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陈亚平《内空间意识哲学导论》节选

 置身于宁静 2023-02-21 发布于浙江

现代诗学中的哲学问题 (原创)
——陈亚平《内空间意识哲学导论》节选

陈亚平

陈亚平(1957——),内空间意识哲学创始人,中国当代诗学-哲学派奠基人,语言空间美学理论家。主要代表论著有《意识内空间:显现方式之谜》、《意识的居间现象》、《语言空间美学-导论》、《文学过程学体系》等。

如果诗的形式中,唯一表现的只是形式本身,那这种形式外现出来的对应内容,就缺乏了整体性中的让心灵运思往普遍性上发展下去的助因。形式本身就是内容,只仅仅是对一种特殊性而言的,它本身包含着自己的差异。心灵在实现一种向其他运思方向开启的更深入领域中,等于是完整地实现了一种对运思空间界限做出超越的自建。运思空间不可能既定地被预设成为运思的固有边界范围,边界是运思行为整体自为的内容界限。内容界限和运思的自为变动有一种依存关系,有一种内在上的统一和相对性,包括内容的偶然变化在内。这种类似于逻辑领域推演的内在区域的结构,就和运思空间状态很切近。但运思空间的内在联系中,彼此有一种有机的变化形成了相互依存的交叉和纽结的三维状态,它做到了特有内在实体的自由开启。这种内在实体的区域感,本身就构成了一个内在的可延性的效力。不过,内在实体的区域中,整体的可延性包含在各个环节阶段的独立呈现性上。做到这一点的,正是心灵运思以对立的变化方式,自建出的必然既定性。

诗的基本范围中,主要以诗的内在自建的直觉体验、灵魂思索和智性想象为表现的主要方面,诗对外在现实事物的表现,是通过刻划事物和现实对内心带来基本思想的取舍来实现的,取舍的标准来源于内心对表现提出的先见给予,在这里,先见给予是决定表现样式的主导因素,可以说,先见给予首先是在完成构思性的任务,这让内在思想去观阅另一个内在的思想的面貌表象,并且从内在的创造区域中找出一个恰当的表现这个面貌表象的有形方式。因此我说,先见给予的本质,是对一种内在自建之前的先行建基,而先见给予的本源是心灵运思开启出来特有领域,它把内在自建之前的领域,当成了自己的外在区域。进而,先见给予和自建之前的内在领域之间,形成了对立又联系的依存关系。审美的本质和运思的本质一样,都是把外在客观存在的对象变成心灵内在中存在的对象,然后用更内在的领域来表现这些内在对象的本质构造。也就是说,审美从内心的感觉世界发展到内心的观念世界,本质上是把外在对象在内在领域中变成了内在对象(书面艺术的诗是典范),借此用内在对象去再次变更外在对象的内在性观感。这里面,内在对象依存的是内在的区域空间的维度建立。

例如,思想体借内在的一种运作,把语言的图式变成了思想体内在的一种对象,建立了语言对思想内在状态的基本外在表现形式。但是,思想体有一种独立的内在灵魂可以保持思想内容的内在实体,而不被语言全部透彻地表现完整,就在于:思想的显化先于语言的表现方式。也就是说,思想与语言的关系,就是一种内在自建的内在世界和内在凭附的外在世界的依存关系,本质上,是内在自建的普遍性和外在实体呈现的特殊性这二者的二而一和一而二的关联性建立。但这项对立的特殊性却显现出,外在的东西不等于全部的内在,内在的世界更超越外在表现的形式。诗的形式最能说明这种特殊性。因此,诗从其他艺术类型中独立出来的条件,应该是这一点,这是诗这项语言艺术的特殊性。黑格尔说“内心世界找到一种适合的外在显现”,并没有把诗和绘画、音乐、雕塑艺术类型从本质上分开,这就是普遍性,而表现内在媒介手段成了特殊性的唯一特征。进而,思想外在显现的图符性,对思想内在世界的更内在领域的显现是怎样一种情况呢?只有悟性的灵魂可以感知。

