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格与认知的整合

 星晨炼 2023-02-22 发布于浙江


|
观看同一部电影,
有人说精彩极了,
有人觉得乏味透了。

对于同一部电影,
人们之间为何会产生这么大的差异,
这是认知所致,还是人格差异所致?
|
按照人格的认知理论,
人格差异 是由人们加工信息方式的不同 而导致的。

每个人都有自己处理信息的方式,
由于观察角度 和 认知经验不同,
所以做出的反应也不相同。
|
一、整合研究的必要性
人格和认知
历来是心理学家关注的两大领域。

然而在西方心理学的学科体系中,
它们却长期分属 两个不同的研究范畴,

个体差异心理学 和 认知心理学。

历史上由于 【人格】与【人性】 接近,
通常为哲学心理学家所关注,

【认知】则与 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休戚相关,
通常为实验心理学家所偏爱。

在现行的 普通心理学教科书中,
【感知觉】【记忆】一类的 【认知领域】

【自我】【特质】【动机】一类的【人格领域】,
几乎都自成体系,少有结合。
|
正是在【人格】与【认知】对立的基础上,
才形成了研究人类心智操作的两种重要方法。

其一是集中于【人格】及【个体差异】的影响方面。
其二是尝试建立起
【认知心理】或【信息加工】的一般规律。
|
但是如若不将上述两个领域结合起来,
我们对个体的认知操作 就很难获得正确的理解。

事实上,
对于完整的心理活动而言,
【人格心理】与【认知心理】是一个有机整体,
该整体包含着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及 双向影响。
|
其实,
在西方心理学史上
也不乏试图整合 人格与认知 的心理学家。

较早的有 威特金的认知方式理论
和 凯利的 个人建构理论。

较近的有 米歇尔 和 舒达 提出的 认知情感的人格系统。

近年来,
随着认知神经科学的发展 和 个体差异的行为遗传学研究不断取得新的进展,
人格与认知研究 日益出现相互渗透的趋势。

心理学家 和 行为医学家同时发现,
无论是【认知过程】还是【人格】【智力】等【个体差异】,
几乎都可以归结于 大脑高级神经活动的差异,
并最终追溯到 DNA 的差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