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淮海中路和合坊的旧闻与新事

 黄之中 2023-02-20 发布于上海

正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上海的弄堂大多会在起名字上花点心思。或“余庆”、“吉祥”、或“顺和”、或“松龄”,总之离不开福禄寿喜的主题,让居住在弄堂里的居民从心理上有种安定感。淮海中路雁荡路附近有条弄堂,1928年建成的新式里弄,贯通繁华的淮海路和静谧的长乐路,近百年的历史来来往往,曾经在这一百来幢三层楼房里居住过的人不知凡几,上演了一幕又一幕或传奇、或温馨的故事,它就是淮海中路526弄——和合坊。

Image
淮海中路526弄和合坊

要谈和合坊,先要从它的名字说起。“和合”二字,用普通话来读,音是一样的,héhé,并没有高低起伏。但用上海话来读旧不同了,“和”字的发音类似普通话的“无”,而“合”字则是个入声字,口语中辅音不发音,有时读成类似“隔”的发音,上海话拼音写作“gheh”,比如“他们合不来”,上海话的说法是“伊拉隔不来”,这里的“隔”,就是上海话“合”字读音之一种。和合坊的名字由何人所起无从考证,但意思很好,和字寓意和谐,合字预示圆满。和和美美、圆圆满满,所谓的“宜居之地”,追求的不就是这样的境界吗?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和合二仙”,不少人家请来画有仙人的年画张挂在大门上,无非是祈求家庭团圆、婚姻幸福,而和合坊径直将“和合”二字用作自己的名字,挂在弄堂的门口,用时髦的话说,“满满的诚意”。

Image

古画中的和合二仙

Image“和合”二字大有讲究

虽然“和合”是非常传统的中国名字,和合坊的建筑却是中西合璧。整条弄堂南北贯通,呈“非”字型结构,主弄宽、支弄窄。沿淮海路和长乐路的门面是铁艺钢窗雕花阳台西式公寓,弄堂里则是红砖墙、黑漆门的连体石库门,整齐划一。西式在外而中式其内,中西建筑文化在这里完美交融,也体现了“和合”的意思。

Image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

Image富有年代感的细节

说起和合坊的历史,人们说得最多的当然是“和合坊的枪声”,1929年的秋天,陈赓将军亲自指挥,中共特科领导下的“红队”(俗称“打狗队”)在和合坊第4弄43号、时任淞沪警备司令部侦缉队长范争波家门前,击毙了叛徒白鑫。为了解叛徒的行踪,陈赓在紧靠白鑫住处的27号三楼租房住下,居高临下时刻监视,“红队”事毕撤退,迅速撤离现场,租界巡捕和国民党警探赶到时,他们早已远走高飞、跑得无影无踪,书写了一段传奇。

Image当年报纸对范争波、白鑫等被枪击的报道

“和合坊的枪声”因其故事性强而广为人知,而这条弄堂还有一些红色故事就鲜为人知了。1932年,和合坊里居住着几位从湖北出走到上海的女学生,他们在这里参加了我党的外围组织“赤色互济会”,一边在广慈医院(今瑞金医院)和仁济医院当护工,一边为日后到解放区后方医院担任护理工作打下基础。1939年,姑娘们从上海出发到苏区参加革命。在这批湖北姑娘中,有一位后来走上演艺道路,成为苏区的话剧明星。她1949年主演电影《赵一曼》,完美塑造了这位女英雄的形象,获得卡罗维发利电影节最佳女主角奖。后来她又进入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任演员和导演,她原来的名字叫石莲心,后改名石联星。

Image
在银幕上扮演赵一曼的石联星
在和合坊走上革命道路

在前卢湾区党史办的一份资料中,记载了1933年下半年的惊险一幕。当时设在和合坊的中共地下机关因被敌人怀疑而不得不转移,匆忙间留下一只塞在沙发里的布包,其中藏有党的机密文件。拿回布包的任务交给在法租界巡捕房任职的“内线”赵子柏,他佯装路过偶遇,把负责监视的特务带到附近“巴黎电影院”(后来的淮海电影院)隔壁的一家西餐馆吃饭。推杯换盏之际,几位不速之客走进和合坊,把遗忘的布包从沙发座垫下取出,神不知鬼不觉地离开了现场。特务们酒足饭饱回到和合坊,一切就像从未发生。

