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陵公园游览小记

 熟年人生 2023-02-22 发布于上海

在沈阳开会后,下榻的辽宁省友谊宾馆正好处于北陵公园景区范畴。于是,第二天,2月16日上午,辽宁省政协委员经济发展协会小董领我游览了附近的北陵公园,对沈阳市的历史变迁有所了解。

据介绍:北陵公园是沈阳昭陵的俗称,1643年(清崇德八年)清太宗皇太极孝端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的陵墓昭陵建成。清昭陵是世界文化遗产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沈阳名胜古迹之一,是我国古代建筑的精华,也是汉满蒙民族文化交流的典型。

北陵公园坐落在沈阳城北,占地面积330万平方米,原为皇家陵寝,1927年辟为公园,世界文化遗产清昭陵位于其中。

园区主体昭陵是清朝第二代开国君主皇太极及其皇后孝端文的陵墓,顺治八年(1651年)初步建成,康熙、乾隆、嘉庆各朝又做了若干增建和改建,最终形成今天的规模。

陵寝保护区面积48万平方米,现存古建筑38座(组),主要建筑均建在中轴线(神道)上,其他建筑自南向北对称分布在中轴线两侧。清昭陵的建筑体系保留了清初关外的部分建筑特色,更多的则是按照中原王朝的陵寝规制建造的。

陵前园区汇集了绝大部分功能景观区,沿主干道东西两侧主要有荷花湖、儿童乐园、游船码头、皇太极广场、芳秀园、友谊园、柳堤、生态广场、塑胶健身跑道等。其中芳秀园、柳堤、清园生态运动场以及新建的花海堪称园中精品。

陵后是茂密的古松及次生林区,现存古松2000余棵,松龄接近400年,是目前国内现存最主要的古松群落之一。其中著名的“神树”、“凤凰树”、“夫妻树”“姐妹树”、“龟树”等象形树更是树形奇特,形神兼备。

清昭陵于1963年被列为辽宁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2006年被授予"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2007年被评为国家重点公园,2009年又被评为国家 AAAA 级旅游景区。

北陵公园也是辽宁省沈阳市最大的公园,原占地450万平方米。民国十六年五月(1927年),以陵寝为中心辟为“北陵公园”。1931年,张学良将军将昭陵西侧一块高地近60万平方米单独开辟出来,建成奉天疗养院。因唐朝也有昭陵,当地人基本都称这里为北陵公园。

北陵公园在东西南北各有四扇大门,其中正门为南大门,建筑风格古色古香。大门前摆着两只石狮子,象征着古代皇家的威严

游览总览图看,公园有中轴线。

游客进门后,沿着主通道,当中有松树带,一路有各主要建筑。南北走向,直通清昭陵。可乘坐观光车游览。

园内松树茂密。这里是沈阳市区负离子最多的场所。

湖畔的树上挂着红灯笼。有桃花、枫树等装饰。

湖面已结冰。湖面上的亭廊空无游客。

冬天的北陵公园,结冰的湖面形成白色的意境。

远远看见有铜像广场的周边,聚集了一些游客。

游览小车来回穿梭。游客在旁边翩翩起舞。

这里是皇太极铜像。爱新觉罗·皇太极(1592-1643)

青铜塑像雕刻着身穿铠甲威风凛凛的皇太极。塑像四个角上,各有一条金龙,显示出皇太极的帝王风范。

铜像背后有皇太极介绍的碑文:皇太极,即清太宗文皇帝。太祖努尔哈赤第八子。青年时随父兄创业征战。智勇兼备,屡建功勋,位居后金国西大贝勒之列。1626年其父去世,被拥戴为新汗王于沈阳继位。执政后力革旧弊,创新图强,优礼汉官兴文重教,统一东北地区,结好蒙古诸部。1635年改族名女真为满洲。

1636年改国号大金为大清,登基称皇帝。在位十数年间,国力大增,奠定清入主中原基础。1643年病逝于沈阳皇官,葬沈阳城北清昭陵。

铜像旁边有青瓦廊亭。这里在搞“冰雪大世界”活动。北陵公园拥有30万平方米的人工湖水面,夏天碧波荡漾,柳岸成荫,乘坐脚踏船、快艇观光游玩,泛舟湖上,别有一番情趣。冬天则是另外独特景色。

沿着中轴线再往前走。道路宽阔。清昭陵已遥遥在望。

清昭陵陵寝建筑的平面布局遵循前朝后寝”的陵寝原则自南向北由前、中、后三个部分组成,其主体建筑都建在中轴线上,两侧对称排列,系仿自明朝皇陵而又具有满族陵寝的特点。

昭陵全陵占地18万平方米,共分三大部分。由南至北依次为:

前部,从下马碑到正红门,包括华表、石狮、石牌坊、更衣厅、宰牲厅;中部,从正红门到方城,包括华表、石象生、碑楼和祭祀用房;

