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传统年俗文化(一)

 富平人原创馆 2023-02-21 发布于陕西

过年、年俗及期望

文/刘春涌

(一)腊月的来头

到了腊月,过年的气氛会不断的浓烈起来。中国人的重礼节和穷讲究,把个年节弄得繁揉纷杂,年轻人根本搞不清是怎么回事。腊月里的节日尤其多。如腊八节、祭灶节、小年等。这些节日是春节的前奏和铺垫,烘托春节的气氛,显得春节隆重而庄严,值得庆祝,值得过,也是对农业新年的期许。

农历十二月是农历一年最后一个月份,老百姓多称,其俗称有腊月、岁尾、岁末、年底、腊冬、残冬、穷冬、冰月、余月、极月、清祀、冬素、大吕、年关等30多种称呼。其中,人们最熟知和常用的当属“腊月”,而其他的称呼不断被历史淘汰了,也有的转移到阳历年的12月份了,譬如年底、岁末、年尾。

农历十二月之所称其为“腊月”,是因为“腊”是古代祭祀祖先和百神的“祭”名。这种风俗起源于秦,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下令制定历法,将冬末初春新旧交替的十二月命名为“腊月”。在我国南北朝时期,十二月初八日,每年人们都要宰杀禽鸟走兽牲畜,举行大祭活动,拜神敬祖,祈福求寿,避灾迎祥。这种祭奠仪式称为“腊祭”。随后将十二月初八日叫“腊日”。也可以具体说,新年的庆祝活动是从腊月初八开始。而笼统说,则是从腊月初一就开始了,因为在腊月初八前还要做大量的祭祀准备工作的。腊月以至于到正月(这里的“正”在我们老家发音为“征”,而非“正”)十五元宵节,其实每天都是节日,国家和老祖宗将每天的事情安排得满满的,让百姓别闲着,防止百姓偷懒,以便养成“勤奋劳动”的习惯。这也是中华民族只所以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繁衍壮大的真正原因。

进入腊月,是人们购买年货最紧张繁忙的时候,也是年货商家们大赚金钱的时候,市场骤现出异常繁荣的局面,这也是一年内最后特有的市场,人们习惯上称之为“腊月市”。大量的年货是需要从市场(集市)上去采购和购买的,故而形成了腊月繁荣的市场面貌,也是腊月里中国民间常见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买干果类不仅为“腊八”做准备,买糖瓜、糖饼、饴糖等物不仅为“祭灶”做准备,也是为新年做准备的。还有买窗花、年画、门神、对联、鞭炮、烧纸、肉类、布、棉、帽、鞋、衣服,等等,货物备齐,琳琅满目,都是为新年前、新年及新年中各种节日准备的。“腊月市”的货品价格相对偏高,故而有谚语“腊月水土贵三分”之说。

北方的小年(或祭灶节)一过,人们就更加忙碌起来了,人们喜迎春节的脚步也加快了。对于中国人来说,每天的日子都有主题和说道。

腊月二十四,是南方人过小年、祭灶节和掸尘的日子,“祭灶三柱香,一年不恓惶”、“掸灰拂尘埃,快乐幸福来”。而在我国北方,则有清扫整理房顶积雪、冰凌、杂草、碎瓦并补漏房顶的习俗,称之为“扫房”。

腊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幸福永不休。春节行将至,生活常冒油。”这是过去农村人做法,现在已经没有了。

腊月二十六,有民间谚语为证:“腊月二十六 ,杀猪炖年肉”。猪肉是汉民族过年的主要肉食。没有猪肉就谈不上过大年,即使再穷的人家,过年时也要买上1-2斤猪肉过年,以显得自家生活也脸面,不至于丢颜面。

腊月二十七,民谚有称“腊月二十七,最后赶大集。宰鸭增精神,杀鸡添喜气。”鸭与“压”相通,即除去“压力”,突增精神。鸡与“饥”相通,杀宰饥鬼饿魔,洋洋喜气,幸福日子。

腊月二十八,民谚有说:“腊月二十八,赶紧把面发。蒸笼腾热气,幸福绽面花。这是蒸年馍、花馍的日子,这天父母亲特别忙,忙就在于蒸年馍、花馍的量大,还要做年肉嘞!

