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戠字

 黄毅弘 2023-02-21 发布于福建

“炽”是火旺盛。 《说文》: “炽。盛也。从火,戠声。”金文写作“” ,下边是一高举双手捧一器皿的人形,上边是标识的 “戠” ,似是胜利者高举刀枪旗帜欢呼状。此是场面红火的意思。 “说文古文”写作“” , 左边是日光火光,右边是表示兵器和战争的“戈” ,仍是表现场面盛大红火的字形。小篆对以上字素进行了归纳, 写作 “” , 成为从火, 戠声的形声字。

图为 “象形字书画” 造形

会意。繁体字从火,从戠,戠亦声。"戠"本指古代军队的方阵操演。引申为"(团体操)图案及其变换"。"火"与"戠"联合起来表示"夜晚的火炬方阵操练"。引申义:火旺。说明:战事频繁紧急时,需要补充大量新兵入伍,训练时间也延伸到夜晚,需要每个士兵都左手持火炬、右手持兵器,来练习和熟悉军阵整体的战术技术动作。



“戠”是“識” 的初文,本义是标志、记号。《说文》: “识,常也。一曰知也。 ” 意思是经常见到的, 一看(听)便知的。 甲骨文写作“、 、 ” , 金文写作“” , 小篆写作 “” 。 字形虽经千多年变化,但构成元素完全一样,均是在兵器“戈”上有一“音”字。小篆在规范汉字时将“音、言” 同收,从音者表示作战时击鼓鸣金的声音,以便分清敌我进退。“职”是听到微小的声音,记住微妙的事物。《说文》: “职,记微也。 ”金文、 《侯马盟书》写作“、 、 ” , 上边是标志 “戠” ,下边是耳朵。 会意把眼看到的, 加上耳听到的都记住。 小篆写作 “” , 将“耳、 戠”改为左右结构。 加 “言”者成“” (识), 加 “巾” 成“”(帜)。 隶书( 《华山庙碑》 )写作 “” , 今简化字作“识” 。

图为 “象形字书画” 造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