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汪曾祺散文的语言魅力

 王兆善 2023-02-20 发布于上海
文章图片1

汪曾祺是江苏高邮人,生在江南水乡,以短篇小说见长,比如《受戒》、《大淖记事》、《鸡鸭名家》等,多受赞誉。

其实,汪曾祺的散文也写得极好,大多篇幅不长,耐读。之所以篇幅短,是他的语言极简。句短,字少,但并不苍白乏味,笔下气象万千。

比如这篇《天山行色》,是一篇新疆游记,将他所见的新疆山水,寥寥数笔,描绘的生动有趣。将文字把玩的如此精到,定是大家。难怪有人说,我们都低估了汪曾祺。

他写南山塔松:“新疆雨量很少,空气很干燥,南山雨稍多。······塔松林中草很丰茂,花很多,树下可以捡到蘑菇,蘑菇大如掌,洁白细嫩。塔松带来了湿润,带来了一片雨意。树是雨。”《道德经》云,大道至简。文字也是。读汪曾祺的这段文字,多一字显繁,少一字不可,真是将文字的简练用到了极致。

他写天山:“天山大气磅礴,大刀阔斧。······天山无奇峰,无陡壁悬崖,无流泉瀑布,无亭台楼阁。”他写伊犁河:“河水颜色灰白,流势不甚急,不紧不慢,荡荡洄洄,似若有所依恋,河下游,流入苏联境。”读着文字,便有一种画面感迎面而来,仿佛亲临其境,带你游了一回天山,让你看见了伊犁河。

他的文字又不全是写实的。他写赛里木湖:“这不像是湖,像是海。荒凉的,没有人迹的,冷酷的海。没有船,没有飞鸟。”他写果子沟:“我觉得这里该出现一个小小的仙女,穿着雪白的纱衣,披散着头发,手里拿一根细长的牧羊杖,赤着脚,唱着歌,歌声悠远,回绕在山谷之间······”他的想象力那样丰富,常常用简约的文字,描绘出一种意境,让你领略到文字的魅力。

当然,最喜欢的还是,他那像简笔画一样,用最少的笔墨,勾勒出一处景物的能力。他写苏公塔:“外壳是一个巨大的圆柱,下丰上锐,拱顶。”他写塔旁的一个礼拜寺:“颇宏伟,大厅可容千人,但外表极朴素,土筑,平顶。”

汪曾祺的文学成就是多样的,他还写剧本,改编京剧《沙家浜》。记得小时候,文化生活极少,在银幕和舞台上,最常见的是八个样板戏。父亲的厂子就排演过全本的《沙家浜》,那时候还小,站在由厂房改建的俱乐部联椅上,不知看过多少遍,以至于半个世纪以后,在智斗那场戏中,阿庆嫂的一个唱段,还能够信手拈来:

垒起七星灶,

铜壶煮三江,

摆开八仙桌,

招待十六方,

来的都是客,

全凭嘴一张,

相逢开口笑,

过后不思量,

人一走,茶就凉,

有什么周详不周详!

细细地品味,是汪曾祺的味道。

我一直觉得,一个作家的语言风格,是由他的成长经历和性格决定的。汪曾祺出生于高邮的一个旧时地主家庭,虽三岁丧母,但自幼受祖、父两辈宠爱,生活无虞,十几岁就和父亲对坐饮酒,一起抽烟,养成了自由散漫的性格。在西南联大读书时,是个不用功的学生,白天时常缺课,泡茶馆。上课从不做笔记,考试时找两个学习好的同学,一个坐左边,一个坐右边,抄两人的卷子,居然比他们考的分数还高。能成为作家完全凭兴趣,不太受条条框框约束,行文不愿多写一字,反倒形成了自己的语言风格。

有人说,没写过长篇小说的,不算作家。鲁迅没写过长篇小说,汪曾祺也没写过长篇小说,谁能说,他们不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最好的作家?文字的力量从来不在长短,范仲淹作《岳阳楼记》,仅368个字,成千古名篇。思想的深度,情感的张力,极致的表达,朗朗上口的韵律,甚至书写的洒脱,才是戴在作家胸前的勋章。

黄永玉说“有三个人,文学上和我有关系。沈从文表叔,萧乾三哥,汪曾祺老兄。”一个特立独行的画家,100岁了,偶尔写写文章,他一定也是被汪曾祺的语言魅力折服了。#淄博头条##博山##我要上头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