腊月二十九,除夕前一日,也称“小除夕”。焚香于门前,称之“天香”,以敬苍天,以谢大地。家置丰盛宴席,以招待过去一年来对自己家庭有重大恩情和重要帮助的朋友,也称“谢恩宴”,宴席上,佳酒以待,把盏举杯,激情满怀,感恩谢德,以祈来年新的团结合作,事业有成,财源广进。

大年三十,即除夕,为新旧交替的时刻,这天夜里鞭炮声不绝于耳。人们守着岁,一家人围坐在床上,盘算着新的一年,吉星高照,宏运当头,幸运连连,万事顺意,没有祸灾!午夜一到,腊月和旧年就结束了,新的一年也随之开始了。

在我国大多数农村腊月节日和每日内容基本上是这样的:

日期

当天内容

日期

当天内容

腊月初一

购置布料、棉花、毛线等,做新鞋、新帽、新围脖、新手套、新袜子、新衣服、新被子等。磨面粉。

腊月十六

购买食品和礼品年货:水果糖、灶糖、饴糖、水果、点心、挂面、调料品、蔬菜、豆腐、鸡鸭牛羊鱼等肉产品、粮食、烟、酒、茶等。

这些年货只为过年家人和迎客吃喝及走亲戚串朋友送礼而用。

腊月初二

腊月十七

腊月初三

腊月十八

腊月初四

腊月十九

腊月初五

腊月二十

腊月初六

腊月二十一

屠宰鸡、鸭、猪、牛、羊等家禽及牲畜。其肉品仅过年而用。

腊月初七

腊月二十二

腊月初八

腊八节,祭农神(五谷神),喝腊八粥

腊月二十三

北方祭灶节(小年),祭灶王爷

腊月初九

购买喜庆年货:门神、对联、门挂、门贴、窗贴、窗花、灯笼、鞭炮、礼炮、花炮等,这些年货可以比较长久放存。磨面粉。

腊月二十四

南方祭灶节(小年),祭灶王爷

腊月初十

腊月二十五

主要工作内容是沐浴、理发、剃头、和面、发面、蒸年馍、花馍,做过年面食,并将猪、牛、羊、鸭、鸡等肉类做成熟食品,如酱肉、卤肉、红烧肉、蒸肉等。

腊月十一

腊月二十六

腊月十二

腊月二十七

腊月十三

腊月二十八

腊月十四

腊月二十九

腊月十五

腊月三十

除夕节,大扫除,上坟,吃饺子,贴门神、挂桃符、对联、福字、窗花等,孩子们放鞭炮,晚上打灯笼游街。

从上表可以看出,腊月人们都不能闲着,每天都有事干。当然,这主要是大人们的事,孩子们该玩的还是玩,该学习的还是学习,除非父母亲叫你帮忙或打下手。在上古时期国家规定的这些活动促进和形成了中华民族(亦或说中国老百姓)勤奋劳动的习惯和精神。这是十分难得的。

