀鲁豫野战军一、二、三、六纵队担任战略突击队的任务,实施中央突破,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我军战略进攻的序幕。在实旋战略进攻部署上,刘邓大军分三路开进,中路大军(直属队和二、六纵队)沿虞城、亳县、界首、临泉之线以西,经息县以东渡淮河,直奔大别山腹地。

  1947年8月13日,刘邓大军一部抵达界首县境,并驻扎在界首戴桥扎扒集一带,根据军事部署,决定在扎扒集渡口秘密架设一座浮桥。毛主席有句名言,“战争的伟力源于最广大的民众之中”。为了支援前方,保障部队行动,当地党政军民全面行动起来,积极准备木材、高粱秆、大车、门板,征集民船等渡河器材,做好随时渡河的准备。为了保证部队尽快隐蔽过河,当地政府和群众纷纷响应,有人出人,有物出物,有的还拿出了自家的门板、棺木,甚至把祖坟墓地里栽种的柏树砍下作为固定设浮桥的木桩。军民们不分昼夜地连续工作,在渡口的河道中打下了两行数百根大木桩,然后在水中放上大车,并用绳索固定连接在一起,铺上木板、高粱秆等物,建成了一条坚固的大浮桥。

  扎扒集渡口的浮桥搭好后,人员和器械、粮秣等辎重连续过了七天七夜。相传,刘伯承司令员的军用吉普也是从扎扒集渡口过的河,但不慎滑进了河里,当地干部群众紧急调来了6头健壮的黄牛,拴上绳索将军车从河里拉了上来,保障了部队及时渡过泉河屏障。在扎扒集前张庄,张大爷家仍像珍宝般地保存着当时架浮桥用过的两块门板,其中一块门板一角被踩裂的痕迹还清晰可见。由于刘邓大军一部是从扎扒集秘密过河的,并在事前进行了保密动员,除当事人外,外界知悉者甚少。“两湾一河”湿地这段鲜为人知的遗迹和史实,目前正由该市党史部门搜集挖掘整理,以弥补党史研究上的一段空白,再现弥足珍贵、难以忘怀的红色记忆。

此图为柴大官人(柴进)提供

  扎扒集渡口岸边的百年河柳和柿树,树干古朴,枝条依依,见证了人民军队为了解放全中国而一往无前的革命精神,印证了军队打胜仗人民是靠山这一颠扑不破的伟大真理,他们为中国革命所立下的历史功勋将永留史册。

  2016年,扎扒集岸边的这三株百年古树被收录《阜阳古树名木志》(安徽科技出版社)。

特别声明:本人文史作品仅供阅读,不参与任何争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