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薛良丨“中国策展学”与策展人才培养

 王守山学堂 2023-02-20 发布于山东

内容摘要:“策展”是一个20世纪80年代从西方舶来的概念,在当今国际语境下,与之相关的文化活动在中国已逐渐成为一个突显本土特色的热门行业。新世纪以来中国蓬勃发展的艺术与文博事业,也使得中国“策展”的发展有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和更为丰富的资源。在诸多利好的条件下,如何建构、发展“中国策展学”,系统地向前推进中国策展事业,则是我们今天面临的新课题。策展学是一门极富实践性的学科,无法脱离展览实践展开讨论,中国展览实践的中坚力量莫过于全国博物馆、美术馆里的策展人队伍,所以加强对全国策展人队伍的素质培养及制度建设,成为构建“中国策展学”的基础与核心。

关键词:美术馆 策展人 策展学 人才培养 研究与实践

一、“中国策展学”与策展人

任何学科的建立都离不开人才的培养和对相关问题的系统探究,中国“策展学”亦是如此。范迪安先生在首届“策展在中国”论坛暨2018年中国美协策展委员会年会上提出:“中国策展事业的发展,要靠中国策展人的文化自觉和实践方式来推动,把握好中国策展的文化逻辑,归纳出中国策展的实践方式,系统梳理中国策展的学术体系,这是策展学需要研究的问题。”中国策展人的文化自觉和实践基础在于良好的专业能力和素养,因此,培养优秀的策展人才队伍、建立良好的策展人制度成为建立中国策展学的重要课题。

“策展人”概念在中国的传播始于当代艺术领域,而随着国内博物馆、美术馆事业的蓬勃发展,“策展人”的角色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传统艺术领域的展览之中。尽管在相当一部分公立博物馆、美术馆中,“策展人”的称谓没有被明确提出,也没有严格的“策展人制度”,但是与之职能相同、相近的“筹展人”“展览编辑”“执行策划”等职务的出现,则更加证明了“策展人”角色在展览工作中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近些年,各类公立与民营美术馆如雨后春笋般应运而生,整个行业迎来“美术馆”时代。这一现象的出现,满足了我国目前广大公众的文化与审美需求,也有利于中国艺术事业的未来发展。而与此同时,也产生了激增的展览空间缺乏相应的藏品资源和配套的人才资源的问题。尤其是优秀策展人才的缺失,使得很多建筑外观精美的场馆无法常态化地为公众提供优秀的展览及配套服务,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尤其是一些缺乏明确学术定位和长期规划的场馆,就更需要立足于机构定位,结合本土文化特色和公众的审美需求展开策展工作。一直以来,国内博物馆、美术馆人的策展意识、理念和方法论更多停留在自发性的策展实践中,缺少完备的理论体系与基本的学科建构,更遑论以学术的高度研究、探讨中国策展的发展方向与方法。中国所需的“策展学”要求策展人在“策展学”视野下系统思考自己所处的时代与环境,认清面对的机遇与掌握的资源,探寻所在机构的自身定位,以更宽广的格局和更开阔的视野,寻找未来发展的方向。

从前期研究到实施落地的策展工作示意图 薛良绘

二、学术研究与展览实务——策展人才的专业素养培养

一场优秀的展览,应该是学术研究成果普及化、视觉化、现场化的呈现。因此,策展人的策展工作始于学术研究。尤其是针对本馆藏品资源的梳理和研究,策展人应当利用恰当的展览主题策划将藏品进行有效展示,发挥、发掘藏品的更大价值,以形成一种“藏品—研究—展览”的良性循环模式。一场展览的最终呈现会受到展示空间和筹备时间等现实条件的限制,狭隘地以单个展览的完成作为目标,则难以实现策展价值的最大化。一场展览的举办不应视作一个学术研究的成果完结,更应视作一项新研究课题的启动。如果一场展览的举办能够促成新的收藏工作,那么就可以形成“藏品—研究—展览—收藏—再研究—再展览”的可持续性发展模式。以笔者参与策划的周思聪系列展为例(2009年的“我爱平凡的人——周思聪创作及写生作品展”、2014年的“静寂清凉——周思聪的荷花世界”、2015年的“大爱悲歌——周思聪、卢沉《矿工图》组画研究展”),北京画院美术馆最初以典藏的周思聪主题性创作为契机,持续多年以专题展的形式对周思聪进行“切片式”的研究,逐步还原周思聪艺术风格的脉络。在展览过程中,北京画院又促成了周思聪子女对《矿工图》大型组画的捐赠行为,这不但完善了院藏周思聪作品的收藏体系,还建构了美术界对于周思聪学术研究的完整链条。