(二)腊月的习俗

中国人过年是与期冀联系在一块的。人们,尤其是孩子们过年要穿新衣服,戴新帽子,穿新鞋新袜子,即全身新。但对于成年人来说,则有着斯冀和希望存在,而孩子们则不管这些,这是大人们的事情。孩子们只希望过年时有新衣服穿,有压岁钱,有鞭炮响,有灯笼打,有糖果、点心、火锅、饺子、挂面吃,开心快乐就行了。
中国人,特别是过去我们那疙瘩的农村人,因为大冬天天气寒冷,地里没有农活,过年(将文革中后期号召过“革命化的春节”那几年除外)从大冬天就开始了。大冬天主要是做过年的前期或早期准备工作,这主要是包括买布料和棉花或纺线、织布、弹棉花,做新棉衣、新棉鞋、新棉帽子、新布袜子、新毛线手套、新被子、制做灯笼等。这些事情,一般都要在腊月前完成,不然就来及了。而不会做这些事的婆娘们或请别人代做,或到集市的供销社或商店去买就行了。即以不耽误过年为前提。为何叫新年,就是处处显示和展示新气象、新气氛。这些“新”的东西都要准备好,不然,村子里的人会笑话你,说你“连个年都过不起”,那是叫人瞧不起你的。我们那里过不起年的,不是光棍、鳏夫,就是寡妇。我们那里的邻居或同村人还是十分友善的,虽说不会更大方的送给他们新衣服,但过年时吃的东西还会不时送给他们的,有的也会送给他们旧衣服,但这些衣服都是清洗干净且没有补丁的。
而我们那疙瘩的农村人过年,其实,真正是从腊月就开始了。那时,差不多每年腊月时分,多是过了一九、二九、三九最严寒的时节,人们常说:“三九三,冻破砖”,那是一年中最冷的天气。而四九、五九靠墙立,预示着天气就要变暖和了。这个时候,男人们悠闲得靠墙站立着,谝着闲传,唠着磕,拉着家常,交谈着一些漫无边际的话题,有时也会聊一些有用的事以及新的一年打算或规划,但时刻听从着父母或家里掌柜的、婆娘们的召唤,譬如女人们干不动的活。而婆娘们做着过年的一切准备工作,而女儿儿子多当着下手。而随着年的临近,过年的气氛就逐渐地浓烈起来了!
腊月主要做着过年前的后期和晚期准备工作。这时的准备工作由父母亲或掌柜的规划指导。后期和晚期的准备工作,一方面包括买肉、割豆腐、买菜、买糖果、买点心、买鞭炮、灯笼、买挂面、酒等,再则就是磨面,这些事多由男人们或子女们完成。
买来的肉主要是五花肉,可做成肘子(1.5×1.5cma或2×2cm的四方块形,肥瘦相间)、片子(厚3-4mm,长5-6cm,宽2.5-3cm,ec 肥瘦相间),切丁做臊子,而猪心、猪肝、猪头肉、猪蹄等多做成火锅肉备用。钱少的可以用猪头肉及猪杂碎将就的过年了。没有钱的那就只好凑合着过素年了。
豆腐主要是老豆腐,一般多冻成冻豆腐,切大块入火锅,切小丁则做臊子面和臊子。要提前买来冻上,不然,年前那是紧俏货,买不上的了。
菜则多样,有白菜、红萝卜、白萝卜、青萝卜、红薯、大葱、大蒜、土豆、粉条、菠菜、韭菜、花生米等,洗干净备用。时常陕西人冬天多以咸菜、油泼辣子佐饭及夹在馍里吃。
糖果是必备品,主要是招待来拜年和走亲戚的孩子们,大人们一般不吃那东西,因为甜,也因为化钱。陕西人因穷,常常是节俭的。
点心在我们那里有水晶、琼锅子、晶糕、油糕、柿子、柿饼等。这主要用于送亲戚的礼品或开席前的食品(其中还包括油炸花生米或干炒花生米等)。
鞭炮在过去没有礼花炮,主要是二踢脚、麦杆炮、出出子等。二踢脚是将炮点燃后脚一踢可响两次,炮身如小指头粗;麦杆炮是细如麦杆的鞭炮、一般买回来后,拆分开来,单独放,这样可以放若干次,以凑热闹和喜庆,也使孩子们玩得痛快。出出子是细长的(大约一尺长)里面装着火药,放时一手拿着一端竹把,从上端点燃,向上簌簌地冒出火星来,在夜晚则会如烟花一样。我记得我小时候曾买过一种鞭炮,在地上点燃爆炸后,可飞向空中,展来一个降落伞徐徐落下。不过那挺贵的,有两三毛钱一个。

