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郭店楚墓惊现竹简《老子》,借千年尘封古本,一窥其人风貌

 天地任逍遥耶 2023-02-20 发布于湖北

引言

老子其名,时至今日仍家喻户晓。五千言之《老子》,在千年历史的尘埃中,非但未声誉渐淡,反而在历朝历代的人潮浮沉中,迸发出越发耀眼的光辉

文章图片1

图|老子其人

《老子》冲破千年的洞射力,源于蕴含于其中的悠长深邃的思想。

中华民族是至今历史上最为古老、传承最为久远的民族。朝代更替、历史起伏虽同样使中华民族面临了一次又一次的危亡挑战,但却并未使其在战乱中黯然失色。相反,历史的动荡给予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精神财富

在如今中华民族安身立命之精神财富中,居于文化核心和思想根底之地位的,一定不能缺少老子的《道德经》。

《道德经》或《老子》是历史上老子其人所著之书的不同名称。《老子》书名以人们对作者的尊称命其名,《道德经》书名以文本内容命其名。《道德经》的书名,已经将这本书的文本概括为两部分,一部分讲“道”,一部分讲“德”。

文章图片2

图|马王堆帛书《老子》

今天传承于世的通俗本就是道经与德经两部分,且道经在前,德经在后。但根据1973年出土的湖南长沙马王堆帛书《老子》甲乙本,其德经在前,道经在后。

马王堆帛书《老子》抄录时间大致在汉初。较之更早的是发掘于荆门郭店楚墓的竹简《老子》,它也是迄今我们所发现的年代最为久远、最为接近老子所生年代的版本。其所处时期大致为春秋末期。

竹简《老子》古抄本现存竹简71枚共1750字。其中甲书39枚共1089字,乙书18枚共391字(含“残简二十”2字),丙书14枚共270字。另外,可据马王堆帛书甲乙本补简书缺失者95字(甲书16字,乙书18字,丙书21字),明显抄写脱漏者13字(甲书5字,乙书8字)。因此,竹简本《老子》总字数当为1858字。

文章图片3

图|郭店楚墓《老子》甲本

郭店竹简本《老子》最大化地还原了老子其人的原始思想,对于正本清源,理清当前通行本中后人所加之思想以及深入认识老子思想在历史所处之地位及其与儒家孔子之间的关系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下面,我们从宇宙、国家、社会、个人四个方面来一览这位伟大人物的历史风貌。

一、可道非常道,窈兮冥兮,惟恍惟惚

老子的哲学体系是一种典型的围绕核心概念展开的体系,“道”就是老子思想的核心。那么,“道”究竟是什么?

文章图片4

图|道

理解《老子》的“道”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看:第一、担当万物之本源的道;第二、象征宇宙运行总规律和总法则的“道”。

首先,老子开篇即表明,“道”不可以名言来表称,同时,它也具有超感性的性质。《道经》开篇讲:可道之道非常道,可名之名非常名。

在这句话中阐述了三个“道”:第一个“道”、第二个“可道”和最后的“常道”。第一个“道”是作为其哲学体系核心的要说明的概念,第二个“可道”意思是可以用言语表述或者实际行为可以引导达到,最后的“常道”是老子所追求得能够保持恒常不变,始终如一的“道”。

所以,《老子》开篇的这句话表明,“道”是一个既超越感性世界,又恒常如一,始终发挥作用的存在。

文章图片5

图|自然无为

老子在十四章和二十一章对“道”的情状进行了阐释。一方面,“道”无具体感性规定,“惟恍惟惚”,“窈兮冥兮”;另一方面,“道”又并非完全虚无,而是其中“有象”、“有物”、“有精”等。

其次,“道”又代表着宇宙的运转规律,这种规律就是“反者道之动”。

“反者道之动”中的“反”之意思可分为两层:第一层,相反相成;第二层,循环往复。

对于第一层意思,老子认为万物的运动变化是一个向其对立面转化的过程,没有一成不变的状态,一切都处于变化之中,而这种变化就是对目前所处状态的否定。

同时,这种相反相成还表现为事物得以存在的条件。正因为有某物的存在,我们才能体会到虚无的状态;正因为有高的概念,我们才能认识到何为低,一切属性、性质皆为如此。

对于第二层意思,老子从总体上描绘了万物运动的画面,即不断向其原始状态回复的循环过程,这一过程始终进行,没有停止的时候,此即为“周行而不殆”。

文章图片6

图|反者道之动

从而,老子以“反者道之动”描绘了宇宙运行变化的总画面,一方面,万物始终处于对自我否定的运动之中,另一方面,事物的整体运动呈现为对原始状态的不断回复。

最后,老子还以“道”与“德”的关系实现了形上实体到具体事物的过渡。

“德”即有得于道,是“道”表现于经验世界的具体规定和功能。现实世界中的一切事物也许都各自有其特征,呈现为“分”和“异”,但它们就其都具有具体规定来说又具有统一性。

因此,“德”以“道”为本源,“道”以“德”来显现自身。二者中,“道”具有决定作用。

文章图片7

图|德

二、同于道,希言自然,无为而治

在政治方面,老子将其以“道”为和谐的宇宙观落实为“无为而治”。

文章图片8

图|无为而治

老子认为,国家政治要想长久,其治理就必须合于道,也就是符合道的规律。那么,具体表现为什么呢?