审美的本质,就是从运思的节点内在中发展出普遍一致的丰富层次,审美这种从特定节点的艺术方式发展出普遍层次的丰富性所包含的整体的“一”的规律,就是人类运思空间方式所依赖的“一”的展开和归并的规律。对这个规律本身的把握就是在借助这个规律提供的可能性空间。黑格尔说:“独立性的互相联系”,但这个联系必须是“一”对各个独立的归并。心灵运思的自由越是发挥到无限度,越是归并到“一”的整体,但是以矛盾的状态越为条件的“一”。从我的运思空间观点来看,“一”的多,恰恰是多的“一”所凭附的“一”的先决条件。艺术审美的多方面方式,就是自由的方式,它和艺术方式是多方面的性质是一样的。因此,艺术审美方式的多方面维度,就是读解、知解和悟解方式的多方面维度,就是读解、知解和悟解方式的多方面统一在一起的“一”。运思空间中一个开端过渡到另一个新开端,本身起作用的是,这些不同序列出现的开端的特殊定向中,包含的能够将它组成自我一致的最高的整体,这个整体在内部引导这些组成各个特殊定向开端形成了内在趋向的“一”。而一与多,就是“道”的多与一。心智能够理解到“内在的联系”那种一与多,恰恰凭借了心智开启的空间开端的变化维度。亚里士多德和康德的“觉畴”,在我的思考中就是运思展开所需要的内在维度。诗就应该是这种运思内在中所展开的矛盾性的内部维度的运行方式,只不过,诗运思的内在维度,常常要突出一个节点上的特殊维度的性质因素,例如,平面性的客观实体的性质。整体不可能自身构成整体,只有凭借单体对整体的关联才构成整体对单体的包含。如果“一”是整体,必然是推演出来的哲学上证实的普遍性。诗对内心世界的描绘就是从整体上观察的单一方面,而诗对客观存在的外在现实做出的描绘,大体上都是从单一的特殊显现方面观察的,进而,诗本身就把这种内与外的差异变成了心灵运思发展中产生的维度差异。心灵内在构成的抽象领域就是普遍的整体中,再发展出一个普遍的单体,以致于把心灵内在中观察的外在世界,变成了特殊性的超外在世界,就在于:心灵的内在普遍等于心灵中的外在特殊,这个差异正是心灵自身发展出来的空间领域。因此,决定诗的自由形式的因素取决于心灵知解和悟解整体自由状态的形成,这意味着,心灵运思的内在空间具有普遍的独立性,但又有特殊外在形式的关联性。诗就是心灵运思空间领域发展变化的艺术。对心灵运思空间的发展界限来说,变化是普遍的,不变是特殊的,平衡对立中的统一是它不统一的前提。诗的形式创造和表现方式,直接被诗的内容构思和内容发展的规模奠定了基础,这些基础让内容更稳定地实现了整体性中的丰富性。

诗的题材范围的慎思,成了诗的内容原动力,全部叙述情节的进展都以此为依据。主体性的创造是无限的,它的外貌就是无限的。但必须包含实体性的技术内容,而不是感想性的缺乏技术分析。

只有主体性格完整的不受限的心灵才能驾驭史诗。主体个性的深度和广度界定了对思考的能动度。主体性格是对主体的自足化规定,它成为主体世界的个性化体系。主体性格充分发展才能引起对形式的冲动。反思主体本身的心灵,是心灵自足突现的灵机,偶成的闪幻之思。主体最理想状态中的基本定形,可以展现主体在内容方面涉及表现形式的统一性。

艺术类型的内容是由智识在开启自身的进展实现过程中,产生出来的内在分化体,这是让外在的直觉感性可以做出观照的条件。艺术内容类似于知性想象的体系。艺术具体适合哪种客观存在的外在直观体,艺术自身不能做出选择,而是由知性被引导的最终理性来做出选择。艺术的内容由理性开启出来的一种实在,只能在感性领域所分化成各个个别具体类型,那么,这本质上是感性在决定理性的具体外化的实在。感性的这种能力是否是被理性的需要所先决的?艺术的内在理性,只能化身在感性的外在环节中才是一种内在自为运动的外在。可见,理性离不开感性对理性的对立性互补与依赖。也就是说,理性的理性实在化,只有结合感性的实在化,才能够真正体现出理性的作用存在着。

艺术的感性实在呈现的不同分化类型,实际上是心智在感受的变化中所创造的分化性,因为艺术类型也可以不分化。无论艺术类型做出分化或者做出不分化,艺术对象体都是一个自足化的整一。特别是,艺术对象体可以在分化的自足中,包含与他者部分的差异与交互性的关联、互相补充而成为整体。而艺术不分化的自足体,则保持了稳定的外在独立于内在的统一性,但内在上还是处于交互发展状态的。

艺术体的发展是由过程中展开的内在矛差异性在推动。无论分化按类型再丰富,但基本的规律是普遍性的。艺术体的变化与发展规律是应对了自然的变化与发展规律。不同艺术风格的分化,也是心智变化运动所分化出来的对象性分化。它反映了分化的风格,是整体风格中的一个独立而互联的方面。而互联的方面恰恰意味着互联是独立的而才能够联系着自己的对方与自己作出分化。仅仅依靠艺术体的纯感性方面,是不可能获知这一纯感性本身。艺术确定自身成为感性领域的条件,仅仅取决于:具有高于这个确定性的一种心智领域做出决定性作用。比如,诗歌艺术体中具有一种观念性的动感状态,我称为诗意波曲线,它会有一个波动的放散形成整体。这个整体是心智给予的观念性的东西。整体作为一种观念性被人们抽象化,恰恰证明了:某个意识体,可以构成意识体自身一个可分化意识的对象,于是,就构成了这一对象那个空间性所显现出的一种内在方面。而这个内在的空间性又可继续分化、延绵不同的交互与深入的界限。

艺术体中的主体心智变化性,为什么必须要在它自己身上由一种对应它的外显形式?因为主体的外显形式也是主体自身借助于内在的能动性,开启的一种转化空间。如果没有这个主体开启的转化空间,就没有任何主体的外显可以被主体所认识。本质上,是主体把主体的内在认识,分化出一个可以外显的认识对象。这种分化所产生的运动,就是空间性的内在变化的运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