灯笼可为过年增加喜庆和热闹的气氛。多半有孩子的人家是要做灯笼或买灯笼过年的。供销社和商店买的灯笼均为红色的大小圆灯笼和阴历年属相动物的灯笼,花样十分单调。而自己家里做的灯笼就五花八门,花样繁多了。有各式各样的,而以十二属相的动物形象灯笼居多,还有蝴蝶形、柿子形、莲花形、树叶形、风车形、塔形、叠柱形、金童玉女形、山形、南瓜形,等等。我小时候的灯笼都是我父亲自己做的,记得父亲给我做的灯笼有两个让我记忆犹新,一个是走马灯,马头在打灯笼游街时可动,亦如骏马奔跑一样,上下颠动。另一个是风车灯笼,采用了热气流上升原理,使灯笼上面的风车不停地转动。灯笼买好或做好后孩子们就等着过年了。
挂面主要是大年初一做臊子面用的。如果省钱,就只好自己家里擀面了。我们家过去全是母亲擀的臊子面。只有我家来了贵宾时才下挂面招待,譬如我的姑妈、二姑、三姑及舅舅等。
酒,我们那里过年主要是打烧酒,一般家里3-5斤,均为招待客人用。自己家里人基本不喝酒。如有在外边挣钱的人,则多买3-5瓶西凤酒。那时西凤酒也就两三块钱,现在可得百十块以上了。
而磨面在上世纪80年代前均是石磨子。一村(或一队)多有一个石磨子人家。在年节时磨面要提前排队。轮到了要拉上自家的驴(或马或牛)或牵上队里安排的驴(或马或牛)套在石磨上磨面,一边磨一边筛,待到有黑面时就不筛了,前面筛的好白面先装袋,后面的次白面再另外装袋。没有过筛的就作为麸皮处理了。每次磨面30-50斤得向石磨户人家留一铁簸箕麸皮,80-100斤就得两簸箕麸皮了。因为石磨人家在腊月前要将石磨上下磨盘的牙口请人化钱錾好,不然很难将麦子磨碎成面粉。而且还要给大家准备粗、中、细三套规格的筛子,这些也是需要化钱的。我们那里有“穷井富碨子”的说法。碨子即石磨子。一般一天一个磨子可磨麦子200斤(需要昼夜不停,两小时换一次牲畜,并且还得给牲畜加料)。年前的磨子是昼夜不停的。
另一方面,案板上和锅灶上的事就主要是母亲和婆娘、媳妇、姑娘们的事了,男人们没有事可以帮忙,那主要是拉风箱及劈柴火。拉风箱是个力气活,多由父亲、娃他大(即丈夫)及儿子来完成。还得会拉。蒸馍热汽圆后一般用慢火或纹火,约莫一小时左右一次三五笼馍馍就蒸好了。做馍馍是一个大活,农村一般人家的大笼要蒸三五十笼的馍馍。有些大户人家要蒸一百到二百笼了。1961年父亲因得饥荒加黄胆性肝炎去世,剩下两姐姐、二哥和我共五口人,大哥当时刚到北京工作,工资低得可怜,只有28块五毛钱,因为是小伙子,吃饭就得化去一多半,剩余的就没有几个钱了。我们家由母亲主持,和面、发面、团面、放笼等母亲是一把好手,两个姐姐帮忙,我与二哥则轮换着拉风箱。因为亲戚多,每年要蒸七八十笼馍馍。蒸馍馍不仅是个力气活,而且还是个技术活和艺术活。不少新媳妇做不了。不时有左邻右舍的婆娘、媳妇、姑娘来向我母亲请教,我母亲都是耐心地给予指导。
自家吃的馍馍一般多蒸成2两重的小馍馍、花卷和绿豆沙、红豆沙、粉条白菜、豆腐韭菜、鸡蛋韭菜等包子,这也量大,要够一家人吃到元宵节以后。我们那里时兴舅舅家给外甥们送茧(馍),其寓意应是保佑祈祷外甥们在大人们呵护下平安健康成长。茧馍的作法是用白细发面,其内包有咸味的油沙,多为酱红色,大小如中药丸,茧略长而较窄,在其长的一端头部位置点两个泡好的黑豆做眼睛。蒸好后呈现蚕茧状,但底平。我的舅舅在我小时候每年都送8个,母亲只让姐姐哥哥每人吃一个,余下的全是我的,有时我给母亲扳一块尝尝,她尝后会说:“你妗子做的不错。”当然,我母亲是做茧馍的行家,因为每年都要给我们三位姑姑家的孩子们送呀!