  1. 尽可能减少发布声教法令。老子认为,理想的政治情境,从人民的角度来说是“不知有之”、“我自然”,也就是人民不受丝毫政治干扰,一切都自然而然的生活状态;从统治者的角度来说就是“希言自然”、“悠兮贵言”,即统治者不轻易发号施令。
  2. 老子借长久如天地仍旧“飘风”不能“终朝”,“骤雨”不能“终日”的类比来说明一国之政治要想长治久安也不能随意发号施令,而应时刻保持“无为而治”,只有这样,才能始终持有“从事于道”的态度,从而才能“道亦德之”,使之长久。

“无为”是一种顺应对象之自然的“为”,《老子》中讲:“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意思是,圣人在治理国家时没有恒常不变的意愿,而是以百姓的意愿为意愿。

只有这样的“无为而治”才能“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1. 老子还强调统治者治理天下要“少私寡欲”、“见素抱朴”。孔子曾说过,“质“多于“文”就会显得“野”,“文“多于“质”就会显得“史”,因此最好实现二者的平衡,此即为中庸之道。在“质”与“文”之中,老子更为强调“质”,他认为,“文”只是一种外在巧饰,不足以治理天下,反而会侵扰人性之自然。
文章图片9

图|见素抱朴

“文”具体指“智辩”、“伪诈”、“巧利”。郭店简本的所绝之“智利”、“伪诈”在通行本中第十九章被表述为绝“圣智”,弃“仁义”,可见,在后世“仁义”、“圣智”等已逐渐流于娇柔造作,沦为一种政治工具,侵扰人性之自然,从而受到了强烈的批判甚至舍弃。

三、绝学无忧,不可不畏人之所畏

在社会秩序上,老子同样持有其一以贯之的自然态度,同时,这种态度还表现为一种是非价值判断的标准。

由前所述,“道”作为宇宙运行规律的象征,表现为一种相反相成、对立转化、循环运动的状态。这种规律体现在人道中的价值判断上就形成了“绝学无忧”的观点。

老子认为,高低贵贱、善恶与否等世俗价值判断都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善、真,也没有绝对的恶、假,而“学”的目的就是探求真、善这样的确定价值,而既然它本无确定标准,那么必然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忧虑,因此,“绝学”也就可以杜绝寻找确定价值标准的忧虑,此即为“绝学无忧”。

文章图片10

图|守一

“绝学无忧”是否意味着对于无确定标准的世俗价值,我们可以为所欲为?老子认为不是这样的。人还是有其必须始终守护的东西,这个东西就是“道”。

老子提出“人之所畏,不可不畏”,也就是人们都有所敬畏的事情,不可随意冒犯、抵触,其背后的道理是,这种事情往往是与道相关联的。

四、上德不德,致虚守静,上善若水

在个人的修养上,老子提出了“上德不德”的标准、“致虚守静”的工夫和“上善若水”的理想形态。

首先,老子批判了现实生活中提倡仁义、孝慈、忠诚等现象,因为表彰、标榜的德性只是“下德”,是一种刻意去“为”的德,这种“下德”并非德性的本真状态。

老子认为真正的“德”是“上德”,“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上德者不自居其德,对于自己的德性能够有而无之,这是一种无为、自然的状态,这种德被称为“玄德”。

文章图片11

图|上德不德

正如鱼儿生存于水中不觉水之重要,人生存于空气中不觉空气之珍贵,无需表彰、标榜的德性本身才是其本真状态。

老子还强调了个人在生活中唯一需要始终守护的东西或标准就是“道”,“贵食母”,这里的“食母”指的就是“道”。他描绘了合于道之人的形象,其表现为“荒兮”、“独泊”、“若遗”、“愚人之心”、“沌沌”、“昏昏”、“闷闷”、“澹兮”、“顽且鄙”等。

文章图片12

图|独泊

同时,合于道在行为上表现为“执一”,也就是“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

其次,老子提出了“致虚守静”的修养工夫。“致虚”就是剔除已有的认识内容,净化内在的精神世界,其具体表现为,“以身观身”、“为道日损”。“日损”既表现为对现象世界的贬抑和疏远,也表现为对于理性认识内容的绝弃。

“守静”就是在净化精神世界的基础上保持虚静的内心状态。“致虚”和“守静”的统一就是“玄览”,也就是悠玄地观照内心精神世界并保持其虚静。

最后,老子用“上善若水”的比喻描绘了人理想的生活状态。他认为水专心于滋润、促进万物同时又不与万物有所争抢,永远向下流,身处所有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正因于此所以更加符合于道。

文章图片13

图|上善若水

人同样也应如此,人应该采取与水相同的“不争”态度,“夫唯不争”,所以没有什么能够与之争。

结语

老子以一种既具抽象性和概括性又贴合于日用常行的哲学体系,为我们构建了一个宏大、深邃、悠远的思想世界。它不仅因其体系性具有理论研究和创新的理论意义,而且因其具体性具有人生、政治、社会甚至军事、艺术的指导性意义。

郭店楚墓竹简本《老子》向我们展现了更为真实的老子风貌:

首先,老子思想并未表现出与儒家思想的抵触。在竹简本中并无“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的说法,同时也并未出现对“礼”和“尚贤”的反对。可见,这些与儒家思想明显对立的说法实为后世历史中因儒家思想沦为政治工具而衍化而来。

其次,竹简本《老子》并无功利主义的色彩。类似于“成其私”、“身存”等具有功利主义色彩的主张并未出现于竹简中。

再次,竹简本《老子》没有论及“愚民”以及鬼神等表述,它们实为后世衍化所得。

最后,竹简本《老子》也没有对于“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的希冀。

总之,真实面貌的老子其文字更为敦厚朴实,倡导自然原则的他几乎未出现带有极端性质的主张和表述。

在政治国家上“无为”、“民自化”、“不知有之”的主张,在社会秩序上“绝智弃利”、“少私寡欲”、“不可不畏”等主张以及在个人修养上“上德不德”、“上善若水”等表述至今仍对我们个人及社会国家具有指导意义。

文章图片14

图|老子

参考文献:

《老子》郭店竹简本

《老子》马王堆帛书

《春秋》

《战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