Image静谧的弄道
曾经上演惊心动魄的故事

虽然有很多惊心动魄的故事在这里发生,和合坊终究是居民区,这里的日常生活是井然有序又不失情调的。1903年出生的苏州女子王汉伦在圣玛丽亚女中读过书又担任过小学教师,二十年代参加电影演出,以扮演悲剧角色出名,成为名噪一时的“悲旦”。1930年王汉伦急流勇退,住在环龙路(今南昌路)的她,在和合坊靠近霞飞路的弄堂口开了一家美容院,昔日的电影明星走上了“创业”的道路。和民国时代众多独立女子一样,王汉伦善于学习借鉴国际最新潮流,“汉伦美容院”生意兴隆。可惜1937年抗战爆发后,美容院生意一落千丈,不得不关门大吉。八年抗战王汉伦闭门不出,抗战胜利后早已人到中年,她重新回到影坛。解放以后,她在几部电影中有惊鸿一瞥的表演,从当年的红星、老板,到后来的配角、龙套……王汉伦始终保持自己独立的个性。

Image二十年代电影红星王汉伦
曾在和合坊弄口开设“汉伦美容院”

Image王汉伦晚年在电影《武训传》中扮演慈禧

和淮海路一侧王汉伦的美容院相对,在长乐路的和合坊过街楼下曾有间裁缝铺,是当地居民的共同回忆。淮海路的“老土地”作家马尚龙在一篇文章中回忆起这两位“老宁波”:“生活好,人客气,一条皮带尺挂在头颈上,一副老光眼镜架在鼻孔上一点,做生活用眼镜,看人凭眼睛。作板上划粉,剪刀、直尺、布料,还有熨斗,有条有理地摊着。角落头还有一只搪瓷杯……”。这样的场景,老上海并不陌生,太多弄堂的过街楼下都有类似的裁缝铺,老裁缝大多来自宁绍地区,几乎个个号称“奉帮”正宗,其实履历可疑,但这又有什么关系呢?除了裁剪、缝补,他们能把“零头布”做成一件正装,给他们一块好的料作,他们能为你度身定做你需要的中山装、连衣裙……他们用最简陋的熨斗,当老裁缝烫衣服时,会含一口冷水,“噗……”和老裁缝喷出的氤氲水气一样,这样的场景在上海光怪陆离的空气中消失了。

Image和合坊面向长乐路的北门

和合坊还住过不少演员,评弹“徐调”的创始人徐云志先生家的隔壁,就是沪剧名家韩玉敏(原名朱曼倩)小时候的家。当年的韩玉敏以调皮著称,因脸长得圆而被称为“圆妹”,她常与男孩子一同玩耍,是个典型的“假小子”,闯祸是经常的。有一次,韩玉敏正和徐云志的儿子徐培钧在弄堂里打闹,一个追,一个逃,韩玉敏抓起一把煤灰撒过去……正好徐云志准备出门说书,一身雪白的长衫沾满了煤灰。苏州人生气也是软糯的,“圆妹娘,圆妹娘,倷看看涅,倷看看涅……”,要是配上琵琶弹过门,简直就是“迷魂调”。圆妹娘还没出来,圆妹早就跑远了。

Image评弹“迷魂调”创始人徐云志曾在和合坊居住

韩玉敏后来搬离了和合坊,住到了柳林路,不久开始学戏,称为沪剧一代名家。但她始终忘不了自己童年时代生活的淮海路和和合坊。前两年八十多岁的韩玉敏专程回到和合坊“寻根”,“侬还记得我否?”“哪能不记得”,虽然几十年没见面,老同学、老邻舍,重逢总有说不完的话。在弄堂口,韩玉敏拍了张照,右手高举,竖起大拇指,神情体态,似乎还是那个七八十年前的“圆妹”。

Image沪剧名家韩玉敏重返和合坊旧居

摄影:陶一铭

Image“这里曾是我的家”

摄影:陶一铭

Image当年的“圆妹”见到了老邻舍
摄影:陶一铭

虽然和合坊位于充满艺术气息的淮海路上,但终究是九十多年的老建筑了。公共设施、卫生设备还是那个年代的。近年来和合坊的环境发生了很多变化,公共部位厨房改造、卫生设备的安装,这些便民工程改善了居民的生活环境,拎了几十年的马桶,彻底告别了。和合坊沿街的门面房入驻不少世界级品牌,尤以珠宝首饰为特色。

Image如今的和合坊
绿化是其特色

Image和合坊今貌

在和合坊里,“绿色”是弄堂的一大特色。从地面到窗户,从墙壁到屋顶,“居民绿化自治项目”的施行给弄堂带来葱茏的绿意,海棠、杜鹃、绣球、文竹……也有一些具有观赏价值的蔬菜,如土豆、紫薯、辣椒、生菜……整条弄堂像座大花园,空地上摆上了圆桌矮凳,秋日阳光的午后,老人们坐在这里聊天,历史和未来,旧闻与新事,都在笑谈中。

Image和和美美
圆圆满满
和合坊始终是淮海路的一道风景

今日的和合坊,就和它的名字一样,和和美美、圆圆满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