做花馍是过年的一道亮丽风景线。花馍的花样就丰富多了。均是细白发面做的。有鱼形的、十二属相动物形的(如鼠形、牛形、虎形、兔形、龙形、蛇形、马形、羊形、猪形、鸡形,等等),还有水果形的(如寿桃形、苹果形、柿子形、盘南瓜形等)、花朵形的(如莲花形、柿花形、桃花形等),不一而足。花馍还要配上颜色,如红色、黄色、绿色、青色、蓝色、橙色、棕色、黑色等,五颜六色,十分艳丽而喜气。做的花馍主要是拜年走亲戚作为礼品用。做花馍要发面软硬合适,不宜没有全发起来或发过了头,用发面做成型后即可上笼蒸了。蒸时要求火候到位,不宜火大或火小。火小了容易走样,蒸出的花馍不精神饱满,不美观大气大方,花馍表皮不光滑不亮光,蔫不拉及的。而火大了容易开裂,这也是做花馍最忌讳的,往往拿捏不到位时出现状况,成功率不是很高。但我母亲每次做花馍成功率高,就在于她先在锅灶里烤上两三个角角(发面棒棒),来检验发面是否正好。再则她还不时指导火候,从而很少失误。我那时拉风箱最爱吃角角,在锅灶内烤成焦黄色,吃起来特别香也十分过瘾,我吃的往往美滋滋的。也可在锅灶下烤上红薯,吃起来热香扑鼻。如果有不合格的花馍,虽说拿不出手送人,但自家人吃味道也是一样的。遗憾的是,过去农村没有花馍比赛,如果有,我想,我的母亲可能要得第一了。说起渊源,我母亲做花馍的手艺还是从我的父亲那里学来的,因为我的父亲是乡闻百里的厨师高手,但可惜的是,父亲去世得太早了——三年自然灾害和黄胆性肝炎就夺去了他54岁的生命,令我悲痛欲绝!

除花馍外,年前我们家还要做罗罗馍(也称石头馍)。将细白的发面散上花椒碎叶,放少许盐,採好,揪出一小块,擀成薄的圆饼状,将在河坝里捡到的指头蛋大小的石子清洗干净,放入鏊子(平底锅)里炒得烫热,挖出一半放于脸盆,留一半在鏊子里用铁铲抹平,将发面生圆饼放在其上,再将脸盆中的一半热石子覆盖其上抹平,很快,大约三五分钟就烤熟了。如此反复,直到将发好的面烤完为至。罗罗馍可以久放不坏。过去陕西人出远门时既可带上锅盔,也可带上罗罗馍,以当干粮。
年馍和花馍做好后,一般多放入大缸或老笼中保存。花馍则要细心保存,以防损伤破相。破相的花馍是送不得人的。而罗罗馍多放入笼中,挂于房顶,来重要客人时取下即可食用。过去罗罗馍多是给孕妇或上了年纪的老人们吃的。一般人是不能吃的。罗罗馍吃起来劝劝的,香香的,脆而酥,入口即化,暖胃且易消化,是难得的一种陕西优质美食,十分稀罕。我很喜欢吃,现在每年嘴馋了,都要请老家人给我寄一些。
有些人家在做花馍或年馍时,还会在其中放入一分、二分、五分的硬币,如果有谁吃到了,则表明谁新年运气好,幸运的事多。当然,这些硬币是要洗干净才能放入生的花馍和年馍去蒸的。

当然,过年时还要做肘子和片子。陕西关中一带农村的生活是贫穷的,一年到头,平时是不吃肉的。即使到了现在,还是保持着这一习惯,除非来了重要客人或过事。一说,“吃肉心里难受的很。”不像南方人,一年四季天天都可吃上肉。陕西农村过去养鸡下蛋,鸡蛋是自已不吃的,换钱卖钱,称之为“鸡屁股银行”,我想起来都觉得可悲。但那是因为穷呀!贫穷造成的过分节俭是关中人的悲哀。言归正传,那时(文革前)大哥从北京回来,买上十来斤五花肉、猪头肉等,由母亲做肘子和片子。到现在我也不知道母亲的做法。在网上一查,才知道了陕西人肘子和片子的做法。将买来的五花肉清洗干净,下锅入水煮好(应为八九成熟),捞出放凉,切成前述的规格,四面或两面涂上酱油(那时没有酱油,用酱板化水后代替,或用自己家做的黄豆酱),八块或八片放入专做肉的小平碗摆好,肉皮在上,瘦肉在下,放笼蒸约一个小时,待到笼盖打开,那肉香便会扑面而来,令人垂涎欲滴,味蕾大开,欲罢不能。陕西的肘子和片子其味亦如东坡肘子和南方的梅菜扣肉。老家的肘子和片子是我最最喜欢的美味佳肴之一。每每回陕西老家,都要吃吃肘子或片子,以便解把馋,过把瘾。

(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刘春涌,陕西省富平县宫里人,地质矿产高级工程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