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找苦吃不如找兴趣

 hab图书馆 2023-02-22 发布于河南

文/侯爱兵

在深圳,有一个男孩不愿意上学,被爸爸带到工地上搬钢筋。男孩干了一天半,就累得说受不了,要回去好好上学。“不吃读书的苦就得吃生活的苦”,这是很多家长想让厌学的孩子明白的一个道理。在淮南也有一个男孩厌学,当厨师的爸爸将其领到后厨,体验颠勺。男孩一手拿笔一手端锅,爸爸在一旁质问:“试试,是锅重,还是笔重?”

对于这样的“体劳”式教育,有网友说:“这是很好的教育方式,说得再多不如体验一下。很多道理都是体验过后才明白的。”但也有人说:“这种方法是值得商榷的,不但是对孩子进行'恐吓式教育’,而且是在给孩子灌输鄙视劳动、轻视普通劳动者的不健康价值观,并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

家长的良苦用心可以理解,但“体劳”式教育真的有效吗?“饿其体肤、空乏其身”是治疗厌学情绪的灵药吗?正如一位网友所言,体验几天劳动而已,怎会真正理解父母经年累月的辛苦?过不了多久就会故态复萌。一时的“体罚”,可能只是饮鸩止渴。“鸡蛋从外部打破,是碎裂,是毁灭;从内部打破,则是孵化,是新生”。与其挖空心思给孩子找苦吃,不如花心思帮他们找兴趣。

网易创始人丁磊从小学到中学的成绩都不好,上了高中后,班上有54个同学,他是全班倒数第六名。那时大学的录取率很低,倒数第六名意味着什么?两只脚都不在门槛里,考上大学是很难的。令丁磊记忆深刻的是,当时班主任把倒数第一到倒数第六的6名同学拉到教室门外骂一顿,说:“你们拖了我们班的后腿!”不过,身为电子工程师的丁爸爸却没有因为儿子的成绩差而懊恼,而是把家里订阅的《大众科学》《无线电》《科学画报》等杂志推荐给丁磊,并和他一起阅读,跟他畅谈分享世界有哪些技术正在影响和改变整个人类社会。很快,丁磊就对电子产生了兴趣,并报名参加了青少年宫举办的“无线电兴趣小组”。因为有这样一个兴趣,丁磊后来选择理科,数理化成绩基本是全班前三,到了高考时,他从倒数第六名进到全班第十名,顺利考取他最喜欢的成都电子科技大学。丁磊说:“能考上大学,我非常感激我爸爸,是他培养了我的兴趣。这个世界上很多真正成功的人,都是兴趣驱使的。我体会到了爱因斯坦的那句话——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中国科学院院士褚君浩少年时是个有名的调皮孩子,爬树、采果子、划船、游泳、钓鱼、钓虾……一到假期,他每天早出晚归,回来时常常带着蟋蟀、鱼、虾、野果等“战利品”。外婆为了定定他的性子,每天晚上都要把他叫回来,给他讲故事。褚君浩至今记得:“印象最深刻的是《周处除三害》,听了好几遍。每回故事结束,外婆总有这样一段话:'孩子,你知道怎样才是真正的英雄吗?周处面对猛虎、恶蛟这般勇敢当然值得敬佩,但他有勇气承认过错,并改过自新,那才真正难得。”

动人的故事,滋养着年幼的褚君浩。自小学五年级开始,他的心里种下的“与科学为伍”的种子就萌芽了。他喜欢上了天文学,他找来两块一大一小的凹凸镜片,再用硬纸板做成望远镜的外壳,装配出来的天文望远镜虽然看上去很土,可用它看星空却很好用,比以前用肉眼所看到的放大了近一倍,这让他欣喜若狂。兴趣引出鸿鹄之志,上了中学后,他原来课桌里放的蟋蟀、弹弓、鱼饵等诸般“宝贝”,已经被各种天文知识书籍以及他的小发明、小制作所取代。高考时,他考取了上海师范学院物理系,后又读完硕士和博士,成为著名的物理学家。

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引导。丁磊和褚君浩成长成才的例子充分说明,只有有的放矢地帮孩子找到兴趣点,建立起自强不息的内驱力,才能真正为了热爱而学习。所谓“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说的正是这样的道理。找到兴趣才能坚持,才能治本。这才是真正的启蒙教育。(发于《做人与处世》2023年2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