现在美术馆业内出现了很多“学者型”策展人,他们具备良好的学术视野和研究能力,非常注重对展品的深度研究及文献资料的梳理呈现,极大地提升了美术馆展览的学术水平。但值得注意的是,策展并不完全等同于学术研究,“艺术史学”的研究不等同于“策展学”。策展是一项研究与实践并重的系统性工作,需要策展人对实施落地环节有着清晰的了解和把控,对各种资源进行合理的调配和整合,包括展览的资金使用、行政管理,以及展品筹措、运输保险、展陈设计、灯光效果、施工质量等等。策展与学术研究的不同之处在于,策展不仅只有学术成果本身,还需要让学术成果逐步从“文本化”走向“现场化”,营造合理的语境,对研究成果进行阐释。

当然,一位优秀的策展人除了需要具备学术视野和研究能力之外,还需要具备艺术审美能力、知识转化能力、策划和组织能力、统筹与协调能力、沟通和表达能力、良好的公关能力,以及旺盛的精力、充沛的体力和极强的抗压能力。所以“策展人”也往往需要扮演多重角色:研究者、艺术家、管理者、协调人、编辑……致力于推动整场展览各个环节的运转。在展览的生态系统中,串联学术的研究与展览的实务,这便是一位优秀策展人所应具备的专业素养。

2015年北京画院美术馆“大爱悲歌——周思聪、卢沉《矿工图》组画研究展”展厅现场

三、深入浅出,讲好故事——策展人的公众意识培养

一座面向公众开放的博物馆、美术馆,它的观展群体除了专业人士之外,更多的是从未经过专业训练的普通观众。因此,基于美术馆的公众属性,普通观众的观展体验也是策展必须考量的要素。就如同一件产品的设计,即使它在专业技术角度认知度再高,如果不考量市场营销和用户体验,也难以实现其作为产品应有的市场价值。策展工作亦是如此,在强调专业性、学术性的同时,也不能失去展览本身的观赏性、艺术性和普及性,甚至还要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一些“趣味性”。将普通观众的观展愿望和审美需求放在策展工作的首位,将展览的普及度纳入考核标准,才能将以往“阳春白雪”的艺术更好地传达给普通观众,最终实现既叫好又叫座的效果。而忽略了普通观众的需求,一味追求学术性、专业性或是策展人的个人意识,那么难免会陷入曲高和寡的尴尬局面中。

社会美育的第一步应该是让普通观众走进专业的博物馆、美术馆,与展览中的文物、艺术品产生直接的对话和交流。近些年,国内很多优秀展览出现了“排队热潮”的观展盛况,应该说是非常令人欣慰的现象。“深入浅出”的转化意识、观众为先的公众意识,就成为策展人同时需要具备的工作意识与素养。策展人要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深入准确地整合某一专业领域的相关知识,在考量观众需求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研究、整合、转化,以一种“接地气”的表述方式和视觉语言呈现展览,凭借展览讲好历史、讲好艺术的故事。

四、立足本土的“策展人制度”与“策展学”建设

今天,国内美术馆里的策展人迎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代,在面对不断出现的机遇的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以及与国际之间存在的差距。在许多经济发达地区的美术馆中,“策展人制度”已逐步被引入到常规的展览中,国家层面对于策展人的各种扶持计划和培训机制也在逐渐成熟,这对于依托在各级美术馆里的策展人来说是极为利好的消息。但是由于我国各地经济和文化发展的不均衡,一些地方美术馆的发展相对滞后,难以建立策展人工作机制的统一标准。而各地展馆和艺术机构除了积极引进优秀的策展人才,也应视自身情况制定合适的“策展人制度”。

策展人群体的成长与“策展人制度”的成熟有赖于策展制度、策展理论、馆际交流与互助等各层面的推动。在制度建设层面,应不断加大对策展人的扶持,明确博物馆、美术馆里的策展人“身份”,尝试建立起策展人职称评选与评价机制,鼓励并吸引更多的策展人才参与到美术馆事业中。在理论建设层面,加速中国“美术馆学”“策展学”等学科体系的构建。同时,各馆应注重从策展实践中探索规律,分享成功的案例与经验,归纳总结美术馆发展中所呈现的策展意识、观念与方法论。在馆际交流与互助层面,应加大对全国博物馆、美术馆藏品资源开放的力度,为学术研究提供更多的便利条件。推动国内、国际馆际间的交流与合作,甚至包括优秀场馆对地方场馆的帮扶计划。多层面、立体化,以成熟的“策展人制度”与“策展学”体系,推动美术馆事业的蓬勃发展。

薛良 北京画院美术馆展览部主任

如需转载合作请联系微信号QQ号:526891471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