后部,是方城、月牙城和宝城,这是陵寝的主体。

来到下马碑和华表,两旁各有一个。

到了这里发现有松树独立在道路上。比较别致。

两旁有石狮子,圈在半珊栏中。十分威严。

此时,右旁的湖面上有好多家长和孩子们在溜冰或冰橇运动。

冰面很厚。孩子们欢笑雀跃。

遒劲的松树下有“世界文化遗产清昭陵”碑石。

冬季,这里也是孩子们欢乐的运动场所。

来到石牌坊。这里就是正式进入清昭陵的通道。需要另外买票。

石牌坊建于顺治或康熙年间。此坊为仿木架结构,青石建筑。4柱,3间,3楼,歇山式顶子,坊体雕刻各种花卉图案,生动逼真。整个石坊雕琢精细,堪称石雕艺术精品。

有教授学者在旁向朋友介绍:石牌坊的石刻雕纹富含藏传佛教特色。也是满汉合作的一个见证。

进入石牌坊。眼前的“正红门”建筑印入眼帘。

正红门为缭墙的正南门,层楼高耸,十分庄严。正红门建于顺治六年(1649年)。单檐歇山式建筑,三拱门中正中一间叫“神门”,东侧一间为“君门”,西侧一间为“臣门”。而其两翼所装饰的五色琉璃蟠龙壁,因造形生动,更引人注目。

正红门前有东西跨院。东跨院是更衣厅。西跨院是宰牲亭。

正红门内的参道两旁,有华表、石兽和大望柱,它们两两相对。

跨入正红门,碑亭在望。

碑亭与正红门相对,为颂扬墓主而建,里面所竖碑称“昭陵神功圣德碑”。

这神功圣德碑又名大碑楼,建于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方形重檐歇山式。

亭内立巨形石碑,重达10万余斤,碑额用满汉两种文字镌刻“大清昭陵神功圣德碑”,碑文共1810个字,由清初著名文臣高士奇等撰拟,记载了皇太极一生的生平事迹。碑座是龙(又名赑屃),喜好负重,传说为龙生九子之一。

出碑亭,两则有华表和厢式建筑各两间。

眼前的三层隆恩门城楼巍然屹立。

隆恩门为方城的正门,方台式砖石结构单体拱形门洞门楣正中有石刻门额,上面用满、蒙、汉3种文体竖刻隆恩门”三字。隆恩门上建高大的三滴水歇山式门楼俗称五凤楼。

方城为后部,它建造得如同城池一般,位于缭墙,仿佛是城中之城。

方城内有隆恩殿、东西配殿、东西晾果房和焚帛亭。

东配殿始建于清初,是祭祀时尊藏祝版和制帛之处。

游方城先要游隆恩殿。隆恩殿居于方城中心,前有隆恩门,后有明楼,左右有配殿,四隅有角楼,犹如众星拱月一般,故显得异常雄伟。

隆恩殿以雕刻精美的花岗岩台阶为底座,以金光闪闪的黄琉璃瓦为屋顶,再加上画栋雕梁、金匾红墙,故又显得异常华丽。

隆恩殿又称享殿,崇德八年(1643年)九月草创,顺治七年(1650)十一月定名隆恩殿”。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改建。隆恩殿是供奉陵墓主人皇太极及孝端文皇后牌位的地方,也是从事礼制活动的主要场所。

隆恩殿后面有二柱门石五供和券洞门。

棂星门,石祭台。又名二柱门冲天牌楼、照牌。悬山式琉璃瓦顶,

方形石柱间有两扇木板隔扇式对开门。

石祭台长5.9米,宽1.6米,高1.3米,汉白玉雕造,须弥座式造型。祭台上有5件石雕:正中为香炉,两侧有香瓶、烛台各1对。这座祭台是大祭时“举哀”和献奠酒之处。

方城又称哑巴院,形状如同一弯新月,故名月牙城。城高约6米,边长约96米,北墙正中有彩色琉璃照壁。

月牙城是陵寝建筑布局中方城与宝城中间出现的一个特殊空间,利用两侧蹬道上下方城和宝城。

方城上是大明楼。方城四角有角楼。

又称大明楼,建于康熙四年(1665年)。为重檐九脊歇山式建筑,全高23.6米,是昭陵最高建筑。前檐挂有匾额,上书“昭陵”2字,为满、蒙、汉3种文字。1937年5月29日,明楼被雷火烧毁,1939年修复。

明楼后面便见“宝城”(隆起的土石陵墓)。

宝城又名罗圈墙”。是一座半圆形的城,城高6米,周长202米,青砖垒砌,上面有起象征作用的垛口和女墙。宝城中间的丘叫宝顶,又称独龙阜,高7米,周长约110米,用三合土(白灰、砂子和黄土)夯筑而成。为效仿祖陵(永陵),在宝顶中央栽有榆树1棵。宝顶之下是安葬陵主皇太极以及孝端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宝宫的地宫

登宝城俯视,陵园风光可尽收眼底。

从城墙上望四周,一片肃穆。

宝城的通道向右倾斜。走在上面,好像在斜着走路。

再眺望四周。眼前的隆恩殿及两侧的配殿庄严肃穆。

再看碑亭,也是十分庄严肃穆。

方城建于清顺治元年(1644年),仿照盛京陪都城堡轮廓外形建造,是盛京城的缩影,也是昭陵主体祭祀区。城高6.15米,南北长146米,东西长120米,城墙以青砖砌成,门洞两侧有道可供上下,这种形如城堡的方城是昭陵的特色之一。

北陵又称清昭陵是清朝第二代开国君主太宗皇太极以及孝端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的陵墓,占地面积16万平方米,是清初“关外三陵”中规模最大、气势最宏伟的一座。

园内古松参天,草木葱茏,湖水荡漾,楼殿威严,金瓦夺目,充分显示出皇家陵园的雄伟、壮丽和现代园林的清雅、秀美。

昭陵除了葬有帝后外,还葬有关睢宫宸妃、麟趾宫贵妃、洐庆宫淑妃等一批后妃佳丽,是清初关外陵寝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座帝陵,是我国现存最完整的古代帝王陵墓建筑之一。

2023年2月21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